迟到之雪别样灵 周 元 桂 下雪是冬天的盛典,无雪之冬是不合格的冬天。今冬险为不合格者,直至深冬,雪才姗姗而羞怯地降临几次,随风潜入夜,次晨才展容:房顶、瓦楞、墙却、院落、人行道、树上、窗台,雪一视同仁的无孔不入。楼前小院内,原先裸瘦的水杉都现出一身芭蕾着装;广玉兰被雪朵衬显得枝白叶更翠。城里忽然洁净了许多,仿佛换了天地,不见了尘埃,没有了脏乱差,连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也多姿多态地丰美起来。雪光映照,迷乱了人们清晨的一帘幽梦,沉醉了半城繁华,为平日灰色的城堡,创意出几分浪漫色彩。 自幼就喜爱雪——观下雪、戏耍雪、走积雪,揽雪之静动美毕雪趣以尽欢。昨夜积雪虽不十分厚,但因其姗姗来迟,有着迎春之欢快美,享雪韵之良机岂可弃失。急匆匆向郊外走去,只见旷野、远山、近树、阡陌、村庄、草垛、场院,都白盔银甲,一袭缟素。皑皑茫茫的积雪,恣肆的参差起伏,磅礴皓然,闪耀着晶灿美,状若扑朔迷离的画卷。纵横的阡陌或隐或现,如同蜿蜒交曲的素练;琳琅错杂的树上最为精彩纷呈:形若簇簇白云者于枝上悬挂,如累累“白果”者缀满枝头,如开苞棉蕾者间杂绽放。田畴无界,麦苗拥雪,沟渠镶银边而流碧。无人涉足的野地之雪得天独“厚”,初行其间发出的吱吱声,浑然璞真,情趣盎然。不禁想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所描绘的雪天情境:“彤云密布,朔风乍起,却早纷纷飏飏,卷下一天大雪……林冲踏着碎琼乱玉……”,寥寥数语将雪之“大”描写得淋漓尽致。 “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乃唐朝张打油的“打油诗”,虽语句凡俗,但情境美和形象生动之表达,却趣味盎然(可见“打油诗”并非顺口溜)。尤其是雪境的描写和渲染十分生动传神。古人写雪的诗词不乏美文佳句,但大多逊色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毛词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其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动感鲜活,莽莽然雪壮山河。可谓是颠覆了诗人们的想象之千古佳句。 雪,热切拥抱着大地,天地交洽,展现出生命象征性之轮回——每个人都始于白,终于白。或感缓行的脚印,即辛勤拥着岁月诠释生命之注脚。“天人合一”,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之哲论。大自然玄机莫测,须要每个人都能抛弃是是非非、争争夺夺,去虔诚参悟亦真亦幻之玄奥。《红楼梦》中的妙玉,煮头一年的藏雪之水沏茶,招待头等贵客宝玉和黛玉,就隐含着“三玉归白”之禅机,这里的禅妙就在于“雪”。武则天墓前树的“无字碑”,后人对碑之无字众说纷纭。这里不妨也来想象一下,武后是想用“白坯”之碑,像白雪覆盖世间赃乱差一样,屏蔽自己生前的是是非非,以求灵魂谧安。徜徉于雪野,觉得大宇一片空明,旷野人踪几无,肉体与灵魂有着一释重负之舒惬。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声色犬马,什么勾心斗角,都应被这坦荡无私的雪逐一漂白。让一切童真、诚信、仁爱复苏并掷地有声。世人当敬慕大自然之季侯律变,不因冷热风雨之不欲而违律越规。面对广袤的雪应意识到雪之降临,意味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希冀,将在心畴上萌芽。亦乃不老心声永恒的生命之芽。 今冬之初雪,连续两次于夜间降落,不让人一睹其“流风回雪”之动态美。但并未留下遗憾,第三天的正午,大雪终于声势浩荡地飘飘洒洒起来。我立于楼前,细观那些白色晶莹的小精灵,用半透明的六边形织成一枚枚精巧的图案,显然是送给人间的贺年片,兼为迎接春萌的乐章之跳动的音符。而多情者视片片雪花,如天女于苍穹散落的花瓣,乃一缕缕素笺,一行行诗句。情到深处,轻轻地闭上双眼,似觉魂移梦新,抛却了一切杂念,在静谧中拾得一份洗尽铅华的淡宁。 夜幕降临,路灯同亮,昏黄朦胧的灯光让薄纱般的氤氲,显得仙韵幻美。不远处的强光下,灿艳了一树朵朵簇簇的梨花,此乃唐朝边塞诗人送来的诗情画意。蓦然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悄然绽放出雪地梅花,俨然是素笺上的墨梅。抬头远望,夜间满城之昏黄雪韵尽收眼底,纵情奢意享受这久违的朦胧素洁美。轻轻抓一点雪,看着它们缓缓化成水,诚然“柔情似水也!” 次日,积雪在丽日照耀下,一城冬色,七分洁白,三分灿幽,满目粉妆玉砌,雪树银花,枝条凝蜡,圃白奇葩。于无声处恍若听到花草的轻微萌动声,脑际翩翩然闪出一首诗:“天有惜花意,恐花开染尘。先教微雪下,始放满城春。”由此心花怒放,心灵的春意已捷足先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