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666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11-10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看了“过年要不要放鞭炮”的讨论,有一些个人“管见”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对“过年要不要放鞭炮”的争论,主要有两派意见。赞成放的大多数人的理由是“年味”,我把这一派称为“传统坚持派”。不赞成放的大多数人的理由是“不安全、不文明、不环保”,我把这一派称为“现代改进派”。虽然这两派在“放鞭炮”的问题上意思相左,但在对“年味”这个问题上,看法却相当接近——“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其实,透过对“放不放鞭炮”的讨论,折射出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年该怎么过?”“我们的年味该怎么浓起来?”
我们的“年味”为什么会感到越来越淡呢?其实,把这个问题放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原因一目了然——我们的国家发展的太快了,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改革开放短短的三四十年时间里,我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感叹的浓浓的“年味”,其实都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那种条件下的生活,物质匮乏,娱乐方式单调,资讯闭塞,出行困难。“过年”就具有了一种自我慰劳和自我补尝的性质。“过年”时从物质到精神上的享受,与日常生活反差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反差,把“年味”烘托得格外浓郁。而现在,我们的物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出行方式进入到“高速、高铁加飞机”的时代,小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资讯和购物进行互网联时代;各种娱乐节目,多得看不过来。我们的生活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三十年前难以想像的地步。传统的过年方式和过年感受已经被我们远远的抛在了身后,但我们的情结还停留在传统的过年方式和感受上,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没能够赶上物质生活条件的飞速发展。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物质生活飞速现代化地时候,我们的年该怎么过?传统的过年方式,或因为物质的丰富,或因为理念的变化,有些再也激不起我们的“年味”了,有些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标准了。这就需要创新,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的过年方式,用全新的过年方式传承我们“年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核和精华。
其实“过年”方式的创新,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才遇到的问题,完全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比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都是华人世界,他们完成现代化的进程比大陆早。还有韩国、日本,虽然不是华人世界,但都受汉文化影响至深,他们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呢?再比如,西方的国家,虽然不是汉文化圈,但也都有自己的节日,也都遇到过传统过节方式遭遇现代生活方式挑战的问题。
这里举两个例子,我觉得都很好。
一、为困难儿童送“圣诞礼物”。好像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国际性组织。圣诞来临之前,有困难的孩子们可以给他们写信,说一说自己的愿望。这个组织通过评审,认为符合条件,就通过募捐的方式征集礼物,帮助他实现心愿。这种方式传递的是“爱”,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仁”。
二、祭祖。我们中国人信奉的是“祖先崇拜”,传统的宗族祭祀,是过年的大事。当然,不讲究宗法了,家庭也小型化了,但祭奠先人的方式还是很有价值的。这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认同感。《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孝”。
三、除尘和装点。带着孩子,全家动手,年前来前大扫除,洗个“年澡”,剃个“年头”(理发),将家里装扮装扮,贴春联,贴窗花,把小区打扮的喜气洋洋。这是“祁福”。
所以,要想让“年味足”,既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广泛宣传,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和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