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糊涂” 周 元 桂 历史上,有两句说到“糊涂”的话传闻最广。一句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典故源出于宋初。宋太宗将举吕端为相,原宰相吕蒙正说:“端为人糊涂”,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然命吕端为相。有一次,太宗独召副相寇准商量,欲杀某叛臣之母以惩叛臣。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吕端身旁,端问:“上戒君勿言于端乎?(皇上是否关照你不要把你们所商量的事对我讲吗?)如所议为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事,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可见,是大事还是小事,依职责范围不同,是有其相应分寸的。宰相视军国之事为大事,家事再大也为小事,清初大学士(宰相)张英要家人让三尺地给壁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小事不妨糊涂”之说,对常人而言,是有修养的显现,对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来说,是大智若愚的显现。 有“儒将”之称的叶剑英元帅,其过人之处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毛泽东曾赞扬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后一句中的吕端,即宋太宗看重其大智若愚而启用为宰相者。吕端乃北宋初期名臣,“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就是来源于比喻他的恢弘气量。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一次,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很不屑地说:“此人竟也能当上副宰相?”吕端手下人愤愤然欲问那个人何名、何职?吕端制止道,此乃小事,不问,他事后就不会担心我打击报复,我也就没有了心理纠结,这样双方有利。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却被看成了“糊涂”。 另一句有关“糊涂”的话,就是清朝时的郑板桥所书横额上的“难得糊涂”四字。对此,有人往往望文生义,理解为凡事“糊涂”为妙,并欲奉为至理名言,其实不然。须知郑板桥是个极聪明的人,是其时“扬州八怪”中最具影响者,而且还是个颇有作为的县令。他为官十二载,有政绩,无民怨,并曾在全省(山东)县令考绩中,名列第一。他所谱写的《道情十首》,也明言旨在“唤醒痴聋”,而非欲导人进入糊涂之境。那么,郑氏书写“难得糊涂”的横额,其意何在呢?显然,其旨在对一些不正常的事,懒于分青露白而装作“糊涂”(“勉强去,装聋哑”)。郑板桥生当浊世而却务为清廉,“难得糊涂”即这一浊清矛盾的产物,亦乃郑氏愤世嫉俗心情之隐讳表白,而非他个性之向往糊涂也。 像郑板桥式“难得糊涂”的人,在古代不乏其例,尤其是在著名将相中典例颇多,如唐朝的郭子仪、宋朝的王安石就很有代表性。郭子仪乃平定“安史之乱”,挽唐帝国于岌岌险危中之第一勋爵,功高盖世,位极人臣。但他头脑非常清醒,知道自己功高震主,存在着“兔死狗烹”之隐患,故而十分低调,敛锋收芒,谨慎为官,仁厚待人,对有损私利的事一概装糊涂。其时,皇帝的宠臣鱼朝恩非常嫉妒郭子仪,千方百计地挑事,欲激怒郭而使其失尊于皇上。于是,鱼趁郭子仪远出平乱时,派人偷挖了郭家祖坟并暴尸骨于荒野,这对郭子仪是奇耻大辱,连唐代宗也为之不安。郭子仪平乱后班师回朝时,代宗为了安慰郭子仪,亲率文武百官到郭家祖坟上吊唁,唯恐拥数十万之兵的郭子仪,趁机反了朝廷。 出人预料的是,郭子仪虽已经得知祖坟被挖消息,但却装起“糊涂”,若无其事似的在祖坟前大哭说:“我因平乱,一生杀敌如麻,当是因罪孽深重触怒了玉帝。玉帝派天兵把我的祖坟挖了来惩罚我,让我承担不忠不孝之名声,这是我的报应呀!”郭子仪此举使挖坟的恶性案子烟消云散。郭子仪的儿子们都怒火中烧,欲捉拿鱼朝恩问罪。可是,因为郭子仪家法很严,军法更严,他的儿子们未敢轻举妄动,只好跟着父亲一起装“糊涂”。殊不知,郭子仪犯“糊涂”正是其高明之处,他此举实乃安家、保爵、保命之上策。至有其八子七婿个个位显誉高,门庭煊赫,郭子仪死后,唐德宗赐封他为太师,还破格为他的坟墓增高10尺。 北宋宰相王安石,不仅因推行“变法”而成史上名相,且学识渊博,文才一流,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要员。王安石对推行朝政“变法”之大事,竭虑筹谋,精细果敢,而在小事上出了名的糊涂(宽怀)。人所共知的一例,是苏东坡误会了他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而留言挖苦王安石的故事。故事突显王安石腹内能掌船之胸怀,他见到苏的不尊重之留言后,“糊涂”得若无其事。只是为了告诫苏轼勿浅薄自负,设法使苏轼亲见菊花遍落的情景,从而自我悟悔,愧得训益。 小事装糊涂,最难能可贵,常人很不容易做到。能做到的,大多是襟怀豁达,高谋深虑者。此类人,不仅古代有之,现代人中也不胜枚举,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居多。然而,如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许多人在利益面前,丝毫不糊涂。遇事稍触犯自己,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为谋不义之财,“精明”得须俯视才见。他们视“难得糊涂”者为弱智,为憨楞,“高明”得令人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