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4787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0-3-24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9 次 组织活动:1 次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朱 湾 老 街
王世福
朱湾老街历史悠久。朱湾老街位于定远县城西南22公里处。定远县汉画像石博物馆展出一批朱湾周庄遗址的文物,说明在秦汉时期朱湾老街就兴盛。朱湾老街昔有朱姓、翟姓始居,发源于凤阳山最高峰大金山分水岭的沛河由北至此,从老街西头折湾流向西南,由此而得名朱翟湾。沛河流经九梓集,过长丰县沛河集,穿淮南,入窑河,向北流进淮河。明嘉年属拾紫乡朱湾集镇,清属定城西乡朱家湾保,民国定远县八大古镇之一,改名朱家湾,今为朱湾镇。朱湾老街的东南边有高大的“大古堆”,是官宦人家的风水宝地。早年有古墓被盗,墓穴在地下十几米处拐向纵深。孩童们玩耍从洞里掏出一些丝绸衣物等,一拿出墓穴即风化。朱湾老街西北河沿上有一片开阔的高坡地,即周庄遗址。这里曾有雄伟壮观的迎水寺(俗称大庙),与凤阳山脉的大金山滴水寺遥遥相望。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乡邻百姓赶庙会,香火很旺,热闹非凡。朱家湾出身书香门第的地方教育家宋伯秋曾在迎水寺创办著名的“定远县朱家湾小学”。抗战前,该校教师周继群是从革命老区大别山来的中共地下党员,在此发展了宋季文、宋文生等一批青年教师加入共产党,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建国后,此地仅存一个土地庙,人称“小庙台”。秦砖汉瓦碎片随处可见。朱湾老街地势险要。在蓝天白云下,人们站在北街后河沿上,沿沛河遥望北边30里外凤阳山脉的大金山、韭山,清晰可见。河沿陡险,河水有一两人深。“小庙台”南边100多米处的河沙滩,有“老龙头”,传说很灵气,夏天发大水时,“老龙头”在水中时隐时现。老街西头河沙滩有一条50多米长的石板小桥通往九梓集。夏天,孩子们在河中洗澡,常常能从河沙中摸出几枚古铜钱,不知哪朝哪代有钱人家将钱埋于地下,被大水冲走,成为孩子们意外收获。老街东西长约有两华里,分东头和西头,中间有拐口,有大巷子和小巷子,南来北往的行人可由此出入。街道两侧的房屋早先是砖瓦结构,飞檐走翘,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后来人们重建老街,由于经济困难,多采用砖墙草顶,亦有冬暖夏凉益处。街面由青石板铺成,住户门前是青石砌成一米见方的明暗两条下水道,从无水涝之忧。令人费解的是同一条街,却有两种水系。南街后,东头一口老井是甜水,西头一口老井是咸水。老街两头有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重砌的门楼(通称东、西栅栏),门楼两边有枪眼,安装铁门,早晚开关,有人巡更守夜。东门楼有“东方保障”(亦说东陵保障)石匾,文革时门楼被拆,石匾流落民间。据定远县志记载:秦汉时境内曾置东城、阴陵等县。东城在今大桥乡三官村,阴陵县在今永康镇古城村。朱家湾是定远西南通往东城和阴陵县的必经之路。这“东方保障”可否理解为从东边保障朱湾老街安全?或者,朱湾老街是东城、阴陵县安全保障之要道?西门楼现有“西土屏藩”石匾。西门楼居高临下,拾阶而上,易守难攻,控制沛河上永康镇通往吴家圩的南北要道——石拱大桥。老街宛如一条巨龙卧于此处,面向沛河拐弯处有几丈深的龙潭,俯视沛河西岸开阔的良田沃土。这可否理解西门楼,用于防止盗匪袭击,守卫老街安全,是沛河对岸——西土之屏藩。朱湾老街市井繁荣。旧时,朱家湾是定远县西乡经济文化中心。老街商铺林立,店面鳞次栉比。文具店、绸布店、诊所药店、杂货店、皮匠店、木匠店、茶馆、饭店、旅店、肉案铺、铁匠铺、染坊、盐行、烟叶行、草轧店(骡马草料专卖店)、洗澡堂等,大商小铺,应有尽有。农历“二、七、五、十”逢集,十里八乡的百姓前来赶集,买卖农副产品,各种蔬菜瓜果、鸡鱼肉蛋,无所不有。茶馆、饭店座无虚席,有的人品茶聊天。有的人猜拳行令饮老酒,一醉方休。朱家湾是食盐和烟叶等集散地,逢农历大集时,方圆数百里的商贩,不管是国统区的,还是沦陷区的马帮队、独轮车队和扁担队,都来做大买卖。北街后、西头河沙滩等地的牛(驴)行、猪(羊)行、鸡(鸭、鹅)行,人声嘈杂,鹅叫驴吭,不绝于耳。特别是老街的盐行、粮食行、绸布店、烟叶行等处,生意兴隆,车水马龙。逢年过节,有耍猴卖艺的,有舞刀弄枪卖狗皮膏药的,有吹糖稀猴子哄小孩钱的,有卖冰糖葫芦的,也有打莲花落沿街叫好讨赏钱的,还有演“孙悟空大闹天空”皮影戏的。乡民百姓爱看《乌盆记》、《四郎探母》、《天仙配》等大戏,听江湖艺人说《封神榜》、《三侠剑》等大鼓书和评词,场场爆满。扶老携幼看表演踩高跷、走旱船、耍狮子、舞长龙,跳花鼓灯,唢呐悠扬,锣鼓喧天,震撼人心。抗战时,“朱家青抗队”经常到周边乡村演出京剧、话剧、活报剧和秧歌剧。新四军二师医疗二分所驻在朱家湾西南祠堂杨,时常组织文艺战士到朱湾老街演出,观者如潮,人山人海。人们高兴地说“朱家湾抗日根据地是咱们老百姓的天堂”。朱湾老街革命老区。朱湾老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是屯兵、养兵、练兵之地。1861年,太平军从定城被清兵打败,撤退途经朱家湾,因奸细谎报军情,将太平军(贬称长毛)当成土匪武装来袭,朱家湾红枪会与之激战,导致发生太平军血洗朱湾老街的惨剧;1926年冬,直系军阀孙传芳部溃逃定远,蹂躏百姓。朱家湾红枪会奋勇上阵,杀死杀伤直鲁军几百人;-1927年春,直鲁军赵宪堂部驻定城,所属皮华清营侵占朱湾老街,为非作歹,老百姓称营长皮华清为“皮老虎”。朱家湾红枪会18名勇士,会同下姜村红枪会等数百人,持红缨枪从河西宋家祠堂等地同时出发,念“小麻雀溜墙根,子弹不打两边分”口诀,高喊“刀枪不入”口号,从西门和大巷口等处奋勇攻打老街,打得“皮老虎”部队乱作一团,枪械扔一地,狼狈逃窜,将家眷遗弃,嫁给当地人为妇;1934年秋,国民党定远县自卫大队60余人进驻朱家湾,鱼肉乡邻;1940年冬天,土匪头子牛登峰带100多名土匪偷袭朱家湾,大肆抢劫,绑票抓走20多人,枪杀了保长宋延凤;1945年秋,牛登峰再次带200余名土匪从杜集诈称新四军,突袭朱家湾,疯狂抢劫,百姓跑反,沿街商铺、居民被洗劫一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1939年3月,新四军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政委戴季英率领新四军四支队司政机关和特务营,从肥东县经吴家圩进驻朱家湾等地。新四军女战士张普、冯云荷等人,住在朱家湾小学,教学生们唱《八百壮士》等抗战歌曲,深受师生们欢迎。她们还教妇女读书认字,宣传抗战道理。1939年10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孙仲德率领第二大队(后为六旅十八团)进驻吴家圩、朱家湾和永康等地。1940年3月4日下午,新四军解放定远县城,成立华中地区最早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当夜,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在永宁集,约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战科长魏文伯(时名魏新民)谈话,委派他担任定远县首任县长。3月6日,魏文伯到定远县城就职,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谭希林给了魏文伯县长300元大洋作办公经费。1940年5月,因县城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被迫转入农村,在定(城)炉(桥)公路以南的朱家湾老街,设定(远)凤(阳)怀(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魏文伯经常在群众大会上作抗日动员报告,宣讲共产党抗日主张。此时,朱家湾北边的西卅里店、芝麻店、永康乡,东边的兴隆集,西南杜集乡都被日军占领,南边吴家圩以东是土顽牛登峰的地盘。定远县西乡唯有朱家湾是新四军的一块根据地,在此建立抗日民主乡政府,第一任乡长是鲍刚;同时建立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由丁康担任,王建民任教导员。朱家湾成为津浦路西抗日民主政府的经济文化中心。1941年1月13日黎明,驻定远县城的日伪军3000多人“扫荡”朱家湾,由汉奸引路突袭驻大户刘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领导机关,谭希林等领导率警卫连奋起反击,掩护部队突围,政治部秘书科长兼总务科长凌云、政治部民运科长纪正等20多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1941年2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罗炳辉任副师长。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第六旅,旅长谭希林,辖十六、十七、十八团。为了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罗炳辉师长多次到朱家湾视察,指挥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六、十七、十八团、五旅十三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殷家涧、朱家湾、靠山集、永康乡等地打击日伪军,奋战半个月,毙伤日伪军500多人,粉碎了日军“扫荡”。1941年3月,抗日民主政府把全县民兵骨干集中到朱家湾的雍家圩训练3天,提高了民兵队伍的战斗力。朱家湾民兵有几十条枪,配合新四军在反击日军“扫荡”和顽军进攻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42年2月,日军从津浦路沿线集结3000多人“扫荡”抗日根据地。为了打击日伪军,时任独立三团团长余海清、定凤怀县副总队长汪立斌率领200余人,从驻地朱家湾向敌占区进发,在定城西十八岗与与前来“扫荡”的日伪军遭遇,展开激烈战斗。由于敌众我寡,汪立斌头部中弹英勇牺牲。余海清腰部中弹负伤,拼命掩护部队撤退,惨遭日军用刺刀杀害。1942年春,新四军在朱家湾设定(远)合(肥)县政府。为了纪念两位烈士,经抗日人民政府批准,将朱家湾区命名为海清区;在十八岗一带新设一个立斌区。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集中9个团的兵力,进攻津浦路西解放区。原新四军二师六旅大部转入凤阳山区;一部分人在定十区区长、游击队长沈敏(原名宋传业)和班超(原名宋祖超)带领下,留在朱家湾牵制打击敌人。此后,朱湾老街成为国民党军队统治区,白天,国民党顽固派从据点里跑出来,欺男霸女,搜刮民财。晚上,从凤阳山下来的新四军,锄奸反霸,发展民兵武装,袭扰敌人据点。此时,共产党乡政府仍设在朱湾老街,乡长先后由赵光普、俞健担任。,新四军六旅所属的十八团,为了给老区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组织部队攻打朱湾老街东南边3公里处的东圩据点,这里驻扎国民党桂系军队一七一师独立营。敌军武器装备精良,地堡工事坚固,堑壕水深难越。战斗打响后,敌人负隅顽抗,我军猛打猛冲,击毙副营长以下20多人,伤敌20多人。我军阵亡23人,伤24人。战斗结束后,十八团奉命北撤。至此,新四军依依惜别了生活战斗7年之久的红色根据地——朱湾老街。1946年7月20日,解放军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突破敌军重围,在旅长皮定均、政治委员徐子荣率领下,5000余人经过朱家湾,使朱湾老街恢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景象。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江淮第四分队攻下西卅店、吴家圩、朱家湾等地后,又在朱湾老街驻训,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动员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一大批热血青年由此奔赴解放战争第一线,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青春和生命。60多年后的今天,经过新四军老战士、退休教师严明友多次写信奔走呼吁,原淮南市市长宋长汉鼎力相助,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无私援助,定远县政府和朱湾镇政府大力支持,现在朱湾东圩战地建造了烈士陵园,使在东圩战斗中牺牲的宋德存等23名烈士得以安息;使在其他战斗中牺牲的黄佑堂、姜明等70名朱家湾的烈士,以植树挂名形式予以纪念。东圩烈士陵园已成为定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湾老街人才辈出。朱家湾是革命老区,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培养出我党我军一大批中高级干部,如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宋季文;1939年入伍,先后任朱湾抗日民主政府乡长、区长,1943年11月至1945年6月,任抗日民主政府定(远)合(肥)县的县长,后历任专员、师长、市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的宋文生;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定合县定六区工委书记、安徽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希;1939年参军并入党,曾任津浦路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定凤嘉县委副书记、江淮军区副政委吴涛;定远县游击大队长、建国后任北京军区卫戍区司令曹广;1940年参加革命,1946年随军北撤,1981年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兼理论研究室主任、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江晓天(原名靳家宝)等60多人。同时,朱家湾也出了一批国民党政府要员和军官,如原国民党湖北省孝义县县长、白崇禧的秘书宋同钢(又名宋先进)、黄埔军校第13期毕业生、国民党远征军坦克连连长宋铁铮等人,他们也曾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历史同样不会忘记他们的。——撰写于2012年7月14日至9月2日。 (作者系定远县朱家湾人)联系电话:180055019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