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这个中国人26岁时权倾朝鲜 最后结局太悲惨 袁世凯13岁,写下: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英锐的少年,虎视眈眈,把天下囊括在胸怀中,九鼎重器,仿佛触手可及。 感叹说: 我手上如果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1881年,22岁,科场上的希望破灭,把诗文付之一炬,投登州当兵: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 淮军“庆”字营的主帅吴长庆,收留故人之子,在军营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准备科考。 无法施展抱负,心中烦恼,袁世凯对大清状元、未来的实业家、幕客张謇说: 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无缺,并不是吃不上饭才来从军的。中国现在正受到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当初因吴公把守海防重镇,亟需人才,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之气慨,所以我也没有久居此地之意。 这一席话传到吴长庆耳中,吴拍案而起—— 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依靠军功一路升迁,督防东南半壁河山的大帅,看到年轻人高远开阔的胸襟、以身许国的气节,不禁击节赞叹。 在张謇举荐下,袁世凯到了营务处,营务处实际上就是一个办公室参谋、打杂的这么一个机构。 从读书人变成军人,身份的重大转变,袁世凯从此走上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 不久,庆军移师朝鲜,袁世凯随军出征。 清军抵达朝鲜仁川,吴长庆指派一个营为先遣部队,下令立即登陆。但该营指挥官却表示士兵不习惯航海,大多晕船,请求暂缓登陆。吴长庆大怒,将营官撤职,改派袁世凯代理。袁受命后,督率该营在两个小时内便完成了登陆。 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杀死了几十名叛乱者,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报以首功,赞誉他: 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袁世凯凭借过人的能力,成为吴长庆依仗的将佐。 春节循例放假三天,士兵在营中聚赌,一言不合,由争吵发展为殴斗,直至开枪。由于各营营官多已回家过年,无人主持,营中秩序大乱。袁世凯当时正好在营里,他假传统领的命令,带领一些士兵赶到出事现场。查明事情原委后,立即将为首肇事之人就地正法,纠纷得以平息。 吴长庆嘉奖他的临机应变之才,任命他为营务处帮办。 你们可别胆敢犯法,我能饶恕你们,袁世凯不会饶恕你们。 吴长庆奉调回国后,26岁的袁世凯,跃升为驻朝清军三大主将之一。 彼时,朝鲜政局动荡,日本人不断扶植亲日势力,磨刀霍霍,风传将发动政变,推翻亲清的政权。 亲日派邀请驻军清军参加邮电总局落成典礼,两名清将探知,对手要在席间扑杀他们。去则性命难保,不去则有失宗主国的威仪,真是进退两难。 袁世凯毫不惧怕,怀揣武器提前一小时赴筵,令对方措手不及。酒席开始不久,即起身告辞,手牵政变头目一路谈笑出了大门。 1884年12月4日,在日本支持下,叛乱党徒带兵入宫,杀死大臣,挟持国王,向各国公使发布照会,史称甲申政变。 当时,中朝间的公文通过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门,往来一次需要好几天时间。按常规请示,重大事变的应对决策必须由清廷最高层来拍板,时间延误也就无可避免,挽回大局的机会就失去了。 两名清将表示: 没有北洋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 美、英、德三国使节也要求清军暂缓行动。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袁世凯表现出了勇于任事、处事果断的强硬作风。 袁世凯强调情况紧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向同僚承诺: 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 率一营官兵及朝鲜新军左右营赶赴王宫。 一入宫,便遭到守军的猛烈射击,清军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 袁世凯身先士卒,尸体满路也毫无惧色。 守军中数百名受过袁世凯督导训练的士兵临阵倒戈,加入清军一方,战局立刻急转。 甲申政变以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而告终。 此役,双方实力相当,各有一千余人。日本占据主动,清朝被动应变。决定大局的是领军人物的杀伐决断。 袁世凯勇于担当,坚毅果敢。在政变突发,众人犹豫彷徨之际,慨然自任,以一己之力,断然出兵,把一个国家牢牢掌控在手中,真是班超一类的人物。 这一战促成了袁世凯的崛起,此后十年,他成为清政府驻朝鲜的头号人物,为朝鲜王室训练出了一支精悍的现代化军队,并以此掌控了朝鲜的局势,监控着这个藩国的内政外交。 朝鲜人非常尊敬袁世凯,当他踏夜归来,人们纷纷打开窗户,举起灯笼,为他照明。 李鸿章十分赏识袁世凯,下了十六字评语: 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光绪帝特意叮嘱李鸿章说: 袁世凯甚有才识,我用他事甚多,令他好好办事,不可从朝鲜调回。 朝鲜介于中国、日本的要冲,南部,与日本仅隔一个海峡,轮船由釜山海口到日本,只需要6个小时;中部和北部与中国东三省接壤,朝鲜丢失,三省难存。 就日本和俄国而言,日本要防止俄国进攻东亚,俄国要防止日本进攻西伯利亚,朝鲜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近代以来,中国在异域和本土节节败退,直至羽翼尽失、国土沦丧、腹心不保。 袁世凯,是在退守浪潮中,逆向而行的枭雄。 趁着年岁未长,胆气尚在,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