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必佩玉
“君子必佩玉”。 我不敢妄称君子,然而妻却用她的奖金为我买了一块玉,并执意让我戴上。此玉状如竹节,或曰“节节高升”,或曰“竹报平安”,都含吉利寓意。 年届知天命,高升对我来讲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倒是天天报个平安,我想应是妻子的本意。这块玉,白中微青,朦胧透明,温润光滑,如婴儿皮肤,以红丝线系坠于胸前,日日与肌肤亲昵,似有相互间某种意识勾通,不免引起我对玉以及玉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玉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走过大约上万年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巫玉—王玉—民玉。 在迷信空气浓厚的远古,以玉神器为主体的巫玉阶段长达有六千多年,那时人们认知自然的能力相当有限,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无法解读,于是假物托思,玉这种晶莹剔透稀有的山石被幸运地选中,作为祀神之灵物,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如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等。玉便成了至高无上、不可亵渎的崇拜对象,那时能与玉相提并论的,在人间唯巫唯王,在阴间唯鬼唯神。在先民们的意识中,巫是神灵意志的表达者,而玉又是神灵风貌的体现者,玉就是巫,巫就是王,王就是玉。 待大禹建立统一的王权国家之后,人们开始步入相对的社会文明阶段,王(当时的统治者)以圭壁为“六瑞”,用以标志身份的尊贵,又以“六器”作为祭祀天地四方神灵的器物。“六瑞”、“六器”构成了王权的主脉,于是王玉产生了,王玉与巫玉不同之处在于人本主义取代了神本主义,进而为巩固和扩大“王权”服务,成为宫廷玉,那时一般平民百姓是无权佩戴玉的。 王玉时期儒家关于玉的理论逐渐被系统化,“三礼玉论”作为王权统治的理论工具被融入典章制度。孔子、许慎等赋予玉有“五德”和“十一德”。所谓“五德”,即《礼记》中记载玉有君子的五种品德:其质地温润而有光泽,似君子之仁;缜密坚强,似君子之智;有廉棱而不伤人,似君子之义;纹理由内而外,似君子之信;瑕瑜互不掩饰,似君子之忠诚。把儒家倡导的“仁”“智”“义”“信”“忠”五德都在玉上体现出来。所谓“十一德”,即仁、知、义、祀、乐、忠、信、天、地、德、道。而记载最详细的要数《礼记·聘义》和《旬子·法行》,子贡询问“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仅此,我们可见古人看重的是玉的品质,玉的这些品质,也正是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孔子说玉堪比君子之德。所以有君子“比德以玉”之比,也有“君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玉成为君子自身德行修养的最好参照物。 民玉孕育于王玉,大约到了隋唐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复苏,制玉和用玉的风气开始升温,玉的内涵也开始脱离礼制束缚,玉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出现了一批用玉制做的碗、杯、角、珥等容器和饰件。到宋、辽、金时,玉雕逐渐繁荣,用玉制品大量进入民间,各地的制玉作坊也日见兴盛起来,而且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致。玉也就从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君子必佩玉,其意是要君子在操守方面等同于玉。是君子,你必然温和可亲,宽厚善良,和悦谦让,交往让人感觉如坐春风;是君子,你就一定宁静安祥,从容坦荡,恬静自然,温文尔雅,能看透一切;是君子,你就笃定正直刚毅,做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宁为玉碎,有坚持真理,敢作敢当的气节精神。 当然,作为人民警察,《人民警察法》有严格的规定,民警在着警服执勤时,严禁佩戴任何饰物。这是为了维护人民警察的形象,我们应严格遵守,坚决执行。 那么八小时以外呢,当你换下警服着上闲装的时候;节假日,当你携妻带子外出旅游的时候;书房里,当你焚香一柱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时候……,有一块心爱的玉,有一块有特殊意义的玉如我者,不妨佩戴上用心去把玩一下,你一定会感受到,在中国的玉文化中,一直弘扬着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其中含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玉”的清正廉洁素质,“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理念。正是这些精神、品德、素养和理念,在默默地熏陶着一代代有识之士。 愿人生如玉,冰清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