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周元桂专栏] 宜将窄梦付春萌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2-21 09: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将窄梦付春萌
          周 元 桂
正月的和阳,让人身经严寒最知暖。体育场内健身的人群,被乍暖出一派好心情,我的心神被早春的萌态撩拨得亢然奕奕。举目环顾,冬绿的树木显得鲜亮了,场地圆圈内的一众落叶乔木,也一改萎靡呈振作态。它们摇曳在阳光下,枝头已探出芽眼儿,稚嫩茁勃,萌情万千。不经意间,新春的足音已清晰可闻,从遥远的地平线上走进了大红春联的字里行间。
曾几何时,场内的每一棵树都在严冬中凄伤过,在漫长的寒风中翘首以盼春风的来临,即使睡着了,它们也睁一只眼,期待着春风送萌之怦然心动时刻的到来。此际,萌意刚刚跃上枝头,它们便争先恐后地打开心扉,情趣盎然地开始了生命的快乐之旅。不过,时未逾正月半,春音尚飘忽不定——若隐若现,似无却有。春音不是一种形态,而是苏醒了的大地迸发出的萌动气息。这种气息,不问场所、不计利钝、不可遏制地顶着“萌”字四面出击,尤以草木,把萌情昭示得最坦率明晰。
春萌现身的气温特点,正是这乍暖还寒时候。此季候是个双刃剑,人们的感觉非常灵敏——乍暖最容易有得宠之恩赐感,而对暖后之寒(“还寒“)却尤其不能忍耐。眼前健身之老弱群体的人们,虽都有亢奋情状,但却又被乍暖还寒出时阴时晴的表情。这是因为,季候向城里投放“春”的量不多,难能与这类人稍纵即逝的美好心情产生共鸣。可见,这种共鸣感需要我们一往深情地到野外去寻。
次日,我由一条碎石小径,经畦陌,越丘壑,横跨西环路直抵西南郊。正月中旬的风暖中透凉,但却带着柔柔的温存情意。旷野的氤氲胁同峦岚袅袅得热情洋溢,空气中似有滋滋咝咝的日照萌动声,与其相得益彰出春萌之无比奇魅!灰裸的树木已微微泛青,昭示着冬天渐渐远逝,萧瑟枯苍已成为春萌这本大书的封底颜色。柔情万种的春风,一会儿撩一撩渠塘边僵硬的柳枝,一会儿拂一拂赶集少女飘逸的长发,让“春风得意”的诗情,成为寻春人之敏感激情。放眼望去,视野里一派“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简淡旷缈,枯苍的田野,不再描述芜杂疲惫之意境,不再怨诉遭受长冬冷寂凄惋的况味。取而代之的是,野地上空浮光耀金、万籁悦耳、生机初萌之春音,以及我心房里的惊涛拍岸之亢奋!
悠哉游哉,徜徉于春郊,心归萌动之涌,享和风,餐暖阳,醉早春,心身尽情拥抱着万态更新之大自然。春寒仍在料峭着,畴陌尚未来得及消除的枯枝败叶,正在焦急地等候着出土的小草来接班。蹲下来拔去杂陈的枝叶,竟闪亮出一抹黄绿色草芽儿,娇憨柔嫩,博人爱怜。可以想象,如此萌动的小生命,转眼间便横衍纵蔓,交相呼应而连成葱绿一片。原来,春在城里步履蹒跚、躲躲藏藏,而在野外却落落大方,激情奔放。幸临其境,身心因之而蜕尽憔悴,更新出萌动情怀。野地萌韵与我的思绪里应外合,迫使我驯驯然被春光淹没。
畴野里的早春气息,如轻雾、如柔岚、如云影、如幽梦。滋润得鸟儿们的鸣声里也陡增了既娇又骄的兴奋:喜鹊“喳喳”送吉声,不时从树上滑下,恍若早春萌韵不声不响地埋伏在树枝上,由喜鹊来亲切地传达信息,以婉约人们的心情;那似有若无的“遥望绿”,随着我的神凝眸移,不时地误导着我的脚步不断前移。丽日下氤氲袅袅悠悠,炫耀着春萌的妖娆气韵和冉冉活力,又恍若早春萌韵是从地里升腾出来的,扑朔迷离,意韵深长,妙不可言。节令一元复始之萌动感,如同一味清心明目的丹药,此来有幸服下它,确乎感到枯黄了一冬的目光突然晶亮起来,惬惬然心旷神怡!
历代文人墨客,对春总是不吝笔墨以诗文来渲染,让后世一颗颗多愁善感的心被如梦如幻地笼罩着。“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此乃元代诗人刘因的《探春》诗句,其所描述的早春萌讯情状,确切形象,令人感同身受。《宋人评话》中有一篇开场白中的一首《鹧鹄天》词,把早春萌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这首词虽不算上乘,但其几乎每句都寓喻一个“萌”字,把江南早春萌情万种的景况,形容得鲜活贴切,显现出古人对早春萌动的关注和喜爱。古人如此多情,今人岂可为冷木?
人在经历了夏炎冬寒的煎熬和风吹雨打的抑扬顿挫之后,一旦来到节令律转的初萌之境,颇有受宠若惊之感,仿佛来到了由春光汇蓄成的浩淼湖泊边,被贴贴切切地洗涤了俗躯,仙化了心灵,一切迷茫、彷徨、惆怅、倦怠立刻消融。至此,鄙人情不自禁窃吟曰:莫让俗尘琐思绪,宜将窄梦付春萌!
作者住址:安徽省来安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6-2-21 11: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周先生很有些古文功底,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一篇令人细细品味的散文,不可多得。不过白话文已有一个多世纪,即使元曲明清小说和唐诗宋词、四大名著都有白话文的成分,一般有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这篇耐人寻味文章,我不说有些卖弄,就说是辞藻也堆砌得太多,有的还是生造,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是下决心叫人看不懂。就那一点事洋洋万言,这是何苦呢!还是通俗化一点,大众化一点吧。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