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本地资讯] 1830来安城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67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4-19 09:54:19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我从南京仙林乡下乘车北上,回到安徽东部的一座小城——来安,我的家乡。平时,我不常说起这座小城,因为在我的大学同学中,知道来安的人不多。通常,在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时,我会说:我来自滁州。

许多同学就会立刻反应过来:滁州——醉翁亭,就是欧阳修贬谪的地方嘛!

这时候,我就会点点头,说:对对,醉翁亭就在琅琊山上。

机智的同学就会说:琅琊山,我知道的,狼牙山五壮士嘛!

每次听到这里,我都恨不得掏出一根狼牙棒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渐渐地不再说我是滁州人了——何况我本来也算不得滁州人。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来安,是滁州下头的一个县,距离滁州大约有四十分钟车程。来安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的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这个名字显然来源于孔子的话:“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意思是:远方蛮夷不服教化,就发展自己的文化吸引他们来,吸引来了之后,就让他们安定下来。

这样说来,来安似乎很有王都的气概,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来安与南京接壤,开车去南京,大约只要一小时。在民国时期,南京是首都,那么,来安也算得上京畿地区了。

来安的纠结正在于此。在地理上、文化上,认同着南京,而在经济上、行政上,归属于安徽。好比贫苦人家的儿女,羡慕富邻的豪奢,眼里满是渴望,却又无可奈何。

可我不这么想。来安自有他可爱的地方:

虽然来安的工资不如南京,但是我们消费高呀。

各位乡亲,这样一想,是不是舒坦多了?

话说回来,作为来安人,对于故乡,总是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我生于县城的西北角,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土。二十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我已经不能记忆许多了,那些被时间筛落下来的记忆,也都成了断片,像高空里摔落的玻璃。

我因此想到,只是这二十多年的记忆,就已经难以拼凑了,何况是自南唐以来的一千多年的变迁呢?说到这里,历史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中国人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善于通过编纂史书来保存记忆。这里姑且不谈历史的真实性如何,至少在保存史料,追怀往昔这一点上,史书是大有其价值的。我们知道,国家有国家的历史,一部二十五史,就是国史、正史,而全国各地区,乃至市县,也有自己的历史,这就是方志。

那么,来安县有没有自己的方志呢?答案是:有。据《来安县志提要》说:第一部县志编纂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主修者是知县魏大用。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知县刘正亨主持,在魏志的基础上续修成第二部县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 知县周之冕主持纂修第三部县志,并于天启元年(1621)刊印。进入清代以后,第四部县志在知县伍斯瑸的主持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编纂。到了道光三年(1823年), 知县符鸿主持纂修第五部县志,但未及完成即调任,后任知县刘廷槐续成其事,于道光十年(1830)刊印。

在道光十年刊印的《来安县志》的正文之前,有几页插图,很有趣味。首先是县城图(原图分属两页,今合并)。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安县城在1830年前后的概貌。在这张图中,首先可以看到一圈城墙和护城河。反观现在的来安,城墙早已不见踪影,护城河也都被填平了。抚今思昔,难免有些疑惑:城墙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为什么要建城墙?

刚才我们说过,如今的来安县城可以追溯到南唐时期。当时的县政府设在瓦砾岗,也就是现在城北的瓦岗附近。一直到南宋时期,县城才南移到现在这片土地。接着金人南下,来安降格为一个镇,但这个来安不是如今的来安,而是在现在来安县东三十里的天井村。后来,来安恢复为县,开始有土筑的城墙,城墙一共有三里长。可见,当时的城池是很小的。到了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来安知县赵礼重修了土城墙,但城墙质量并不好,不但起不到防御作用,反而劳民伤财,是名符其实的豆腐渣工程。

一直到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出于防范倭寇进犯的原因,当时的知县魏大用开始用砖石造城墙,城墙高二丈(约6.6米),周长达九百三十二丈(约3100米)。城墙一共开了六座门,就是上图中可以看到的:东边的宾旸门(老来安中学),西边的庆成门(老三中),南边的迎熏门(今南头大马),北边的拱极门(北头大井)。另外,还有一座小南门,名叫崇文门(县图书馆),一座小西门,名叫耀武门(城北派出所)。

这六扇门建成以后,来安县就有了城的样子,可是还没有像样的护城河。后来,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吴志高下令,沿着城墙挖出一条深三丈、宽五丈的沟渠来,这就是护城河。过了五年,明朝就灭亡了。这座城池延续三百多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完全拆除

那么问题来了:图中1830年的来安县城有多大呢?经过我的计算,图中的来安县城,北至大井,南至南头大马,西至工会,东至老来安中学(现在的三中)。东西约1100米,南北约1400米,城区面积大约为1.54平方公里,计2310亩,约等于3.5个梵蒂冈。



如果仔细看一下这张地图,可以发现,如今来安的许多地名古已有之,而现今来安的城市布局大体上沿袭了二百年前的样貌。

比如,寺巷为什么叫做寺巷?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寺巷是一条虚线,在县志中则可以找到“寺巷街”的古称。原来在清代,这条巷子中有一座“吉祥寺”,据县志记载,吉祥寺始建于宋代绍兴二年(1132年),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寺内设有龙亭,是三大节日朝贺的场所。 寺巷很可能就是因此得名的。

在1830年的街道名中,沿用至今的还有“青龙街”,而如今青龙街附近的开元巷则得名于古代的开元观,顾名思义,那是一家道观。这个开元观来源很古,据县志记载:开元观“一名真武观,原在县北岑湖村,唐开元中建,宋淳熙年间移于城东门内。明万历五年、四十六年相继增修。国朝雍正十三年,县伍斯瑸捐修。” 如今的开元观已经片瓦不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元饭店。

如今的开元巷隔壁就是县政府,但清代的县衙并不在这里,而是位于今天的公安巷,这在清代叫作“县治”。县治东边就是鼓楼,也就是今天的鼓楼口。而现在的十字街心,在1830年是一座土地庙。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还能看到一座“建阳书院”,现在是实验小学的所在。关于这所书院,县志中有专门的“学校志”一卷,今后可以另写一篇来谈。

好啦,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好奇,我的家到底在哪呢?

原来我家地处偏僻,并不在城墙里。请看下图中城墙外的西北角,是不是有“教场”两个字?字下有一个Y形的分岔,而我家就住在北边那个分岔的最后一个虚点处。

教场,就是练兵的场所。据县志说,教场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今为演武场”。如今,这里改名叫作营盘,大约还是因袭了明清以来的功用吧。我忽而顿悟,怪不得在我童年的梦境中,总是充溢着铁马冰河的杀伐之气呢。
来自网络
6E7Di67Nu88I.jpg
50iCzC10PPUY.jpg
本帖评分记录元宝 活跃度 收起 理由
周传江 + 4 + 9 很给力!
总评分: 元宝 + 4  活跃度 + 9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4-19 10: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才!一字不落的看完,,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6-4-19 10:07:35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今县南水口镇东城埂置建阳县,属九江郡。后几易县名,至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定名来安县。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6-4-19 10:07:49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938年是错误的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6-4-19 10: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就是图能看清就好了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34

组织活动:2

签到天数: 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6-4-19 1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1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6-4-19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安县老城墙和老城河我还都有印象呢,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还参与过拆除老城墙填城河的工作呢,我拆除的一段就在供电大楼对面的地方,当时全是锹挖筐挑。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6-4-19 10:51:38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姜湖 发表于 2016-4-19 10:21
来安县老城墙和老城河我还都有印象呢,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还参与过拆除老城墙填城河的工作呢,我拆除的一段 ...


可惜没有留有照片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6-4-19 11:52:04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安县城在太平天国时期战争毁了,来安县大多数都不是本地人,大多数是太平天国后移民来的,我家祖先就是太平军留下来的。那时候称长毛!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8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0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6-4-19 14: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