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34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2-1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本帖最后由 逝水若茶 于 2016-4-29 08:50 编辑
清朝是由满族统治者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后取得中央政权的,并随即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这一时期突出的矛盾是民族矛盾。清统治者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诸如礼葬崇祯,升级擢用降吏和不改变汉人服制等项措施,企图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然而,在清初几十年时间里,反清战争仍在不断地进行。“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人民反清斗争中最惨痛的历史。到了康熙时期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恢复农村经济的措施,以求和缓民族和阶段矛盾,安定社会秩序,人民在经历了巨大的战乱之后得以安定喘息的机会;一方面一步步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与此同时,在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出现的进步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他们的民主启蒙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伍斯瑸便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里走进了仕途。伍斯瑸入仕,清已立国七十年,故国之思可能对他影响不大,但他亲身经历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极端的封建专制,以及目睹时有发生的牢笼文士的文字狱,还有顾、黄的进步思想也同时在影响着他,激起他的民族意识,耳濡目染养成较为清醒的思想性格。
伍斯瑸,字非石,江西新建人,生卒年代不详。康熙甲午(公元1714年)五经中试,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任来安县事,在任六年。
来安县地处江淮之间,是江淮分水岭所在地,南部圩田,水光潋滟,北部为大别山余脉,构成延绵的丘陵,山峦起伏风光绮丽。境内素有十处美景,称著一时。伍宰到任,对来安钟灵毓秀的美景十分陶醉,大加赞赏,留下了十首赞美诗以及多首吟咏来安风情的诗篇。这些诗篇反映了伍宰人生、思想的轨迹,也表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造诣。现就其来安十景等诗的思想性和艺术风格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从伍斯瑸所作的来安十景等诗的思想内容看,总体上反映了伍宰的勤政和亲民。
首先说勤政。伍斯瑸在任期间,颇有政绩,绰有能声。他在《琉璃日影》中写道:“所虑汲长徧绠短,寸心愁绝不成眠”,诚惶诚恐,唯恐自己缺少能力而占据禄位,奉职无效。在《沙河带练》中写道:“连山附郭势周遭,驻马纡回不惮劳”,表现了他忙于公务,不顾鞍马劳顿的勤政精神。在《过古城山》中写道:“采药人从天半立,负薪驴向树头还。原非鸟道行人绝,却似羊肠策马艰”,人立半空,驴走树头,多么峭拔而险峻的崎岖山路,然而还得“两月渡淮三过此,往来应恐鬓成斑”。在《清静庵》中“自怜身似庵前竹,冒雨披风是惯谙。”在《宿三圣庵》中写道:“王事从来识偃息,未明驱马又骎骎”,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作者吃尽千辛万苦,无怨无悔地为公务而操劳,兢兢业业,毫无懈怠的敬业精神。《乌衣早发》一诗这样写道:“为赶挑圩上晓鞍,披霜抹月不胜寒。叮咛修筑须争早,春水来时措手难。”这让我们想象出在严寒的季节里,一县之长不辞劳苦,日出之前跃马奔向修圩工地,亲自督查,亲自指挥,深谋远虑,语重心长,嘱咐叮咛,一定要抓紧施工,赶在汛期之前筑好圩堤,并向人们说清道理,如果误了工期,后果严重,不堪设想,遭受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在封建社会里,能有这样出于公心,吃苦耐劳,勤于政事,为民着想的地方长官,不能不说是一位值得尊敬应该称颂的好官。
说他勤政,我们还可以从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中得到佐证。志中有记:“伍斯瑸……雍正八年任县事。每奉委邻县查办事件,讯鞠疑狱,绰有能声。”他勤于听断,精于综理,释冤抑,邑民悦服。这就是说伍宰是一位办案能手。办案,只有秉公执法,不贪脏枉法,不徇私情,铁面无私,这样才能把案件办成铁案。能把奸淫匪盗,欺诈百姓为非作歹的人绳之以法,这对社会安定,保障百姓安居乐业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伍斯瑸在任期内主持纂修了第四部《来安县志》。他考虑到来安“地逼江淮,重山环亘,虽若偏隅,实居要害,物产既饶,民风亦厚,……是亦江南一胜区也”,为使来邑人民这种“淳朴永其年”,“清苦成其节”,使来邑声名文物与史册相辉耀,以光文献而扬文治,在“岁时多沴,省巡星亟,又簿书在前,方忧其丛脞未遑”的繁忙中,拨冗与时任教谕的项世荣开局纂辑,殚心搜访,编成了包括地舆图记、建置沿革、仪制、兵防、水利、田赋、物产、寺观、释道、名宦、政绩、集文、诗歌等内容的十二卷约三十万字的志书,较前志详备得多,也为道光年间编纂的县志提供了蓝本。上述两件事虽属题外,旨在见证其勤政。
我们说伍斯瑸亲民,这首先可以从他热爱来安的山山水水,褒奖来安的古朴民风方面来看。他在《宝山集》诗中写道:“小小村墟翠一丛,土墙茅屋四山中。莫嫌地僻人烟少,却有唐虞太古风”,这是一处远离尘嚣静僻的小山村,虽然只有土墙茅屋,但环村丛翠,人心古朴,这与城市里车水马龙,朱门豪宅不可同日而语。而伍斯瑸却能另辟蹊径,发现了这里质朴的民风,如果不是一位亲民的长官是绝对不会有这样思想,发出这样感慨的。不仅如此,他还从内心里深爱着这样风景秀丽,民心古朴的地方。他在另一首《殷家涧》诗中写道:“四面巉岩尽是山,中流一涧响潺潺。朝来岚色真堪画,憾不移家住此间”,爱到因不能“移家住此间”而深憾。
伍斯瑸的亲民思想更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五湖环秀》中的“田因春雨兴禾稼,民以时和长子孙”,《龙泉云气》中的“化为霖雨沾新稼”,《团仓山》中的“山势团绕四旁,浑如庾廪护重冈。輶轩欲识来民富,笑指斯山是太仓。”再现了作者心中有百姓,处处为民着想。他企盼风调雨顺,年年有个好收成,百性仓廪充足,衣可御寒,食可裹腹,衣食饱暖。特别是《宿三圣庵》一诗中这样写道:“谘询徧及民饥苦,寝寐时萦已溺心。”伍斯瑸到任的第二年来安大水,百姓受灾,当了解到百姓的饥苦时,使他寝室难安,心痛不已。这些关心民生疾苦,实心任事的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伍斯瑸为民办实事大到秉公断案,为民除害,体察民情,大搞兴修水利,亲临督战,小到开渠掘井,比如时任教谕的项世荣曾有七律《琉璃古井》一首,其中有“我侯无乃忧民渴,为浚灵泉润万家”的诗句。这里的“我侯”即指伍斯瑸。琉璃井是一口在市井中的居民用水井,由于年久淤塞,伍斯瑸组织清淤,这样清泉才得以重新流淌以润万家。他自己也在《琉璃日影》中写道:“所虑汲长徧绠短,寸心愁绝不成眠”,一语双关,其中一层意思就是唯恐百姓汲不到水而忧心。这件事看起来不大,但事关民生,所以这也该是伍斯瑸的亲民之举。
伍斯瑸的诗作里除了表现出勤政和亲民,还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但又哀叹自己仕途不佳难得受到宠信的矛盾心理。他在《舜哥樵乐》里说:“应笑道旁名利客,一生劳扰梦魂中”,对那种一味追名逐利者不屑一顾,但在另一首《石固呈祥》诗中却说:“太平天子正当阳,山岳纷纷纪降祥”,为当朝独裁皇帝雍正歌功颂德,而且流露了“近欲勒成忠孝传,自惭无路颂陶唐”,也就是想尽忠孝而无路获宠。我想,这种心理在封建士大夫中是普遍存在的。就连当年的李白也曾自命清高,一旦失宠,情绪便跌落千丈。好在我们从伍斯瑸留下的诗歌中还没有发现对仕途上不能飞黄腾达的悲观情绪。
诗歌在清代不算主流,绝非盛唐可比。清初文化思想上的斗争很尖锐。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比如康熙时代编写了《性理精义》,又重新刊行了《性理大全》等书,用以巩固其思想统治。清代科举虽按明之旧制,但对文人羁縻有加,牢笼文士。同时,严禁文人结社,大兴文字狱,用以压制思想上的反抗。出现了康熙间的“明史案”,被杀七十余人,株连近二百人;雍正间的汪景祺之狱,吕留良、曾静之狱,对文人实行残酷的镇压,文艺思想领域大有万马齐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诗文的复古主义倾向严重,考据之风日盛,诗坛上还出现了以“神韵”为主,创作力求“超脱”的主张,这种诗风形成,作家便日益脱离现实。但是也有些诗人写出了一些反映强烈民族意识和流露故国之思的作品,有些诗人经历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冲击,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各就自己的学力和爱好进行创作,大抵不拘一格,不名一家。我想,伍斯瑸的诗作应该归属后一种类型。伍斯瑸虽然在文学史上没有获得一席之地,也没有见其专集流传于世,但就其留下的数十首诗作来看,能反映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发抒真情实感,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其诗的风格从以下几方面略作分析。
一、构思曲致,意境幽清。以《舜哥樵乐》为例,“攀缘萝薜逐春风,游兴深山鹿豕同,玉斧数声沉远壑,清歌一曲出深丛。闲沽浊酒醺犹酌,冷爇枯枝暖自烘。应笑道旁名利客,一生劳扰梦魂中。”在和煦的春风里,作者走进深山攀缘在萌发的草蔓萝薜中,与鹿豕相和谐。远处,樵斧之声在深壑中回响,深丛里传出阵阵朴素浑厚的清歌,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品味山肴野蔌,把酒临风,醉意朦胧,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天趣。燃烧的柴枝,格外暖意融融。蓝天、绿草、山道、樵声、歌谣、天幕下的野宴,多么美的清幽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景的交融,恬淡自然,心旷而神怡,向人们展示出乐观而浪漫的情怀。只有心无杂念,情操高尚的人才能融合在这大自然和谐的美中。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批评那些“一生劳扰梦魂中”的名利客。整首诗构思巧妙,婉曲而有致,创造出醉人的清幽意境,大有王、韦之遗风。
二、情随景生,触景萦怀。且以《殷家涧》为例。“四面巉岩尽是山,中流一涧响潺潺。朝来岚色真堪画,憾不移家住此间。”四周是险峻的巉岩,中间一条小溪水声潺潺,清晨山岚迷濛如带,好一幅天工巧作的水墨画。作者看到这如诗如画的天然美景,十分动情,直抒胸臆,发出不能“移家住此间”的深深缺憾。随景生情,萦绕于怀。犹如余音绕梁,久久不能散去。这首七绝前三句写景,末句抒怀,说明作者酷爱大自然,抒发了热爱来安美丽如画的山光水色的肺腑真情。再如《宝山集》一诗,“小小村墟翠一丛,土墙茅屋四山中。莫嫌地僻人烟少,却有唐虞太古风。”这首诗初看起来写的仅仅是山凹中的一座普通的静僻的小山村,再读便不难发现首句中一个“翠”字确是点睛之笔,写出了这个小山村的无限生机,让我们想象到山民常年累月地在这里劳作、生息,敦厚、朴实,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民风古朴,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身临其境,情随景生,由衷地发出了“却有唐虞太古风”的赞叹。表现了这位县宰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三、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比如七律《舜哥樵乐》颔联:“玉斧数声沉远壑,清歌一曲出深丛。”“清哥”对“玉斧”,“一曲”对“数声”,“出”对“沉”,“深丛”对“远壑”,词性相合,结构相同,语义相对,平仄相反。“出”,古读入声,便成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不敢称其为绝对,但确是既工且稳,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如“七律”《龙泉云气》一首中颔联、颈联“云气夜嘘腾碧落,龙光晓出护青峦。化为霖雨沾新稼,散作晴岚复古坛。”不仅属对工整,而且粘对合律,音调也很和谐。还有诸如《王母仙踪》中的“苔封旧刻虚鸞信,草没荒池废楮钱。”《五湖环秀》中的“几处溪桥堪入画,数家篱落自成村”,“田因春雨兴禾稼,民以时和长子孙。”《琉璃日影》中的“千门杳霭资膏沐,一气清冷润管弦。”《天竺迎晖》中的“未见碧梧棲凤鸟,但留金粟照袈裟”,“恒河水溢飞成彩,祗树光生幻作花。”等诗句也不失为对仗工稳,音调和谐,韵致流溢的佳句佳联。
四、语淡而腴,隽永清新。伍斯瑸的诗不轻易用典,造语新颖不事雕饰,笔似浅直而言近旨远。如《龙泉云气》中“化为霖雨沾新稼”,他想到的是甘霖润禾稼,而不是一般文人的风花雪月。《五湖环秀》中“田因春雨兴禾稼,民以时和长子孙。”用语质朴,但反映了风调雨顺时和世泰事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又如《舜哥樵乐》中“应笑道旁名利客,一生劳扰梦魂中”,一针见血地刻画出追逐名利者寝室不安作茧自缚的思想困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卓淡泊的情致,这是人生解悟的大道理。而作者所想的却是“所虑汲长徧绠短,寸心愁绝不成眠。”(《琉璃日影》)和“谘询徧及民饥苦,寝寐时萦已溺心。”(《宿三圣庵》),与名利客形成了高尚和卑下的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如《乌衣早发》中“叮咛修筑须争早,春水来时措手难。”语言质朴无华,谆谆教导,千叮咛万嘱咐,充分显示出一心为民着想的真挚感情,其诚恳形态几乎可以呼之即出。其语言清丽淳朴,淡中有味,隽永清新。体现了作者胸中文采灿然。
以上所述仅一管之见,很是肤浅,所举诗句只鳞半爪难窥全豹。这是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通韵律,难以悟得诗人诗作的真谛,且不免舛错,诚请专家学者指教。
附:伍斯瑸“来安十景诗”和他吟咏来安风物的诗。
来安十景诗
龙泉云气
石梁幽咽泻琅玕,
乔木阴森六月寒。
云气夜嘘腾碧落,
龙光晓出护青峦。
化为霖雨沾新稼,
散作晴岚复古坛。
神物由来多会合,
几人翘首望长安。
王母仙踪
蓬莱远隔白云边,
帝母何缘住彩軿。
玉检不传红宝术,
石梁空忆太华篇。
苔封旧刻虚鸞信,
草没荒池废楮钱。
正值圣明霄旰日,
敢将心力佞神仙。
五湖环秀
山前车马似云屯,
环绕湖光日未昏。
几处溪桥堪入画,
数家篱落自成村。
田因春雨兴禾稼,
民以时和长子孙。
我是一官同魏史,
向来陈迹向谁论。
舜哥樵乐
攀缘萝薜逐春风,
游兴深山鹿豕同。
玉斧数声沉远壑,
清歌一曲出深丛。
闲沽浊酒醺犹酌,
冷爇枯枝暖自烘。
应笑道旁名利客,
一生劳挠梦魂中。
琉璃日影
云根劈破露华鲜,
梧叶银床复未偏。
色借琉璃红日下,
声传环佩玉珂前。
千门杳霭资膏沐,
一气清冷润管弦。
所虑汲长徧绠短,
寸心愁绝不成眠。
天竺迎晖
山遥对 梵王家,
万里扶桑入望赊。
未见碧梧棲凤鸟,
但留金粟照袈裟。
恒河水溢飞成彩,
祗树光生幻作花。
薄露浮云何处去,
空明争得演三车。
玉石霞光
石璧玲珑环佛寺,
瞻花恍觉晚霞高。
不开日彩翻江药,
疑有春风醉绯桃。
暗室借光繙贝叶,
绮窗分影照绨袍。
若教勾令当年住,
不羡丹砂驻二毛。
马岭风声
一山突起势骁腾,
风作嘶声谷互应。
松吼浑疑 振摆,
草靡还似足凭陵。
交河戍客魂应断,
绝塞飞鸿集未能。
中夜更闲长啸者,
好将名姓访孙登。
沙河带练
连山附郭势周遭,
驱马纡回不惮劳。
两岸沙融新草合,
连宵雨歇宿云高。
渔舠唱月摇清渚,
凫雁惊霜下浅壕。
解道澄江浑似此,
善吟应有谢功曹。
石固呈祥
太平天子正当阳,
山岳纷纷纪降祥。
遂有騶虞登赋咏,
始知国老善文章。
灵芝浥露尝分甲,
嘉树交花不断香。
近欲勒成忠孝传,
自惭无路颂陶唐。
其他吟咏来安风物诗
过古城山
古城周匝尽峦山,
地正崎岖石更颜。
采药人从天半立,
负薪驴向树头还。
原非鸟道行人绝,
却似羊肠策马艰。
两月渡淮三过此,
往来应恐鬓成斑。
宿三圣庵
如钩新月挂疏林,
远扣僧门夜已深。
竹院风罏堪煮茗,
柴扉尘榻漫开衾。
谘询徧及民饥苦,
寝寐时萦已溺心。
王事从来识偃息,
未明驱马又骎骎。
八公憩处
逼城七八里,
平山望如黛。
有石攒遥青,
参差亘山背。
挺姿各奇秀,
位置更潇洒。
雅宜松竹邻,
静与梅花配。
可以延凉风,
清谈有余快。
因之游高人,
穆然起遐会。
尘襟廓以消,
恍陟蓬山界。
蚩蚩者谁子,
乃好谈神怪。
何用八公来,
且喜八石在。
五湖山晚归
海尚变为田,
五湖久应涸。
我从兹山归,
但闻涧声落。
历险跻坦平,
四绕云屯壑。
墩颓矗相望,
草乱道纷错。
仆痛程偏赊,
日曛烟雾作。
歌残逢散樵,
语闹聚归牧。
茫然山椒昏,
遥见野烧 。
努力下重阪,
渐喜息骇愕。
呼仆无倭迟,
月明起寥廓。
清静庵
清静桥边清静庵,
六年来往几停骖。
自怜身似庵前竹,
冒雨披风是惯谙。
团仓山
山势团 绕四旁,
浑如庾廪护重冈。
輶轩欲识来民富,
笑指斯山是太仓。
殷家涧
四面巉岩尽是山,
中流一涧响潺潺。
朝来岚色真堪画,
憾不移家住此间。
八石山
八石山头乱石环,
人言旧是八公山。
鸡鸣犬吠归何处,
仙迹茫茫不可攀。
乌衣早发
为赶挑圩上晓鞍,
披霜抹月不胜寒。
叮咛修筑须争早,
春水来时措手难。
宝山集
小小村墟翠一丛,
土墙茅屋四山中。
莫嫌地僻人烟少,
却有唐虞太古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