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仙山闲人 于 2016-5-4 21:33 编辑
二、中国古建筑异地保护样板——龙游民居苑
今天,当人们站在龙游城东的鸡鸣山上,古炮台旁,仰望鸡鸣塔尖,俯看人世沧桑之时,但见鸡鸣山凭借其优越的自然地势,吸引着设计者们匠心独运,将一座座古建筑安排得恰到好处,使得并不雄奇的鸡鸣山,更具有了一种文化影响力;使得并不广阔的鸡鸣山,俨然一处历史的庄园,一座民俗民风的大观园。今天的鸡鸣山,已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处异地搬迁保护文物工程的样板(另一处为安徽歙县潜口民居),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与指导下,当地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征地100亩,把散布在龙游县境内原生环境遭到破坏,难以就地保存而其本身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优秀古建筑,集中搬迁到鸡鸣山,实行异地保护。二十余年来,鸡鸣山民居苑里完成搬迁复建的古建筑共41幢。高冈起凤、滋树堂、龚氏民居、劳氏民居、余氏民居、聚星堂、照壁墙……曾经在原地寂寞伫立了数百年的古民居、宗祠、戏台、店铺、牌坊等明清古建筑,在灵山江傍的鸡鸣山上集群式亮相,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人的慕名观赏。国内文物界泰斗、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对此颇为赞赏,数次来龙游考察并欣然为“龙游民居苑”提笔命名。2013年3月龙游民居苑和龙游石窟(又名小南海石室)一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龙游民居苑,宛若进入了一座古村落——祠堂、民居布局考究,读书楼、戏台一应俱全,还有凉亭、古桥、牌坊点缀其间。龙游民居苑内的古桥、古民居、古牌坊等古建筑,是由不断轮回的光阴积淀起来的深厚民居文化和重要人文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美丽将几乎成为这个地域的一种传奇。为了使搬迁复建在民居苑内的古建筑修旧如旧,也即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历史性、真实性和可观赏性,在拆迁之前,文物专业人员对每一幢古建筑作了全方位的拍摄,为每一根木料都编了号,作了注解。文物古迹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的身上记载着许多历史故事。龙游民居苑大门左侧,巍然耸立着两道牌坊,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这是为了纪念南宋状元刘璋、“南渡名宰”余端礼而建的,诉说的是一个当时被朝廷和乡人视为楷模的故事。大门正出口处的照壁墙,保存完好,原汁原味,建于明嘉靖(1522)年间,由徐氏家庭中的“兄弟贡元”出资建造,它既起到衔接、过渡、遮档视线的作用,也是吉祥、富有及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那“鲤鱼跳龙门”的砖雕,神态惟妙惟肖,工艺精湛绝伦,让你除了感叹几百年前的先人们非凡的艺术才华外,更钦佩他们以苦为乐、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滋树堂、高冈起凤等一栋栋有幸存于人间的古民居,诉说着上百年前一代龙游商帮的辉煌历史。为了留住古韵,鸡鸣山民居苑里的祠堂和民居都是迁建保护的古建筑,连青石路板都是向村民征集来的,唯有茶楼、廊桥等少量配套设施才是新建的仿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