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两湖布衣 于 2016-6-23 17:11 编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 永远跟党走 朱宝霞 在我的家中,自我记事起至今,墙壁上从来没有看到张贴过一幅字画或明星大头照,也从来没有看到摆挂过任何装饰物,但有一张画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家搬过多少次,一进门总能看到,端端正正地张挂在迎门客厅的正墙上,那就是毛主席的画象,虽然毛主席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但父亲对他老人家的崇敬之情,时至今日不改。每次搬家,离开老屋前,父亲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地亲手取下堂屋正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在搬进新房的第一件事,也是恭恭敬敬地亲手挂上毛主席画像。并会无限深情地说上一句:“永远跟党走!” 我的老家是有名的花鼓之乡凤阳县,听父母讲,新中国成立前的凤阳县,诚如那首古老的花鼓歌谣中所唱的那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种苦难的生活真实写照,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从未曾改变。 父亲弟兄六个,他在家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如今健在于世的就只有他一人了。当年,当他还是孩童时,全家仅靠租种地主家那亩把薄地,本分的爷爷奶奶起早摸黑,累死累活,也根本养活不了这一大家九口人,每年正月一过,多数村民总要结伴外出讨荒要饭,才能度过那青黄不接的季节。父亲尚不懂事起即帮大户人家看猪,稍大点便帮大户人家放牛。夏天无衣,冬天无鞋。成天伴着辘辘饥肠想着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什么时候能让他吃上一顿山芋饱饭就好了。父亲曾不止一次地讲到过,由于饿,自己曾几次饿晕倒在路旁。以至于时至今天,每每想起,父亲还常常叹息道:“饿呀!那滋味实在不好受,眼发黑,浑身无力,走路步子晃,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中国有句老话,叫“父母在,不远游”。然而父亲十几岁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爷爷奶奶,为了不受饿,为了有口饭吃,到外边吃粮当兵去了,是偷着跑出去的。促使父亲离家出走,扛枪当兵的唯一念头就是能有口饭吃,那是听村里被抓壮丁逃回的人讲的:“当兵,有口稀饭吃,就是当官的不把当兵的当人待”。父亲心想,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出去闯闯,兴许能找条活路。食物的诱惑使他瞒着爷爷奶奶,与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偷偷结伴而出,盲无目标地找部队,吃粮当兵去了。而当年的小伙伴,很多后来都走失散了,至今没有联系。父亲违背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古训,也做好了被长官打骂的思想准备,为的是不挨饿。所庆幸的是父亲跑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来了,村民讲到的那些现象父亲没有看到,管领他的“长官”像兄长一样和气,(后来父亲才知道,共产党的部队,不叫长官,称同志,他是班长)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抽出自己背包上的一双粗布鞋给了赤脚的父亲,虽然不合脚,但那是父亲有生以来穿的最好的鞋子。吃的第一顿饭是小米粥,咸菜疙瘩加窝窝头,班长看着父亲狼吞虎咽的吃像,多次提醒“慢点,别噎着!”并将自己的一个窝窝头留给了父亲。在以后的行军、执行任务中,班长总是像兄长一样护着这个新兵弟弟,把父亲带在身后。尤其是夜晚急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也辨别不了方向,但总能时不时听到班长压低而又熟悉的声音“小鬼,跟上!”所以班长在哪,父亲一准跟在他的身后。 打仗总会有人受伤,总会有人死亡,部队一撤到后方休整,班长总是把他们拢到一起,讲纪律,讲作风,讲不怕死精神 ,讲我们为什么要打仗,讲这支队伍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讲这支队伍的总领导人是毛主席……。父亲就是在班长的讲述中,慢慢明白了当兵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能吃上饭,还要为那些同自己一样吃不到饭,吃不饱饭的劳苦大众们,人人都能吃上饭,吃饱饭。还要让他们人人都有地种,有房住,有鞋穿。这些就远远超过了父亲当初仅仅只想吃上饭的想法;父亲的觉悟也在慢慢地提高,也渐渐明白了这只队伍之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知道了共产党就是专门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并且知道了班长就是共产党员。从此,父亲更加崇敬班长,崇敬共产党,并时时处处学着班长的样去做。后来在班长的启发和引导下,父亲也加入了共产党,当组织上找他谈话时,不善言词的父亲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说:“没有共产党,我可能早就不知道饿死在什么地方了,我要永远跟党走!” 大军过江前,父亲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安徽省的来安县境内,喊出的口号是:“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父亲永远记得,那些日子,来安县雨下的特别大,也下个不停,部队整天忙着训练游泳,人人都理了光头,作为党员的父亲带头表了决心,并给家中写了一封信交到连部,父亲不识字,是请人代写的。一切准备就绪,最后一关是体检和政审。作为党员的父亲,政审没有问题。当体检时,因为当年父亲个子小,人也长的饥瘦,最后被刷了下来,从此转入地方,离开了部队,也离开了班长。 父亲先是在凤阳县看守所工作,五三年白湖开垦,围湖造田,改造罪犯,父亲调入白湖农场。那时白湖的条件艰苦,规划建设工程量大,吃不好,睡不好,起早摸黑,父亲带领犯人干,自己也干,几乎天天一身土,两腿泥。但父亲从无怨言,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如今的白湖,田成块,渠成网,水利配套,旱涝保收,要知道当年父辈们不知道要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辛劳!父亲很少提起,父亲常说:“眼前的苦,跟前放前无法相比啊!”直到离休,父亲从未停歇过。如今,父亲母亲都住在白湖干休所,享受着晚年丰衣足食的生活。 现在我们每次回去看望他们,时常能看见八十八岁高龄的老父亲,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大方桌前,双眼凝视着墙壁上的毛主席画像,表情有时严肃,有时又露出不易察觉的满足微笑,我知道这是人在进入老年后的一种怀旧情绪流露,今昔对比,父亲满足又总是感慨良多,他可能又在回忆自己那吃不饱饭的童年?或许在庆幸自己投身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抑或在怀念自己走过的那些难忘的峥嵘岁月?也许在暗自想他的领路人——班长? 八十八岁的父亲,子孙满堂,皓首银眉,笑声爽朗,就是耳朵有点背,腰有点驼,我们讲什么,他多数听不清或听不明白,但每次看到我们后,总少不了那句最开心的话,就是:“我这辈子跟共产党走算是走对啦!”有时又总似乎有什么不放心似的,对着我们要唠唠叨叨地反复叮咛:“上班尽心点,把工作做好!别让领导讲话!”有时也会深有感慨地对我们说一句: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永远跟党走啊!” (发一篇爱人的短文,呈各位老师批评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