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33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2-1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6-29 18: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从解决制约规模经营的关键问题入手,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将农村“死土地”变成“活资本”,解放了劳动力,拉长了产业链,全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今年一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元,增长8.5%。现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流转规模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县流转耕地28.8万亩,流转率40.3%,其中:种植粮食的23.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80.2%;种植蔬菜的1.1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种植苗木花卉的3.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2.8%;种植果树的0.8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
(二)流转主体不断丰富。主要包括种植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专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经营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等类型。截至目前,耕地流转入家庭农场的面积18.3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3.6%;流转入合作社的面积 4.3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5.2%;流转入企业的面积2.4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8.5%;流转入其它主体的面积3.6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2.7%。
二、主要做法
(一)抓机制创新,保障土地流转。县、乡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严格按照“依法、平等、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制订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管理办法、交易流程示意图,完善流转主体申请、合同签订鉴证和流转登记归档等管理内容。逐步建立县有中心、乡有窗口、村有信息联络员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二)抓主体培育,促进土地流转。2011年以来,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来安县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意见》、《来安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方案》、《来安县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试点方案》等10项农业扶持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资金奖励。
(三)抓推介招商,助力土地流转。近年来,全县农业招商成果丰硕,新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奥孚万亩苗圃繁育基地、年处理2万吨秸秆的森禾生物能源、年销售万吨蔬菜的桃花蔬菜物流交易中心等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6.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土地流转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
(四)抓项目建设,拉动土地流转。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和科技试验示范,建立水稻、蔬菜、油菜等试验示范基地,拉动项目区土地规模集中高效经营。如依托粮油棉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发展水稻规模种植,着力打造集中连片基地,推动了土地流转。
(五)抓产业发展,带动土地流转。围绕“巩固提升粮油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蔬菜、水产、苗木、果树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
(六)抓融资渠道,激活土地流转。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从2012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农业经营主体筹措200万元,共同作为贷款担保资金,由县农村商业银行按1:5的比例每年配套2500万元信贷额度,解决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难题。
三、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企业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后,经营主体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使以往由于缺乏资金、人力、技术、机械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农田生产能力降低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益。如舜山镇在发展苗木过程中,引进深圳百思德公司投资8.5亿元,建设苗木产业园,通过流转土地6000亩,实行集中经营和科学种植,便于绩效管理和商品化经营,土地单位面积收益大大增加。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目前我县土地出租费用大约在450-780元/亩,大体相当于农民自行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的收益。同时,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有力激活了务工经济。一方面,当前全县规模农业产业就近用工量逐渐增加,县内农业产业雇工人均年收入在3000-5000元,部分管理或技术型农民年收入高达8000-12000元;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使农民不仅可以无风险地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中获得收益,而且还通过为承包者服务、外出务工或自主经商来增加收入。
(三)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土地流转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有效转移,使一大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专门从事二、三产业。
(四)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的加快,有利于经营者按照农产品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调整种植业项目,发展特色产业。2014年,全县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的蔬菜、葡萄、苗木等项目分别达到3000亩、2400亩、4000亩,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打造农业板块经济。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种植,还培育出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点。如半塔、施官、雷官、三城、水口、张山、舜山等乡镇的现代农业项目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的基地达21个,形成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存在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不多。目前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流转主体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缺信息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上规模流转存在阻力。由于外出务工就业相对不固定,部分农民回流从农,土地仍是许多农民生活的保障,导致不愿轻易放弃承包土地。另外,土地流转租金在逐年上涨,流转成本的加大也增加了风险。
(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风险。当前部分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资料不全,存在纠纷隐患,甚至对流出方造成损失。
五、下步打算
(一)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去年张山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全县推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尊重民意、保持稳定”的原则,重点抓好宗地确权、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信息数据库等工作。力争到年底,基本完成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打下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窗口、村有信息联络员”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强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建设好 “一庭三室”(仲裁庭、受理室、调解室、档案室),依法依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一是加强资格审查,把好“准入关”;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实施流转申请鉴证和流转合同备案制度;三是严控适度规模,使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流入方从事的产业、经营能力相匹配,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流转监管和退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四)进一步加大流转主体的培育。通过加强指导、典型示范等办法,提质、提速、规范发展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成为推进我县农村土地高效流转的主要载体。真正做到农村土地流而有向、流而增效、流而有序、流而无忧、流出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