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录来安 于 2016-9-20 10:23 编辑
来安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 致社会各界的公开信 尊敬的社会各界人士: 你们好! 目前,来安县委、县政府、乡镇、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国家对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认定,为了提高全社会对此项工作的知晓度,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取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与理解,形成县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现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知识及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入学机会、经费保障、教师配置、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每一所学校办学经费得到保障;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规定;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三、如何把握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是什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门槛、两项内容、一个参考。 一个门槛: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本省基本办学标准。 两项内容:1、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差距评估。是以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含宿舍)、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机比、接入互联网带宽、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应用率、实验室配备、教师学历合格率、多媒体教室、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等10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到基本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2、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组织领导、机会均等、经费保障、师资配置、管理与质量五个方面的21项指标来进行,每个指标赋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一个参考:指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满意度。 五、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重点评估的10项指标有8项以上达标,评估得分在85分以上,全县小学和初中校际均衡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0.65和0.55,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达85%以上。 六、义务教育学校10项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是什么? 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含宿舍):小学:5㎡、初中:6㎡; 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6㎡、初中:8㎡(其中中心城区小学4㎡、中心城区初中6㎡); 3、生均图书册数:小学:15册、初中:25册; 4、生机比:12:1(每12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 5、接入互联网带宽:不低于10M; 6、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应用率:要求达到100%; 7、实验室配备:小学:1个科学实验室(探究室),初中:1个物理实验室、1个生化实验室。 8、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9、多媒体教室:1个或者有电子白板教室; 10、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一)的要求开齐开足课程。 七、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2016年2月完成来安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级自评工作,2016年4月初迎接滁州市人民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的复评,并顺利通过市级复评;2016年5月初接受安徽省人民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督导评估,并通过了省级督导评估;2016年11月将迎接国家对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认定。 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强化政府责任。督导评估对象是地方各级政府。督促政府切实履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中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2、注重实效。评估认定以结果性评估为主,同时评估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引导县级政府积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资源。 3、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回应社会关切。 九、怎样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 县级自评、地市复核、省级评估、国家认定。 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有哪些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科学性; 二是更加强调开放性; 三是体现公众参与性。 十一、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县人民政府的领导责任是什么? 1、统筹管理的责任。 2、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保证本县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 3、要努力做到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三个增长”。 4、确保教师工资及时发放;确保校舍安全;确保中小学的公用经费。 5、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各项工程配套资金的到位和工程建设的质量。 6、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十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享受哪些政策? 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家庭经济困难的,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十三、教育部提出的有关“减负”工作的五项要求是什么? 1、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 2、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3、坚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4、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5、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十四、十八大最新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五、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措施与成效有哪些? 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通过落实“三个加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管理),着力“四个保障”(保障教育投入、保障入学机会均等、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保障教师工资待遇逐年提高),推进“五项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关爱学生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有效地提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一)落实“三个加强” 1、加强组织领导。我县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县政府、乡镇政府在改善办学条件、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以及县直有关部门在教育规划、资源保障、协调配合等方面的职责与任务。制定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规范办学行为、科学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意见。2013年,县政府成立了教育督导委员会,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检查、指导。县委、县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街道社区和县直部门效能考核内容。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师资配置力度。近三年来共招聘326名优秀大学生充实师资队伍,大部分分配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利用 “转型”培训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教师不足问题;推进教师合理流动,均衡“师资配置”。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和名师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智能、技能;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有 28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 9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坛新星”, 13名教师被评为市 “教坛新星”, 10名校长被评为滁州市“名校长”, 20名教师被滁州市评为“名教师”。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县政府实施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提出学校管理制度化、民主化、精细化、规范化,推动了学校主动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有11所学校获省、市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15所学校被评为滁州市德育工作示范学校, 35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省、市获奖。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三残儿童少年、学困生、贫困生活动, 2015年度全县小学、初中学额巩固率分别是99.8%和99.3%。全县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小学生为95.8%,初中生为95.83%。严格执行《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落实“减负”政策。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二)着力“四个保障”,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1、保障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做到优先安排,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了“三个增长”,2013—2015年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增幅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义务教育,2015年的使用比例达到了69%。 每年地方教育附加、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教育资金足额计提,并纳入教育部门预算管理。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主要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2、保障入学机会均等。县政府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确保教育机会公平均等。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县教体局按照相关规定,每年把省示范高中招生名额计划的70%按比例分配到全县各初中,2014、2015年已达计划的80%;市级示范高中招生名额100%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认真落实“两为主”政策,建立城区公办中小学入学“绿色通道”,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实行零障碍入学。2013年以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100%。规范办学行为,控制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按照《来安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方案》,与县残联联合,积极组织“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或上特殊教育学校。2015年“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5.2%。 3、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县政府摸清情况,制定规划和计划,筹措专项资金1.6亿元,进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截止2015年末共完成5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率达100%,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县义务教育学校10项基本办学条件综合达标率为100%。 4、保障教师工资待遇。2009年1月起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城乡学校教职工各项社保政策与公务员一致。对长期在农村、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发放了生活补贴,并为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建了公租房,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 (三)推进“五项工程” 一是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我县先后投入9781万元,新建、加固校舍共144191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二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我县利用国家、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专项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2012至2015年按计划出色完成了全县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共改造薄弱学校26所,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为薄弱学校添置图书、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装备、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三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突出“爱国主义、习惯养成、励志勤学、心理健康、生命安全”五大主题,优化德育内容,形成德育合力。先后获得省、市科技制作或创新大赛一等奖有12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1项。四是实施关爱学生工程。三年来,团县委、妇联和关工委共募集善款400多万元,财政划拨资助经费500多万元,共资助学生10518人次。制定了留守儿童关心保护制度,建立了55所留守儿童之家,管护队伍稳定。五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近三年来,落实经费3960余万元,实现了宽带网络接入率、优质数字资源应用覆盖率、校园网普及率、网络教室达标率、班班通普及率、完小以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成率、学科教师网络开通应用率七个100%,全县中小学校园接入的高速光纤带宽均在10M以上;新建和更新56个电脑教室,新配备教学电脑和教师办公电脑5000台,中小学生机比达9:1,师机比1.2:1。 三、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特殊教育”惠及县内外残疾孩子家庭。征地60多亩,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了一所现代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每年招收三残儿童少年近百人,惠及本县及周边省市县残疾儿童家庭。 (二)配备校车,解决农村学生上下学交通困难。县政府每年投入400余万元,为全县24所农村小学和初中配备了53辆校车,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上下学交通困难问题。 (三)合理布局新建学校。近三年来,县政府对全县小学、初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投资1.15亿元,迁址新建2所义务教育学校,总面积4.1万平方米。其中汊河初中已经投入使用,第二小学正在建设中。今年又启动了新安中学、新安镇中心校、汊河镇中心校等迁址新建工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件资源保障。 (四)蓬勃开展教科研活动。县域教科研工作蓬勃开展,硕果累累,省、市、县专项课题168项,85%以上课题已经结题,12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表彰,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登载在CN杂志上有465篇,获国家、省、市级奖426篇;制作的课件获市级以上奖223件;学生在科普知识、演讲、绘画竞赛中获国家、省、市等奖518人次。 尊敬的各界朋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将乘着来安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的大好时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软硬件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发展,为适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学环境,为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希望得到您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使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
谢谢大家! 来安县人民政府 2016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