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空朝阳 于 2016-12-6 16:00 编辑
老 巷 情 深 周 元 桂 巷,如同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道避风港、城市建筑艺术宏文中的一篇篇散文,默默地内秀着城镇的人文景观。置宅于巷内的人们似乎都被“幽闭”出满脸的安谧表情。其中深居老巷的人,又多出几分神秘的闲适感。要寻觅某城镇一段历史足迹,不妨踱入一、二条老巷,踽踽而行,去叩访一段远去的岁月。 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老街老巷都遗世独立、幽深古雅、肃穆宁静,与闹市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巷内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城市的沧桑古韵与生活轨迹。有些老巷的文化积淀,显得宏厚灵璨,有着特定的人文韵致。其存在价值远远超过建筑与人文的单纯叠加。例如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乃东晋初赫赫有名的王导、谢安、谢玄、谢石这王、谢两大府第所在地。前两者先后为丞相,后两者乃共同指挥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著名人物。此战赢得了东晋国势岌岌可危时的逆转性胜利,乃扭转乾坤之举。由此,使“乌衣巷”闻名遐迩、著名千古! 藏有深宅大院的老巷,大多曲直幽深、古韵绵绵。走进巷内,仿若置身于时空隧道,思绪不禁被牵向久远年代,让人油然而发思古之幽情,想象的旧事蹁跹而来——料想老宅当是昔日贤达的故居,家训家规家风,一定尊严其内,寒窗苦读声一定不绝于耳……古兴游离不去,耐人流连咀嚼。徜徉巷内可听到自己的足音在巷内隐隐回荡,让人神思飘逸。一不小心,自己似乎变成了一个离尘的意象。如今,虽时过人迁,但老巷却枯容依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体现不出老巷的文化积淀,最知根知底的城市文化象征,往往藏在僻静不起眼的巷子里。这可从老巷内那残存的拴马桩,便可略窥其一斑。 中小城市的老巷,大都显得活泼随性,灵气而素朴。她们如同小家碧玉似的少女,大大方方地向街心张望。巷子的两边墙体,或斑驳陆离、或苔痕渍渍,光鲜楚洁者通常都有着现代风貌。许多巷壁上挂着屏风似的藤蔓,其缠绵执着地铺绿情状,颇为古巷增色。有时也会见到桃、杏的花枝伸出来殷勤摇曳,为沉寂的老巷添几分活泼气氛。许多屋檐下木门窗,都残留着风雨浸蚀的痕迹,泥土剥落的墙脚那细碎的小花,零散地开在微风里。偶尔也会见到繁荫掩映的小瓦、灰砖建成的老屋,想必也满藏着殷实人家的旧梦。只惜憾,这类老巷已因种种原因变得长长短短,残残补补。长巷尚显得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短巷则显得不伦不类,成了长街的阑尾,已失去老巷的属性和韵味。 昔日的来安城,只有南北、东西两条主干道,分别纵横串衔着一些小街,再由它们辐射出参差不等的巷子,诸如:寺巷、搭搁巷、新安巷、八面塘巷、银行巷、开元观巷、邮政巷、鼓楼巷、庵塘巷……它们深浅不同,宽窄稍异。深长者逶迤得别有洞天,短浅者稍作弯转便一望到底。困倦时进入巷子走走,算得上是一种心灵的将息。巷内的老头老太们,大多闲适得物我两忘。位处枢纽地段的老巷却是另一番景象,曾经于迢迢往事中飘逸过多姿多彩的市井情状。如八面塘巷即为其中的佼佼者。此巷之得名,据说因其附近确曾有过八面小塘,上世纪50年代它们还在苟延残喘,随着城市改造不断进展,它们便陆续默默地消失。 八面塘巷及其两旁住户,基本上都来自苏北滨海、宝应,来安人称之谓“河东猫子”。儿时,常在青龙街姑母家,从大街上回其舍,为了走捷径,几乎每次都从八面塘巷通过。该巷西宽东窄,西段乃巷内民户破剥浸洗制取鸡头果的劳作场所。东段笔直逼窄,走起来“咚咚响”,巷韵盎然。河东人口音恬软有亲和力,都以做小生意糊口,且以买鸡头果、元宵、豆浆、油条为特色,流动销售,其叫卖声很吸引人。夏天夜晚,姑母会领我逛街纳凉,回经八面塘巷时,常会买点油炸干或元宵带回家。在穿过见不到光亮的东段窄巷时,我总是手举小食物从纳凉人身边挤过。姑母则连说“对不起!”、“谢谢!”,有时还骂我鲁莽不懂事,但从未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久之,我倒喜欢上八面塘巷的人情境韵。时至今日,我仍会有意无意地从此巷穿过,且每至窄段便下意识地放慢脚步,溯忆既往,是一种温馨的享受。 时代新了,来城大了,老巷显得更窄!但人们不忘乡愁的思绪却波澜壮阔,老巷的历史记忆会被有声有色地载入史册。但愿作为传统城市文化重要符号的老巷,昔日那温馨祥和的底蕴,永远辉映着青山绿水,韵美着和谐家园。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