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下读“西游” 周 元 桂 明朝吴承恩撰写的神话小说,从寓教角度而言,他是让唐僧等人历经千难万险取回人间最缺少的两字真经——“真”与“诚”(以虔诚求得真经),以教化民众。作者为强调这种“缺少”是人的妄欲和尘世邪恶所致,创设了七十二险的千妖万幻来进行百般阻遏和考验,形象地强化了取经之难。从而象征着人生修为之达“真”与“诚”,最难能可贵。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最先亮相的第一主人公。他出自于石卵,化身为猴。他从妖到佛,有着烈火真金式历炼。初始孙悟空因反抗天条,获罪受惩,后通过历炼受教化,皈依佛门。从此他修持心性,匡正欲念,除去了先前诸多毛躁习性,变得老练沉稳。他嫉恶如仇,慧灵地降妖除怪,为取经过程逐一克难逾险。他只是急于求胜欲望较强,有点急躁情绪。如此塑造“孙大圣”形象显得有血有肉。作者暗示,孙悟空识假、打假的以诚求真过程,乃人生修为须尊从的价值观念。 猪八戒食欲超强而又不能自控,他有着惊人的饭量,每进食必恣意海吃,有损僧人形象。故而唐僧为他取了“八戒”这一诨名。意在治其“五荤三厌”的口腹之欲。猪八戒更是好色之徒,见到美女便眯着眼,嘴里哼哼唧唧,垂涎不已。高老庄、盘丝洞都乃他“经典”的好色表演之地。尽管唐僧为其取“八戒”诨名并未能限制住他的食欲,美女们的戏弄污辱同样未能使猪八戒收敛好色心性。正因他取经的意念不够真诚,故而最终未能成佛,只封得“使者”级别的头衔。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表明了:视吃喝玩乐为值得的人,是在秉承消极的人生价值观,当予以非议。 沙僧先为人后成仙,又因罪被贬为妖,最后偶得机缘而皈依佛门。他虔诚、低调、纯善,任劳任怨,且欲控良好。他未建大功而有苦劳,且心地纯真,终被破格升为“大职正果”。从而基本上实现了自身修心的应有价值。 取经途中处于帅位的唐僧,的确是个有道高僧。他不好炫耀,谨小慎微,决事力求稳妥,警惕口舌之祸,把虚怀和诚信看得很重;他取经坚执,不怕磨难,置生死于度外,能舵稳去西天的大方向。当然,唐僧也有一些性情上的弱点——爱哭,甚至嚎啕大哭,胆小怕惹事,耳根软,易被欺骗,并常因此误事遭磨难。但这都乃唐僧行使职权过程中无妨取经大局的性情,故而他最终得能面见佛祖,取回真经。从核心价值观看唐僧取经获得成功之举,让人悟得:人生修为也须以“真”和“诚”虔心自律,不受奢欲邪念干扰,方能达贤德高尚之境。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只有创造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都乃栩栩如真之典型的艺术形象,由他们所涉生的一些相关的说词,已被人们引用来喻表特定概念。如“火眼金睛”比喻慧眼是真假;争吃“唐僧肉”比喻争相捞公财油水;爱去“高老庄”比喻好色之为等,都乃喻事的妙俏代言词。可见,《西游记》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神话故事不仅在惩恶,更在扬善,唤醒人心,阐扬了“路在脚下”之坚执不移的积极进取精神。其寓教功效,为世道人心注入温暖的正能量,为功利的现实投入了人生价值的光芒。值得品读也!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