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问 则 裕 周 元 桂 古人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常言道,“学问”,即一学二问之蕴意,也即知识是靠学习和发问得到的。“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此乃先贤的训言,细品之很有道理:经常请教别人,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若独自孤学,不向别人求教,则知识面就狭小。民间形容一个人到陌生地方去须勤问路,形象地说:“路长在嘴上”,即强调一个“问”字。某种程度而言,知识也“长在嘴上”,因为世上的事物各有其生存奥秘,认识它们,就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索的过程。 古代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弟子问,先生答。孔子的弟子基本是通过向孔子发问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所谓“论语”就是孔子所说的话之荟萃。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宋、明时的理学大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王阳明都通过设立书院进行讲学。其讲学方式,也是采取学生提出问题或见解,先生进行鞭辟入里地解答。如历史上的白鹿书院、岳阳书院的学术成就,相继辉煌了几个时代,造就了许多大器人才。宋朝的太学及明清时各州县所设立的书院、儒学也都采取质疑、答疑的讲学方式进行传道授知。《来安县志》载,我县在清朝时,上规模的书院有建阳书院(在县城)、江青书院(在相官)。清乾隆年间,邑令韩梦周在介绍建阳书院的文章中有云:“余既延吴县汪君大绅主建阳书院讲席……诸生读朱子之书,皆诵法朱子者也。”韩知县特聘请江苏吴县汪姓大学者来“建阳书院”讲座。所谓诵法朱子,即讲座课所采取的方式,也与朱熹所设立的书院一样地进行“传授——质疑——答疑”之互动。总之,古代书院式教学就在于突出一个“问”字。 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是获得知识的必然途径。发问,须有虚怀躬谦的心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先哲孔子,就养成了“入太庙,每事问”的习惯。他周游列国,总是要对哪里的仕途政事,风土人情等进行详细的访问了解,这让他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使他成为大学问家。所以他深知“问”的益处,深知学而不问则学不成。故而,他特给后人留下了“不耻下问”的箴言。就连那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受他的影响,都善于采用发问的形式获取知识。 人的一生,在社会上摸索、对大自然进行探索,难免会遇到诸多想不通的问题,需要向有专门学识者发问请教。学校的教学,就乃“一学二问”之最集中体现的育人场所。然而,如今有些学生就忌讳这个“问”字,为了面子,不懂也不显露出来。如此下去,一个又一个“?”变得又黑又粗,挡住了继续学习新知识的通道,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可能有良好学习成绩的。故而,老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因为学生发问是一种知识掌握度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掌握该生的学情,以便对其有针对性地施教。要知道,发问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对题目基本不懂的学生,是问不到关键点上的,只会生硬地问“为什么?”而问题提得尖锐者,说明该生已基本掌握了知识原理,只是微有一点雾障挡住视线。这种情况,教师稍加点拨,该生的思路便豁然洞开。当然,面对此况,教师也应对准点睛之处加以点拨,从而能收一言千钧之效。 通常,教师因急于完成课时讲授任务,往往忽视了激发学生发问的兴奋点,或没有给学生留下发问的时间,也就是忽视了让学生手中掌握“问”这把钥匙。其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