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了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了最大年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强化普及防灾救灾减灾知识应该成为国民的“必修课”。 多形式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普及灾害知识、防灾知识、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知识等,形成全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热潮,绷紧防震减灾这根弦;同时,充分发挥各类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体验馆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通过组织“体验式、参与式”防灾减灾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实战化模拟演练。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避险逃生技能,是世界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方法。自然灾害虽如“洪水猛兽”,但在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只要人们增强灾害意识,熟练掌握避险逃生技能,在关键时刻就能沉着应对,顺利避灾避险。因此,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分层次在城市、学校、农村、企业等领域开展普及防灾救灾减灾知识的培训和实战化的模拟演练,让中小学生乃至大学和社会公民都能掌握防灾避险、避难、逃生、求生的本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防灾自救是对每一个人生命最好的呵护,防灾减灾技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唯有掌握防灾减灾技能,才不会灾难临时方恨少,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