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禾泉农庄学习的时光 魏来安(秋枫、呆子) 2017年5月12日,一张粉红色的鲁院录取通知书从快递员那里传到我的手中,我激动不己,奔走相告。按通知上的时间要求,我打点了行李,怀着喜悦的心情赶赴学习地点——蚌埠怀远禾泉农庄。 禾泉农庄坐落在淮河东岸涂山脚下。涂山,在怀远县城关镇东南3.5公里,与荆山隔河对峙。古名当涂山,俗名东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后经断裂切割和流水冲刷遂分隔河夹峙两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峡之一。自然景观有卧仙石、旷览石、台桑石、候人石、安邦定国石、青龙白虎石、圣泉、灵泉、白狐洞等50余处,为淮上游览胜地。因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研修班在禾泉农庄举办,所以我很幸运有机会来到这里饱览风景。 在禾泉农庄学习的时光,实在是一段很舒心的日子,这里安静美好,仿佛多年以来,在心里叠积起来的折皱,被一一抹平,有了些微醺的喜悦。而眼中的岁月尘埃,也被一一拂拭,眼神变得更为洁净透亮。我想,这大概是参加鲁院学习过的人才会拥有的生命体验吧。而那些互相之间表达过的,或不曾表达过的喜悦和欣赏,都在心底最柔的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最起码我有这样的感受和心灵上的烙印。 闲暇,我翻阅在禾泉学习时的鲁院同学录和老师的简介,仿佛看到那些记忆犹新的人名和熟悉的老师面孔,触碰他们文字的感言,心里有一种莫名难受。这次鲁院的学习,对我来说,是我生命中永恒的难忘和切肤的记忆。短暂的学习时间我与同学们产生了难舍的情感,我认为是人生的缘分。可是无奈的人生环境和无情岁月使我们无可回避。岁月的时光就像沙漏般,漏去往日许多记忆。然而鲁院在我心里,一直不会走远,一切仿佛还是昨天。 我从俗世的生活中剥离开来,置身于一种近乎童话的氛围中,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说实在的,鲁院的师长对于我们这些学员,几乎算得上是宠爱了。鲁院的邱华栋副院长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为我们授课。安徽文学院的程多林院长和许春樵副院长总是热情地为同学们释义解难,恰如其分地评价学员的作品,并经常与同学促膝谈心。班主任赵飞老师,牺牲了节假日陪伴学员,他总是阳光灿烂地、尽可能地付出。还有曹多勇老师、王泽壮老师、徐则臣老师他们始终以甜美的笑容和严谨的教学态度给同学们授课,就连不爱说笑的谢有顺老师偶尔也露出的迎春花般的灿烂笑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在禾泉农庄学习的日子里,教授们的授课,给了我太多的收获。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一个狭窄的学习写作空间,几乎没有进步。进入鲁院学习后,我忽然像是大海中迷失方向的一叶小舟找着了航向,找到了向往的彼岸。我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明白,我一生有二个母亲,一个是给了我肉体的生命的母亲。一个是给了我文字的灵魂的母亲——巜鲁院》。我在老师悉心的指点下,重读那些古经典作品和外来作品,以及近代的名著和当下著名作家的作品,使我大开眼界。同时真诚地听取同学们对我文字的善意批评和表扬,均使我心中春风荡漾。我的每一篇散文习作,对于我来说,都是自己跟自己的灵魂对话,或是内心里的一场较量,我无法去虚伪装饰。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著名作家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在许多人眼里,认为这一类散文已经过时了,听到这类观点,我便会激烈地与之争辩,仿佛有受辱之感。我一直以为,不应该用小说的方式写散文,我坚持用传统的甚至颇显老套的诉说与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文字。可是后来,我多年以来形成的一些文学观点也在逐渐地改变。我知道,我终于开始摒弃一些陈见,吸取众人的观点,并缓慢地在文学中成长。正如我在日记写道:几天的鲁院文学培训学习,突然发现,文学的春风离我尚远,仿佛看到严寒的冬天就要来临,在文学上,我只是秋风中一个呆子。 在鲁院学习时,有位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叶舒宪老师,叶老师是美国耶鲁、英国牛津、剑桥以及荷兰皇家学院等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叶老师讲授的题目是《文学人类学》。关键词;大传统、文化文本、四种证据法及神话原型编码的历史。 叶舒宪先生以其文学的原型批评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而在中国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他的《神话—原型批评》、《中国神话哲学》、《老子的文化解读》等26部著作,不仅每一部著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都有重大突破,而且,还以“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的实绩和批评方法的典范性,引领着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学术界因叶舒宪先生的影响而显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禾泉,每天早晨我都和班长罗光成同学散步田园,有时还邀约几位同学一起去登山览胜。在揽胜的清晨,我们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天空中盘旋的鹭鸟和山雀,它们三五成群从我们头顶掠过。山上的树林里布满了各种鸟窝和山花引来的飞蝶。班长罗光成总是感慨地说,这是淮河东岸独有的风景,是涂山的一绝。有时在课余时,他还邀我去他房间交流课题,这是他总指我看他房间的窗外。在窗外有一棵高大春树,上有两只正在辛勤搭窝的喜鹊,为了不打扰鸟儿工作,他总用灵活的手势和生动的语言向我描述喜鹊搭窝的情形。罗班长的表达能力之强总是让我羡慕。然而,每次都不凑巧,等他大声地唤了我去时,总是受了惊吓的喜鹊已飞离正在建设中的窝。远处的它们总是用一种很警惕的眼光打量着我们,有时我也为此感到内疚。 在禾泉农庄的日子,除了集体活动大家每天都很自觉地在各自的房间里看书、写作。只有在茶余饭后,大家才能在食堂用餐或是在院子里那棵大树下相遇,此时大家也只好彼此友好地微笑、点头,表示大家是同学。来此学习的人,大家都是爱好文字的,内心的敏感和善良是不言而喻的。在课间交流时,我特别欣赏一些同学的作品,也欣赏他们的为人处世。奇怪的是,即使是开始颇有些讨厌的人,也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打消自己的成见,觉出了他的可爱。 在鲁院学习的结业的文艺晚会上,活泼俊俏的班级文艺委员丁文波同学让我惊叹。她是晚会的总导演,她策划节目是由四个组的学员自编自导。比如,郭飞、李前锋、江婉琴等五位学员改编演唱的《小苹果》拉开了晚会的帷幕;接着是学员黄圣凤演唱的黄梅戏《绵绵古道连天上》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还有盛怀峰、高翔、张殿兵、刘忠等四位学员演出的由赵阳等创作的《三句半》亦庄亦谐,亦俗亦雅,令全场观众忍俊不禁;再就第四组创作表演的情景剧《欢乐一家人》演绎了接到鲁院录取通知书后的家庭喜剧,引起学员们的共鸣;更为吸人眼球的是,由郭飞、陈安伟、周远望等人创作的,由第三组全体学员表演的情景剧《一带一路话红楼》掀起了晚会的又一个高潮;最后有学员陈家萍的配乐朗诵《再别康桥》勾起了大家浓浓的离情别绪;在激情下,班主任赵飞演唱的《在水一方》、许春樵老师演唱的《九儿》以及程多林院长的诗歌朗诵,又一次博得了阵阵掌声。最终结业晚会在大合唱《明天会更好》中落下帷幕。 结业的那天晚上,每个餐桌上摆了上了两瓶如泉牌白酒。院领导想以此来庆贺同学们的结业庆典,也同时给同学们一个相聚的欢乐。同学们及理解院领导的心意,也都畅怀痛饮。当同学们喝到兴奋的时候,纷纷都离席去给老师或同学们敬酒,以表分别之情。我也被大家的情绪所感染,也兴奋地走向邻桌,举杯欢迎同学们来滁州,常联系,常通信;我沙哑的声音无法表达我对同学们的分别之情。快乐的夜晚,我以醉的朦胧度过了同学们的告别。现在回想起来,那热烈的场面就像一场盛典。而今,回望禾泉,回望鲁院,如同回望梦中的家园。我想,若干年以后的五月,我一定还会记得在禾泉农庄的这种臻于童话般美好的学习生活,它将幽远深长,物我两忘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散发着石榴花的火红和栀子花的清香。 于2017年6月9日修改 联系人: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魏来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