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散文随笔] 来安十景新探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10-8 09: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安十景新探
来安素有十大美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县令周之冕主修《来安县志》中刊有十景图,周之冕作十景诗。其后天启间县令尹梦璧、明御史张维恕、崇祯间贡生张应辰、雍正间县令伍斯瑸、乾隆间贡生张瑀、周家相及邑人朱恬、周道贵、金映日、张朝宁、严九苞等文人雅士都为来安十景留下诗篇。来安十景和十景诗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近日,县文联组织几位同志,根据明天启版《来安县志》的十景图示和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对十景的记述,进行探查,并分别作以记述。其十景是: 琉璃日影、玉石霞光、沙河带练、石固呈祥、五湖环秀、八石仙踪、舜歌樵乐、天竺迎晖、龙泉云气、马岭风声。

                                             琉璃日影
清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收录明邑令尹梦璧《漱芳亭记》,文中说:“来安邑署之阴,吉祥寺之左有古井焉。日色射其中,光彩莹煜,绚若琉璃。投之瓦石,声闻数十武。邑民称曰琉璃井。”尹令啜饮琉璃井水,感觉“既芳且冽,非尘间味也。”于是“构亭而名之曰‘漱芳’”,并以“浓则毒流等于甘露,淡则贪水可为廉泉”警示后人。按尹令所述,参照天启志“十景图”和道光志县城图,琉璃井在县衙后面,耀武门(西北城门)内,被称为县之龙脉庆贺仪节于此的吉祥寺的东南,漱芳亭在井之侧。其时,城墙上的旌旗刁斗,吉祥寺的古佛青灯,晨钟暮鼓,飞檐翘角的凉亭,雕栏玉砌青梧覆湄的古井,井中光彩莹煜的日色,在这雅肃的环境里,文人墨客把酒吟诗,愈加诗情画意,堪称一景。
现在,城墙、县衙、古寺、凉亭均已不在,唯有琉璃井尚存,且不计春秋,惠及市民。这口水井凿于何时未见记载,最早见于天启版《来安县志》所载十景图和周之冕的《琉璃日影》诗:“谁辟灵泉古刹傍,清泠映澈琉璃光。纷射五色绚夺目,天头杲日来扶桑。……瓦石下之声的的,摇珮鸣珰宛可怜。……”描绘了琉璃井光彩莹煜之日色,如鸣珮环之响声。“灵泉”“谁辟”?他也不知道,故在其主修的县志中称其为古井,其后尹梦璧称其为古井,清雍正间邑令伍斯瑸“为浚灵泉润万家”曾清过淤。由是推断,该是明初或明以前的古井。至今井水清澈,大旱从未枯竭。世事沧桑,琉璃井现在位置在县第二中心小学西端,仁和小区东侧的一条向北叫琉璃巷的巷口。我们探查时,正有妇女汲水浣洗衣物。古井井栏是带基座的麻石凿成,井栏内侧有较深的绳沟,两侧有相对的洞眼,供加锁用。但这口井栏可能不是原物,据明崇祯年间邑贡生张应辰《琉璃日影》诗句“雕栏金砌浑闲事,已种青梧覆井湄”,看来当时井栏有精致的雕刻。又据天启志中十景图“琉璃日影”图示,其时井栏为六角型,每面有雕刻的纹饰。这是县城仅存有记载的一口古井。历任县令和文人墨客为它留下很多题咏。虽然环境全非,但古井尚存,作为遗存文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
                                                              
                                                             玉石霞光
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载:“玉石霞光县东南二十里,朝夕霞光,隐映禅林,足称胜境。”古人描绘说:“岩岩白石垒高冈,片片明霞绚上方”、“奇石磨追色斓然,周环古刹照林泉”、“石璧玲珑环佛寺,瞻花恍觉晚霞高”。县令尹梦璧竟然想“何日遂初投此境,采霞裁服石为粮”,可见当年这里是叫人流连的胜境。按天启志十景图标示,其方位在古顿丘城之南,横风村(今称红丰)境内。明嘉靖三年(1524年),天祲灾至,灾祸连连,时任县令李时泰力赈之余重修金刚寺,以摄天人心魔。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邑令顾问在金刚寺之东建玉石寺一座,以祈佛佑,遂信众云集,文人雅士来此多有题咏。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曾对该寺作以修缮。寺前临浦来官道,商旅游人络绎不绝。“明霞如练复如绡,掩映长空迥自朝,……百道晶光如可挹,朝餐暮吸伴渔樵”,又是一位被美景陶醉得不愿离开的雅士。如今,寺已去,遗址尚为清晰。在一块广约二十余亩隆起的高地上,环顾四周,视野开阔轩敞,这块高地就是玉石寺的遗址。遗址正南有一方庵塘,应该是当年寺前的放生池一类的水塘。遗址一侧有水井一口,已废。井栏被移至村内另一口水井上。观其制式,似是明或明以前的遗物。诗人笔下的“玲珑石璧”、“岩岩白玉”,“奇石磨追色斓然”如今难寻踪迹。庙基上最后的构石,村中老人说,被修塘坝水库时运走了,也许在被运走的构石中不乏斓然的玉石。如今庙基的四周成了几十座墓塚的茔地,但庙的遗址上一座也没有,当地人很爱惜玉石寺的遗址,他们要永远保留这遗址,他们心诚信笃,重建玉石寺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听了老人们的讲述,我们伫立遐想,远望田畴交错,云霞变幻,倾听清溪泠响,似有清音梵唱,钟鼓之声,发出了“滄桑巨变僧人远,斗转星移稻麦新,玉寺霞光成以往,徘徊旧址待行吟”的感叹。

                                                                沙河带练
沙河即来安水(今称来水河),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县北九十里之马岭,逦迤而南,合诸涧谷水,经宝山西,尖山东,石固山西,过县城东,南下入清流河,至六合瓜埠口进入长江。城东段水行沙石间,澄清澈底,如道光志所记“环绕顿丘邑。势东向,拱抱有情。”古人周道贵描绘说:“曲岸晴沙绕碧流,波纹蹙似练光浮。浑疑龙女曾居此,遗下鲛绡尚未收。”清邑令伍斯瑸冩道:“渔鱽唱月摇清渚,鸿雁惊霜下浅濠。”这沙河如练拱抱古邑,白天,曲岸晴沙,碧流鲛绡;夜晚,橹摇渔鱽,渔歌互答,鸿雁惊霜,风轻月白,好一幅恬静的月夜图。美不胜收的景致,引来很多文人墨客冩下许多赞美的诗句。
如今来水河上游建起了屯仓水库,河岸取直,城东段两岸有金禾公司和赛华厂区,更是一番田畴油绿衔山远,厂房巍峨链成群的时代新景。来水河景观带正在建设打造中,未来新景之美肯定是伍斯瑸、周道贵等先人臆想不到的。
“沙河带练”这一景观,在来安古代县志中有不同的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版《来安县志》“沙河带练”条目记:“来安县东三里,源出盱眙县界庐山前,流二十里入本县城东,南又三十里入水口河方通舟楫,由南湖会于三汊河入清流河,经六合瓜埠达于江。此河自北而东而南,襟带环绕,实一邑风气所萃。”该志的主编是时任邑令的周之冕,他在《沙河带练》诗中有“奇胜留传顿邑傍”、“东南宛转护城廓”等句。显见,“沙河带练”系指来安水城东段。但是,就在同一本县志里绘制的十景图却把“沙河带练”画在练寺山下。经查资料,练寺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原有双源沛,一出招信(盱眙古称)界岭下,一出练寺山之清流岭。二水合于练寺山官庄岭下,故称双源沛。行十里至沙涧,入清流河。水行沙上,沙平如砥,山青水明,风光绮丽。练寺山下原有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孔雀寺,梵屋琳官,竹翠松青,垒石疏泉,清雅幽邃,可与琅琊争胜。寺之东称浮石岭,产浮石,体质轻黄,入水不沉。这一带原本就是风景优美的好去处。如今,孔雀寺易地修建,练寺山下建成一座水库,名曰恋子湖。湖里锦鳞游弋,白鹭翔集,环湖是充溢最新时代气息的白鹭岛国际旅游度假村。包含周围的孔雀寺、尊胜禅院、嘉山抗金故垒、舜歌和石固遗址,形成了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相交融的风景区。
至于沙河带练在城东还是城西,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无论城东的来水河,还是城西的双源沛,其自然景观或人文历史都是美丽而富足的。

                                                               石固呈祥
    石固指石固山,位于屯仓水库东南岸,宋孝子苟与龄家在石固山下。据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记载:苟与龄“志行高洁,事亲以孝闻。……母殁,庐墓旦夕上食哭,日久靡间,紫芝十九茎生于墓门。郡守唐恪言状,宣和七年(1125年—笔者注)诏旌其门。……《宋史》入《孝义传》。”明永乐间复编入《孝顺事实》,赐建惨柏亭。明宣德四年(1429年)石固一山民家中产两头驺虞,素质黑章,驯扰不惊,知县晁济、州守唐振将其献于朝,时户部尚书黄福呈《瑞应驺虞颂》,遂得宣宗朱瞻基赏识。古人认为草木之祥乃人户之瑞,这大略就是“石固呈祥”之名的缘起。“山岳纪降祥”,“驺虞登赋咏”,“灵芝浥露”,“嘉树交花”,“石固传名历岁年”,“会见嘉祥耀史编”,一时间石固呈祥成为来安十景的热门景点,文人墨客争相题咏,留下许多诗篇。石固山上原来有岳庙一座,还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建的宝积寺和清源真君庙。石固山岩石层叠,与尖山对峙,是县境北端御敌的门户。其山望之上圆如鼓,山顶平衍,广约八万平方米,可容数千人。山腰有跑马道环绕,山势陡险,易守难攻。其山南关曾有“隘都南门”石碑一块,为旧时屯兵之证。南宋绍兴辛巳年(1161年)金人南侵,山民在山上筑垒以御金兵。一位梅姓壮士曾挽弩射中酋首,故而金兵纷纷逃遁。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棚民高必泉等率数千名义军,奉洪秀全之命,发动起义,踞守该山。后来,山上建筑物毁于兵燹,现在满山存留大量瓦砾碎砖及瓷陶器皿的碎片。环山跑马道仍可辨出。在山上发现系马石一对,其中一只被砸为两截,另一只完好,传说穆桂英在此驻过马。沿跑马道远望东南,长山延绵,莽莽苍苍;向西,群山起伏,绿荫中可见村廓之青堂瓦舍,鸡犬相闻。西面与尖山对峙,山下便是烟波浩渺,云蒸霞蔚的屯仓水库。虽然古韵十足的屯仓老街永眠水底,代之却是山色岚黛,水光潋滟,碧峤露水,渔帆点点,闸门高耸,长堤卧波—一幅充满盎然生机的绝妙的山水画卷。
石固山在来安现代革命史上也留下丰厚而光辉的一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其时化名胡服)在这里留下足迹,还为盛多贤老中医撰冩了“深山隐高士,盛世期斯民”的对联。投身革命的少女侯静波长眠在石固山下,牺牲时年仅19岁。而今,这样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固山,其状况令人堪忧。石固山被采石英砂的开挖者挖得千疮百孔,现在仍向山体纵深处掏去。如不严厉禁止,不复几年,这座县境内的名山将从来安地图上消失,石固山之名将成为历史,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便不复存在。
                                                                 
                                       五湖环秀
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记载:“五湖环秀山在东北十八里,广袤可二十里,西南北茆村,北白禅村,村下乃五湖。今已半湮,环秀未改。”志中引元《符图经》:“南北长二十里,广十余里。今俗亦称二十里长山。有白禅河,源出山南。泗州官路行山脊上。山前后有二舖,中有镇。自建炎(南宋高宗趙构年号,公元1127-1130年—笔者注)兵后,官路及二舖俱废。山有涧道横亘,又名双合山。”《方舆纪要》记载:来安五湖山,控扼南北,至为险要。上有双鹤庙,凿石而成,地极高敞,拾级而上,湖水清澈,山映湖中,美景尽收眼底。古人金映日有诗赞道:“肩舆晓过五湖山,欲访名庵半掩开。秀耸峄尖看叠叠,清流石涧听潺潺。朱鱼时跃澄潭下,黄鸟争啼密树间。一叶扁舟何处去,桃花溪畔白云间。”清邑令伍斯瑸在《五湖环秀》诗中冩道:“山前车马似云屯,……几处溪桥堪入画,数家篱落自成村。”邑人周道贵则有“山含淡色云沉壑,竹弄清辉影满楼”之句。当年五湖山车马云屯,群峦拥翠,佳木繁荫,翠鸟互鸣,溪流石湾,云沉深壑,渔舟晚唱,确为一处交通要道和美景如画的胜境。
笔者一行对五湖环秀故地进行探查,白禅村、北茆村等地名今已不复存在。五湖山现在通称二十里长山,其至高点在罗顶村,境内有处峰峦叫庙台,地极高敞,山上丛生篁竹,乱石间拣得古砖碎块和古瓷陶器残片。山下东南向有水塘一方,叫“明塘,”明塘前有放生池。再向东南是夯筑的齐天坝,现在截坝为大港水库。站在庙台上,环顾四周,山环水复,峰峦棋布,葱翠欲滴,长山延袤南北,宛若虹霓。向东南望去,一片深沟大涧,谷地里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酷似波光粼粼,风能塔座上的白色风叶在空中旋转,风景极佳。这庙台有可能是双鹤庙遗址。但志载,双鹤庙系凿石为庙,如今庙台上没有凿石痕迹。而当地人说,庙台上的大石头,前些年被移作它用,究竟是与否姑且存疑。其后,我们又两次来到五湖山。重温《方舆纪要》:“山有涧道,控扼南北,……上有双鹤庙”等语.站在罗顶境内的架子山上下瞰,虽然驿站和镇舖消失了,但滁泗官道、烽火台墩仍可辨认,并且惊喜地发现,环架子山东有孙家港,南有王港,西有鸡心港,西北有瞎子港,北有大港,庙台与架子山隔鸡心港相望。这几个港岂不和已湮的五湖相吻合!看来古之白禅村应该在今之罗顶村境内,也就是说五湖环罗顶而秀是极有可能的,只是地名因时代久远而更易罢了。今日的罗顶不失为观赏长山山光水色的绝佳之处。春天杨花柳絮,梨花似雪,夏日浓荫蔽日,秋日竹翠枫红,冬日皑皑白雪。长山南接双龙湖景区,东临皖东烈士陵园,西与仰山万亩桃林相连,西北与石固山相望,远眺屯仓水库,水波浩渺,碧空岚烟。长山至今仍是控扼南北的要隘,山脊上滁天公路车水马龙,通衢南北东西。长山,在抗日战争时是一座英雄山,是新四军与敌伪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又是我党政机关的驻地。长山,不仅风光秀丽,也是一座充满革命荣耀的红色之山。
                                                               
                                                          八石仙踪
关于这一景有不同的说法版本。其一,王母仙踪说。天启版《来安县志》载:“县东部有龙尾桥,东有王母池,广浚丈余,上有石栏,旁有石刻,邑人张禧始甃其沼,杨义继葺其栏,宋绍圣丁丑(1097年—笔者注)滕伯佑为之记,甪传民占事者投楮钱其中以沉浮阄休咎,今久湮没,不知其所始。”按该志十景图示,王母仙踪的方位在宾阳门(东城门)外,东岳庙与龙尾桥之间,即今一中校区与人社局之间。古人周之冕、尹梦璧、张瑀、伍斯瑸等多人为这一景区留了吟咏诗篇。张瑀赞道:“城东景色郁苍苍,传说仙踪已渺茫。水绕凤矶闲自漱,花间龙涧淡逾香。谁逢曼倩供桃实,几见双成酌羽觞。愿得一天新雨泽,瑶池满泛即琼浆。”既浪漫又抒情。最有意思的是天启志的主编周之冕在同一首诗中既有“龙尾桥边池上水,仙踪底事相传委,”又有“淮南有客幻童子,八石山头曾至止。”是“王母仙踪”,还是“八石仙踪”?对王母仙踪还有另一种说法,见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舆地志》载:“王母仙踪在县东北五十六里,上有池,径三丈。旧志,王母仙踪当指此处为是。”在道光志之前的雍正版《来安县志》也称“王母仙踪”。 其主编时邑令伍斯瑸曾留《王母仙踪》诗一首。
其二,八石仙踪说。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称“八石仙踪”。该志《舆地志》载:“八石山在县西十里。巨石叠砢,耸立山岭,丛林环之。”并引《太平寰宇记》载:“八石山,在永阳县西南十三里,故老相传云,汉时有八仙人在寿春寻淮南王,于此山过,各踞一石坐,故号八石山。”又引《十道志》:即淮南八公休憇石处,一曰八公山,亦名八仙山。道光志还强调说“八石仙踪事详《十道志》及《太平寰宇记》,今《伍志》作“王母仙踪”,误矣。“伍志”指清雍正间邑令伍斯瑸主修的《来安县志》,世称“雍正志”。上述“八仙”指的是淮南王刘安被诛灭国,他的八位门客: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寻刘安途经永阳之八石山,在山上休憇各踞一石,此山因而得名。山上原有八石庵一座,澹香亭一座,山麓有泉一方。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山东潍县人韓梦周知来安,公余常上八石山之澹香亭休憇饮宴。他在《澹香亭宴集诗》中冩道:“澹香亭畔聊置酒,八公山色城头临。”又说“此亭结构三百载,花石荒古娱人心。”由是推测,澹香亭约建于明之中叶。伍斯瑸在《八石憇处》诗中冩道:“逼城七八里,平山望如黛。有石攒遥青,参差亘山背。挺姿多奇秀,位置更潇洒。雅宜松竹临,静与梅花配。可以延凉风,清淡有余快。……”诗中表明八石山离城最近,风景美丽,官员休憇,文人雅聚的首选之地,笔者儿时曾游八石山,其时山上尚有庙宇之废墟,石鼓、石桌之类,泉水清冽,泻出泠泠之声。此次,依据道光志所记,对八石仙踪作以探查.庵亭泉均无踪迹,唯八块巨石犹在。周遭丛生朴树,地面上有很多浮石,环境十分清幽。登临巨石,远山蒙黛,平洋水库蓝天碧水,湖天一色。来安新城高楼鳞次栉比。脚下清风熠熠,凉爽宜人。如能辟为公园,堪为首选。
                                                               
                                                          舜歌樵乐
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载:“舜歌樵乐县北二十里,为邑基之保障。樵歌互答,亦太平乐境也。”明天启版《来安县志》:“俗名舜天子岭,上有瓜垄,远望可见……马鞍山下又有舜洞,深不可测,上有耕种田垄……。”舜歌,指舜歌山,也称舜耕山,即现在的舜山。传说舜帝曾在此躬耕。舜耕山里,林壑优美,竹树掩映中有座千年古刹,它就是占地6600平方米的尊胜禅院。尊胜禅院又称吉祥庵。道光志说,吉祥庵“创自元至正二年(1342年—笔者注),倚山壁构殿,两旁禅室斋堂悉自上而下因势为台砌,中殿侧为山门,标题:尊胜禅院。游者取道舜歌山脚地藏庵前,迤西竹树盈十亩,苔茵草径,履藉无声。殿前桂二株,可荫数亩,殿后石壁峭立,古树槎枒,下有泉,大旱不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在任江宁织造期间,为尊胜禅院撰写碑文,记述了该禅院规模及兴衰过程。其兴盛时,佛事兴隆,山峦叠嶂间香烟缭绕,苍松翠柏里鸟语花香。清康熙间邑逸士朱黼《游吉祥庵》诗曰:“顿觉情怀淡,经声引客筇。路穿残叶乱,门锁冷烟浓。黯讶山含雨,清闻寺扣钟。何当携敝箧,坐卧对晴峰。”竟然使这位文人想带上书籍行囊,天天听叩鐘,日日对晴峰。被舜歌山美景陶醉到如此地步!“玉斧数声沉远壑,清歌一曲出深丛”,“独有箫韶如在耳,樵歌不断涧潺潺”。很多文人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美诗篇。后来,尊胜禅院又改称大安寺,据说与朱元璋征战时路过这里有关。顺便提一下,有一份介绍大安寺的材料,其中有两处应该更正。其一,材料中引用明邑令尹梦璧《憇吉祥寺》诗以佐证舜歌山的“吉祥寺”。首先,舜歌山的是吉祥庵,而吉祥寺在县治古县衙之后,“新探”“琉璃日影”一节中已有说明。其次,材料中说郝孔昭为来安县令,有误。郝孔昭,来安人,明穆宗隆庆辛未(1571年)进士,登第后任常山县令,其时来安县令是衡阳举人曹维高(见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职官志》)。尊胜院自身的历史文化是很厚重的,大可不必移花接木。
日前,我们对舜歌山进行一次探查。走近山之东麓,远远望去,遍山丛生蘑菇,再看却象一朵朵游走于山坡的白云,那是羊群。近前,牧羊犬鞍前马后,“尽忠尽责”地跟在牧羊人的前后,登上山顶,群山环合,屯仓水库山岚水碧。耳畔樵声磔磔,歌声阵阵。山北石濑石谷峻险异常。山上满生巧石,其形、其色、其纹理酷似一段段烂柯朽木,一个个饱经风雨的枯朽树桩,即使走到面前非用手摸也难辨是木是石。形状大小各异,极富观赏價值,据说已经有人偷采变现,有关部门是否应该采取保护措施了。慨叹之余,我们从西坡下山,进入寺院,古银杏金桂银桂枝叶繁茂,澹竹青翠葱郁,碑亭里立着今人仿冩的“尊胜院碑记”,亭前元至正五年(1345年)开凿的观音泉,泉水仍然甘冽,泉前有一尊墓塔,高约一米有余,系元至正三年(1343年)正月己酉日尊胜院当代住持为“圆「」法师”所立。莲花塘畔新建的天王殿雄伟庄肃,但空空荡荡,四大天王进不了殿,升不了座。山腰上新建的普同塔林也未装修。走进后殿佛堂,佛塑孤寂地坐在那里,和尚不知去向,天炉里断了香火。据说是因为资金断链所致。我想,这样的历史名山,省级保护单位,又规划在白鹭岛景区之内,今日如此冷落,值得思考。怎样才能把这里丰富的人文历史,庄肃的佛教文化和秀色可餐的湖光山色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独特品味的景区,还期待智者考量。

                                                                 天竺迎晖
据天启版《来安县志》记载:“天竺迎晖,县东二十五里龙山之陽有天竺庵,创自元至正间。后倚以山,前横以涧,山耸拔而郎廓,水潆纡而清泠,朝光掩映,颇快心目,邑士子多读书其中。”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载:“天竺庵在东龙山下,元至正三年建。”元至正三年即公元1343年。该志又记:天竺庵“在龙山内,山口幽邃,沿溪而入,将六七里,至水穷处。竹木荫翳,禅居隐焉。”古人金映日有诗赞道:“寺傍深林映朝晖,晴明叠翠四山围。夭桃几树红留客,杨柳千条绿染衣。奇石堪令人下拜,幽庭频见鸟争飞。何惭天竺西湖上,万颗珊瑚竹实肥。”诗中描绘在群山环合的深林中,奇石峥嵘,竹木荫翳,桃红柳绿,晴明叠翠,天竺红艳,幽庭鸟飞。这静美环境堪与西湖之天竺媲美。
天竺庵已久废,依据天启版县志和道光版县志的记述,按照天启志十景图图示:天竺迎晖应在东龙山之西北,古中所集之西。寻访了当地的一些老人,竟无人知晓天竺庵的确切遗址。他们说中所之东原有净土寺一座,直至解放后才废圮。中所之西有一座园觉庵,今遗址湮于田畴之中。两座寺庙各遗水井一口,至今为民所用。自老中所集跨跃一深涧抵东龙山,有一平台,较为轩敞,旧传有庵,抑或为“天竺庵”,尚待考查。东西龙山之间的团山有水名呉沛,源出西龙山之大石谷,南流过施官集之界首桥,又东南入赤山湖。三国时呉作涂塘,筑瓦梁堰,故水称呉沛。沿东龙山西坡盘旋而上,林深草茂,至山顶,视野开阔,西龙山林壑优美,五湖山(今称长山)层峦拥翠,水色岚光,恍若仙境。山之东为江苏六合界,西属我县。至“龙头”有一水潭,绿藻其中,深不可测,残砖碎瓦散落林间,潭北数十步传为鹫峰庵遗址,明朝一位副使裴骞留有诗作:“鸟道行人迹,鹫峰衲子家。芒鞋踏落叶,蓬鬓点飞花。水石闲中斗,风松静里譁。何当谢尘鞅,归卧旧烟霞。”这位副使被如此幽雅环境所陶醉,竟然浮起弃官归隐的念头。鹫峰庵殿后原有镌“元至正祈雨有应特建”石塔一座,今不知去向。探访者寻得一只残破石臼,应是当年僧尼生活的用具。
下了东龙山又去探访西龙山。过小山村庵园向西,有一条小溪。但无山道,只能在丛生的竹木和荆棘中攀缘。不远处,两株古银杏高耸,一雌一雄,树龄均在八百年以上,该是南宋或元初的遗物。树上挂满许愿还愿的红布条,演绎了一串串神秘而奇异的故事。树周荆棘丛里有很多残砖和瓷陶器皿的碎片。这里是朝阳寺的遗址。西龙山的山腰有两层广阔平台,极有可能是般若庵的遗址。站在平台回首东望,竹木郁郁葱葱,朝日从晴朗的天空撒下和煦的阳光。阳光照在看不到边际的竹丛林海上,苍翠欲滴。此时此景虽然少了“万颗珊瑚”,但数不尽的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熠熠的光。轻雾笼在远山上,朦胧而秀美,让人感受到了天竺迎晖的意境。越过平台,登上山顶,这龙的脊背很宽,没有竹也没有树,却长满了茵茵绿草,好似塞北的天然牧场。环顾四周,重峦叠嶂,水色岚光。西北望去,两山间谷地坦宕如砥,田畦与河湖交织,别有一番韵味。这山顶也有残砖碎瓦瓷陶器皿的碎片,据志载,当年建有乌龙王庙一座。
古代的东西龙山,庙宇重重,可谓洞天佛国,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共同造就了天竺迎晖的胜境。如今,虽然寺庙已去,但灵秀的山水犹在,足以让我们惊叹而兴奋。我曾经为黄山之险峻,富春之秀美,版纳之茂林而赞叹,不曾想到,我们的故乡,在龙山也有如此绮丽的美景,美得叫人惊讶,美得叫人流连,美得叫人一步三回首。这是造化赐予的恩惠,如果在这里建成休闲度假村,老年公寓,那才叫人间天堂!
我们怀着满足与眷恋的心情走下山来,回到出山口的张储村。这个村原名大马郢,而“张储”是为了纪念两位烈士,他们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一腔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把这原本就美丽的地方加上了深层次的意义。

                                                              龙泉云气
据天启本《来安县志》记载:“龙泉山,县北三十里又名武宅山,东为龙头山,「」伏虎岩前有涧,南有泉为龙泉,由此入盱眙。”“往来俊贤,多留题咏。”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记载:龙泉寺,县东北三十里。元天历间(1328-1329年)建。寺当盱眙大道,有舖名龙泉舖。官使经行题咏甚多。寺有菩提树,锥栗、黄金嵌碧玉,碧玉嵌黄金二竹,花木丛茂。万历(1573-1619年)中,邑工吉晨与僧有隙,借公事尽伐之,后遂荒凉矣。该志又记:“龙泉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武宅山。南有飞泉,悬流幽咽。”“山距邑三十里,势如龙蟠。东有伏虎岩,泉流幽咽,云气郁葱。”据志载,在龙泉寺周围内有多座寺庙。老龙寺、新兴寺皆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普贤寺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宝乘寺(即大兴寺)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白云寺建于元天历(1328-1329年)间。由此可见,在古代龙泉山是一处佛教圣地。按天启志图示,龙泉寺在东西龙山之间。近日,我们对该寺遗址作一次考察。这座寺庙选址在峡谷盆地里,站在山脊下望谷地,全部被丛林覆盖,似乎找不到可以去谷底的路。在密林里乱石中拨开丛草与荆棘,山坡遍布火山石,草长莺飞,虫噪鸟鸣。我们一步一步下挪,和朴树、栗树、黄连树、合欢树,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子的树木花草和中草药作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大约二十分钟后终于到达谷底。谷底较为平坦,广约两平方里。在当地老人的指引下,找到龙泉寺遗址,龙泉寺背依龙泉山,寺门朝南,面对深谷大涧。攀上遗址,立马有“乔木阴森六月寒”的感觉。环顾四周,空山浮翠,云气郁葱,如入神仙聚会的瑶天。老人说,寺庙台基上原来有很多石块,后来被运往金家港水库砌涵闸了,其中有不少还是汉白玉石材呢。接着,老人领我们沿谷中小径去寻找幽咽的悬泉。小径长约两百米,向南山延伸。夹道有几百株高大的棕榈,氤氲里飘散阵阵花香,原来是上千株月季、玫瑰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成片的金银花孕蕾待放。山腰上,靉靆的云里出现了青堂瓦舍。悬泉在哪?就在青堂瓦舍里。走上数级石阶,来到一间宽敞的屋,奇异的事情出现了。屋的中央建一座高约一米五六呈六角形的桶状物,揭开桶盖,里面流淌着澄清碧透而甘冽的山泉水,桶的下方安装一支输水管,将泉水引出院外,经地下管道输出山外,据说一直通到两里外的广福寺。当年桀骜不羁的飞泉如今被科学管理了。1995年中科院钱其博院士在此居住半月有余,专门测试此处泉水,结论是:龙泉之水,有益矿物质含量丰富,酸碱度中性,Ph值为7,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矿泉水资源。可是截至目前,仍未见开发利用。谷地的东侧有一条逶迤的山道,志载为通向盱眙的官道,站在官道上放眼西南,苍莽起伏的东西龙山恰在二龙戏珠。向东北望去,远山含黛,云氣蒸腾,迷蒙中似乎听到了驿马的嘶鸣和铃铎之声。那马背上传来了“云影重重似楼橹,山光滴翠满衣襟,”“遥望郁葱环古刹,浑疑此境近瑶天”,“骢马一鞭风色好,草虫吟处百花香”的吟哦。
此次考察,顺便参观了与龙泉寺遗址毗邻凉帽山下的龙泉村,该村现在属江苏六合区竹镇地界。凉帽山东麓新建一座广福寺。佛殿墙壁上有一幅“龙泉寺鸟瞰图”,据住持说,建寺初衷是为了恢复古老的龙泉寺,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改额广福寺。看着广福寺的香火,想到龙泉寺遗址晨昏寂寥,感触颇多,独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尽快地被传承和利用该多好。。。。。。!在慨叹中,龙泉青峦已罩上朦胧的紫气,丛树蓊郁,云影重重,回首龙泉,默默地祝愿:但愿龙泉莫长睡,化作甘霖润人间!               

                                                               马岭风声
明天启版《来安县志》:“由石固山迤逦而北,为峦楼山,为浮山,又前为马岭,众山环叠,群峰迴合,风声飒然,独异于常。”道光十年刊《来安县志》:“距邑九十里,上为白禅村。山高林茂,风声飒然而至,披襟当之,每生远想”。秋风渐起的时候,我们驱车去马岭听风。来安的山是大别山余脉,从老嘉山进入县境,其东北支为白肖山和信山,再东行为马岭。马岭呈东北西南向,横亘在半塔镇、杨郢乡和宝山林场境内,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来水河发源于马岭之南麓。登岭四顾,枫红竹翠,山重水复,风声大作。加之风能发电塔座上的叶片在蓝天上旋转发出的轰鸣声,叶片巨大的投影落在一方灌木丛林上,好似金鼓号角,犹如千军万马在沙场嘶杀,真有“伫想雄图歌壮士,”“吊古荒凉匹马鸣”的感觉。
马岭是历史文化澱积厚重的名山。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传入中国,居住在马岭附近的佛教学者严佛调就成为中国最早出家的僧人,并在马岭对面的山峰上留下了铁山寺。继之,以铁山寺为中心包括马岭在内建了多座寺庙。宋抗金名将谢静吾的故乡就在马岭附近,谢将军曾把铁山寺改为家庙。公元六世纪六朝梁魏在这一带设置了高塘郡,北周时改高塘郡为高塘县,隋开皇年间将高塘县并入顿丘。原郡有城埂,后城废,适为塘,现在湮为农田,仍有以高塘命名之村庄。马岭附近的万山曾屯兵抵御金人。据道光志中载《宋史·趙葵传》:南宋“绍定元年(1225年-笔者注)葵出知滁州,……与金人对垒,……命趙必胜守万山以壮形势”。《滁志摭遗》云:“尝游白塔镇,登万山,见城垒故址,势堪险峻”,如今故垒遗迹犹存。明嘉靖状元丁世美虽生于淮安清河,但祖籍来安,其祖茔在马岭下之哈家洼,原有石碑一方,镌“嘉靖己未状元及弟孙世美立”,己未为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1998年县文物工作组在其地发现御酒坛一只,上有:“状元及第”字样。道光志载:在马岭上原有石羊、石虎蹲于荒烟茂草之中,不知是谁家墓塚。看来这座古墓时代更为久远。到了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捻军首领龚得率义军由定远入来安,在马岭之宝山白塔一带屯兵,其后攻下县城,杀知县程铣等官吏,威震一时。现在山上有多处石摞子,是营帐,是战垒,有待考证。岭之西即古之宝山集。清邑令伍斯瑸留诗一首:“小小村墟翠一丛,土墙茅屋四山中。莫嫌地僻人烟少,却有唐虞太古风。”高度评价宝山的古朴民风,并情有独钟地赞美这里“四山中”、“翠一丛”的秀丽风景。古时候,宝山集在屯仓集、石固集往古城、泗州的官道上。现在宝山集虽然没了当年的繁华,但四面环山,山青水碧,风光怡人,仍然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世外桃园。时至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是新四军路东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等领导同志都留下了足迹,并指挥了著名的半塔保卫战。
马岭北端有一座凤凰岭,岭上一株独竖,远远望去恰似凤冠,攀缘而上,山脊平坦,天高云淡,草木繁荫,矾山、破山、门栏岭、龙窝山、卧羊山、斗山、石固山尽收眼底。山下深壑大涧里有一处地名叫塘窝子,乱石嵯峨,竹树丛生,风景秀美而静谧,偶尔听到几声野雀的啁啾,来水河就是在这里积群山之灵,汇聚成河,奔腾南下,最后投入长江的怀抱。秋日,古官道旁的马岭,山明水秀,风能发电满山塔座林立,风声大作。这天公造就的美景加上人文景观,珠联璧合,典雅壮观。身在高山茂林之中,耳听飒然而至的风声,即便是拄杖的蹀躞老人也会感叹不已,壮怀远想,伫想雄图而华发不胜的情怀。古时马岭驿道上过往的官宦文人雅士留下的题咏,造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上丰富的山水资源,马岭具备了开发旅游的價值。
来安十景,寺庙古建遗存不多,但秀山丽水依然,文人雅士的诗作题咏永存,无产阶级革命的动人事迹鲜活在人们心中。十景中有的遗址故地,现在增添了许多壮观新景,反映了时代的新风貌,更具观赏價值。一个地方的特色是基于文化传统及人文精神的,如能再现“来安十景”这一文化品牌,无疑会大大提升来安文化品味,对提高来安的魅力大有裨益。

本帖评分记录元宝 活跃度 收起 理由
梧月清影 + 4 + 9 赞一个!
来山来水 + 4 + 9 很给力!
正德 + 8 + 10 很给力!
淮溪洛涧 + 4 + 9 赞一个!
皇阿玛也难啊 + 6 赞一个!
总评分: 元宝 + 20  活跃度 + 43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7-10-8 09:44:56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河如今已变成.“黑龙江”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7-10-8 09: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是个治学严谨的人,再次欣赏美文!祝您秋祺笔健!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7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9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10-8 10:20:07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7-10-8 10:21:49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美丽来安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认识来安,尤其是认识来安的历史,赞一个!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75 天

连续签到: 16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7-10-8 10: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拜读。集中发出好,便于阅读。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7-10-8 15: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历史人文,值得一读。谢谢分享,您辛苦了。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7-10-8 16: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7-10-8 18:16:03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启版来安县志和雍正版伍斯瑸来安县志,我有,道光来安县志也有,都是电子版,书版我也有。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0-10 12: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叶老师好文!收藏细品。问好祝福!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