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两湖布衣 于 2017-10-11 10:09 编辑
永远跟党走 在我岳父的家中,迎门的墙壁上始终挂着一张毛主席的画象。虽然毛主席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但岳父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时至今日不改。每次搬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地亲手挂上毛主席画像。并会无限深情地说上一句:“永远跟党走!” 岳父的老家是有名的花鼓之乡安徽省凤阳县,听岳父母讲,解放前,诚如那首花鼓歌谣中所唱的那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是当时家乡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岳父兄弟六个,如今健在于世的就只有他一人了。当年,本分的爷爷奶奶累死累活,总也养活不了这一大家子,岳父在其尚不懂事时起即帮大户人家看猪,稍大点便放牛。夏天无衣,冬天无鞋。成天饥肠辘辘,总是想着什么时候能让他吃上一顿山芋饱饭就好了。每每想起,岳父总是说:“饿呀!眼发黑,浑身无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岳父十几岁便离开了家乡,促使岳父离家出走的唯一念头就是能有口饭吃。听村里被抓壮丁逃回的人讲的:“当兵,有吃的,就是当官的不把当兵的当人待”。岳父心想,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出去,兴许能找条活路。食物的诱惑使他瞒着爷爷奶奶,吃粮当兵去了。岳父做好了被长官打骂的思想准备,但村民所讲到的那些现象岳父没有看到,管领他的“长官”像兄长一样和气,(后来岳父才知道,共产党的部队,称同志,他是班长)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抽出自己背包上的一双粗布鞋给了赤脚的岳父,虽然不合脚,但那是岳父有生以来穿的最好的鞋子。吃的第一顿饭是小米粥,咸菜疙瘩加窝窝头,班长看着岳父狼吞虎咽的吃像,多次提醒“慢点,别噎着!”并将自己的一个窝窝头留给了岳父。在以后的行军中,班长总是处处护着这个新兵弟弟。尤其是夜晚急行军,虽然看不见,但总能时不时听到班长压低而又熟悉的声音“小鬼,跟上!”所以班长在哪,岳父一准跟在他的身后。 平时,班长总是把他们拢到一起,讲我们为什么要打仗,讲这支队伍是共产党领导的,讲这支队伍的总领导人是毛主席……。岳父就是在班长的讲述中,慢慢明白了当兵不仅仅只为了自己能吃上饭,还要为那些同自己一样吃不到饭的劳苦大众,人人都能吃上饭。岳父的觉悟也在慢慢地提高,他渐渐明白了这只队伍之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知道了共产党就是专门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并且知道了班长就是共产党员。从此,岳父更加崇敬班长,并时时处处学着班长的样去做。后来在班长的启发下,岳父也加入了共产党,当组织上找他谈话时,不善言词的岳父只是说:“没有共产党,我早就饿死了,我要永远跟党走!” 大军过江前,岳父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安徽省来安县,喊出的口号是:“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岳父永远记得,那些日子雨水特别大,部队整天忙着训练游泳,人人都理了光头,并给家中写了一封信。一切准备就绪,最后一关是体检和政审。作为党员的父亲,政审没有问题。当体检时,因为当年岳父个子小,人也长的饥瘦,最后被留了下来,从此转入地方,离开了部队,也离开了班长。 岳父先是在凤阳县看守所工作,1953年白湖开垦建劳改农场,岳父调入白湖农场。那时条件艰苦,岳父带领犯人干活,犯人劳动,他自己也干,天天一身土,两腿泥。但岳父从无怨言,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如今的白湖,田成块,渠成网,可知,当年父辈们撒下了多少汗水!岳父常说:“眼前的苦,跟前放前不能比啊!”直到离休,岳父从未停歇过。如今,岳父母都住在白湖干休所,享受着晚年丰衣足食的离休生活。 我们每次回去看望岳父母,时常能看见八十八岁高龄的岳父,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大方桌前,双眼凝视着墙壁上的毛主席画像,我知道这是人在进入老年后的一种怀旧情绪,他可能又在回忆自己那吃不饱饭的童年!抑或在怀念自己走过的那些难忘的岁月!也许在想他的领路人——班长! 八十八岁的岳父,如今已是子孙满堂,他也皓首银眉。每次交谈中最得意的那句话,就是:“我这辈子跟共产党走算是走对啦!”而当我们要离开时,他又会对着我们唠唠叨叨地反复叮咛:“上班尽心点,别让领导讲话!”有时也会深有感慨地说一句: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永远跟党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