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正德 于 2017-10-12 08:12 编辑
从十景新探谈淀积厚重的来安历史文化
来安十景之说始见于明朝,万历间县令周之冕和天启间县令尹梦璧均写有十景诗,其后赓和题咏甚多。无论署事来安的外地人还是邑人对来安十景、对来安秀山丽水喜爱有加,他们用诗的形式表达了这份厚重的感情。有的赞美来安民风古朴“莫嫌地僻人烟少,却有唐虞太古风”,“我爱来安县,依然太古余”。有的情系山水“骢马一鞭风色好,草虫吟处百花香”,甚至“何当携敝箧,坐卧对晴峰”,要带上行囊书籍与“晴峰”昼夜不离。“此中若许常游息,便是人间有发僧”,愿意抛开功名利禄,委身山水之间。更有甚者,“朝来岚色真堪画,憾不移家住此间”,以不能“住此间”为深憾。邑人在外地为官的,思乡心切,“常思栗里陶元亮,敢羡汾阳郭令公”。无不表达他们对来安山水以及人文景观的热爱。十景探查过程中,那峻岭群山,深壑大涧,密林竹海,山道流泉,朝晖夕影,枫叶茶园,处处让人心醉,叫你欲去难舍。再加上崭新风能塔座,白羽翱天,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在十景探查中,我们看到想到除十景之外,还有许多仍在沉睡的文化澱积:(一)郡县治遗址和古人类居住遗址。诸如东城埂、瓦岗、高塘、顿丘、高山、呉王城、草楼、丁城、官井等等。如能揭开这些遗址面目,定会获取一份来安建置沿革、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二)古道驿站。弄清古道驿站,将唤醒很多古代集镇诸如仰山、屯仓、石固、宝山、中所、彭岗、雍巷……在人们心里已经抑或即将忘却的记憶,研究它们,可以得出一份来安古代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三)庙宇。古代,来安境内庙宇重重,志书上有记载的竟达六十余座。它不仅标誌了佛教文化,而且折射出不同朝代的政治和哲学状况。(四)古墓、碑铭。县境内有很多古墓,比如淮南节度使刘邺墓,苟孝子母墓,趙察墓,张纲、张楠父子墓(世称二大夫墓),巡抚常道墓,天官胡松墓,昭勇将军贺龙墓,李都宪墓,丁士美祖墓,太子少保周球墓。每一个墓主或祀奉者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都是一本传记的好素材。研究他们,就是研究来安历史。至于碑铭,则是准确无误地记述人物、事件、庙宇真实历史的宝贵资料。(五)县境内有不少遗垒,如万山遗垒、石固山遗垒、老嘉山(原属来安)遗垒,揭开这些遗垒奥秘,就是一部来安古代的战争史。(六)来安的古人留下丰富的著述和诗词作品。自明以来有记载的诗文集就不下三十种,这些不同时期的著述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县的方方面面。而这些著述已经散佚,再不抢救,恐怕所剩无几。(七)来安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省级批准的就有四项之多。(八)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来安多处留下了革命史迹,着手搜集整理,单就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九)来安的民间传说十分丰富,它从各个角度反映来安人民信仰、愿望、祈求、态度、主张,对美好的追述,对邪恶的憎恨,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灵秀在于美景,神韵来自文化,怎样挖掘整理传承并开拓这些固有文化,而为当今所用,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后人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县内的历史人物、乡土人文,以及历代文人的诗词著作有一个恰当的栖身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