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31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2-1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本帖最后由 畴隐莲初 于 2017-11-18 09:20 编辑
来安县,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称建阳县。后几易县名,至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定名来安县。截至2016年,来安县辖12个乡镇,130个村,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49.09万人。[1] 来安县,毗邻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所辖的汊河镇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紧靠南京地铁三号线林场站,离南京长江大桥仅12公里。
2016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41.1亿元, 比2015年增长9.2%,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总量居全市第4位,增速居全市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亿元, 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9.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50.3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4;49.0;35.6。[2]
中文名称 来安 别 名 建阳、永阳、顿丘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安徽省滁州市 下辖地区 新安镇等8镇4乡 政府驻地 黎明路 电话区号 0550 邮政区码 239200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东部,滁河西岸 面 积1481平方公里 人 口 49.09万人(2016年常住人口) 方 言 南京官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白鹭岛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皖东烈士陵园等 车牌代码 皖M2
目录
历史沿革
来安县历史悠久。境内顿丘山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瓷和骨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
周初,属徐国。
春秋时,先属吴,后属楚。
战国时,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水口镇东城埂置建阳县,属九江郡。
汉初,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复九江郡。
东晋,在县城东侨置顿丘郡,后废郡为顿丘县。
梁,在半塔镇置高塘郡。
北周,废高塘郡置高塘县。
隋开皇初,高塘县并入顿丘县,改称新昌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唐景龙三年(709年),在今新安镇十里村瓦岗组置永阳县。
南唐中兴元年(95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来安县入清流县。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置来安县,县治在大雍(用)镇(今新安镇)。
明洪武初,来安县并入滁州。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来安县,属六部凤阳府滁州。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属京师直隶滁州。
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直隶滁州。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行省安庐滁和道滁州。
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直隶滁州。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来安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安徽省泗淮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24日,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属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1日,由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月22日,来安县全境解放。同年4月21日,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1961年4月13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92年12月,属安徽省滁州市。[3]
得名由来
据《太平寰宇记》:“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岭山,东流至来安村为名。”[3]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来安县共辖12个乡镇,130个村,12个乡镇来安县区划
分别是:新安镇、半塔镇、汊河镇、水口镇、舜山镇、雷官镇、施官镇、大英镇、张山乡、杨郢乡、三城乡、独山乡,政府驻地黎明路。[4]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地理坐标:东经118°20′~118°40′,北纬32°10′~32°45′。南北最长处55千米,东西最宽处30千米。总面积为1481平方公里,县境东邻天长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接滁州市、明光市,南连南京市浦口区,北与江苏省盱眙县比邻。[5]
地质构造
来安县地质构造主要是燕山地壳运动以来生成的北东向凹陷和断裂。境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除缺失晚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系沉积外,自中元古代起,各时代地层均有发育;但大部分被第四纪地层覆盖,出露甚少。中元古界在县复兴集和练子山以北,龙王山以南有所出露,厚度大于2135米。震旦系在县舜山以北,练子山以南和平阳水库西南有零星出露,为震旦系晚期沉积,厚度为1602米,含藻类化石。奥陶系在县平阳水库东南侧出露,为奥陶纪早期沉积。厚度在300米以上,含鹦鹉螺和腕足类化石。白垩系分布在县雷官集以南和东北、独山西北、平阳水库以西与琅琊区、南谯区交界处,厚度在300以上,仅上统赤山组有零星出露。第三系主要分布于县城至施官以北。其中下第三系在舜山集组、狗头山组、张山集组,主要为棕色泥岩、砂岩夹砾层,在炮嘴地区底部夹薄层石膏,含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叶肢类、鱼类、哺乳类及孢粉等化石,厚302米。
地形地貌
来安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缓丘零星分布;滁河、沛河、新来河两侧为较广阔的河谷平原。全县海拔高度小于220米,相对高程大于100米。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阶地、河漫滩三种。面积分别约占全县面积的30%、40%、30%。县内丘陵分布在低山外围或居于低山两侧,呈带状,和低山组成梯状地形,分为侵蚀丘陵、玄武岩丘陵、山丘。[6]
气候特点
来安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6]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截至2016年,来安县植物种类214科1664种,其中红豆杉、三尖杉、香果树等珍稀树种有41科72种,竹类20余种,药用植物1476种。[7]
动物资源
截至2016年,来安县野生动物种类有鱼类7科43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40余种;鸟类17目40科170种;脊椎类300种,其中哺乳动物70余种。[7]
矿产资源
截至2016年,来安县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6]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末,来安县年末户籍人口49.09万人,比2015年增加1396人;常住人口44.0万人,比2015年增加0.3万人。城镇化率44.82%,比2015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全年婴儿出生率10.35‰,比2015年下降0.57个千分点;死亡率2.7‰,下降0.9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65‰,上升0.42个千分点。[8]
主体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9]
经济
综合
2016年,来安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41.1亿元,比2015年增长9.2%,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总量居全市第4位,增速居全市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亿元, 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9.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50.3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4;49.0;35.6。[2]
第一产业
2016年,来安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3736公顷,比2015年增加846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1017公顷,比2015年下降1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48公顷,比2015年减少8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063公顷,比2015年增加34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4.79万吨,同比下降4.1%;油料产量28532吨,增长0.8%;棉花产量293吨,同比下降25.6%。[10]
第二产业
2016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9.2亿元,比2015年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比2015年增长10.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较快。
201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166户,比2015年增加1户;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7.5%,比2015年上升15.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247.0亿元,增长11.7%;实现利润总额31.7亿元,增长25.7%,其中,利税总额37.1亿元,增长25.7%。
2016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8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2亿元,增长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4万平方米,下降11.9%;房屋竣工面积27.5万平方米,下降30.9%。[11]
第三产业
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增长12.4%。按城乡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2亿元,增长1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6亿元,增长12.6%。按规模分,限额以上零售额2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9%;限额以下零售额33.7亿元,增长9.1%。
201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5172.7万美元,比2015年下降7.9%。其中,出口11166.7万美元,下降0.1%;进口4006.0万美元,下降24.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184万美元,增长9.6%。
2016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232人次,增长12.2%;接待国内游客387.6万人次,增长19.3%。旅游外汇收入30.4万美元,增长11.5%;国内旅游收入10.3亿元,增长22.3%。[1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6年,来安县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1796人;普通高中5所,招生2025人;普通初中22所,招生3185人;小学26所,招生3703人。[13]
医疗事业
截至2016年末,来安县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村卫生室)2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个,村卫生室130个。床位数1883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7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91人,注册护士825人。[13]
科技事业
截至2016年,来安县全年专利申请数2036件,增长201.2%,专利授权数460件,增长47.0%。[13]
邮电事业
截至2016年末,来安县固定电话用户39140户,增长13.7%;移动电话用户30.7万户,下降5.2%;互联网用户67776户,增长4.3%。
2016年全年用电量137631万千瓦时,增长9.9%。第一产业用电量4726万千瓦时,增长77.1%;第二产业用电量99601万千瓦时,增长5.3%;第三产业用电量9751万千瓦时,增长2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3553万千瓦时,增长17.6%。[14]
社会保障
截至2016年,来安县城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3元,增长12.5%,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626元,增长9.9%,农村民可支配收入10810元,增长9.1%。
2016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892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64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06031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0529人。[15]
交通
来安交通便捷,宁洛高速公路在县境有两、个出入口,位于南京1小时都市圈核心层,104国道连通南北,312省道横贯东西,洛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距南京市区60千米,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千米,距津浦铁路18千米,距省城合肥145千米。312省道纵穿南北与宁连高速公路衔接,内河航道汊河港距南京港20公里;县城距京沪铁路滁州北站18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个小时车程。[1]
地方特产
酥糖
酥糖,早期名为董糖,相传在一百多年前从六合县传入主要以面粉、白糖、芝麻、饴糖四种材料制成,其味香。
雷官板鸭
雷官板鸭系选用当地麻鸭或瘦肉型樱桃谷鸭,经陈年老卤、传统配方加现代工艺精细制作而成。[16]
复兴茶叶
复兴茶叶出产于来安县舜山镇复兴茶场,该茶场始建于是1964年,位于来安县城北10公里处,紧邻白鹭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和来安县新农村示范点林桥苗木生态园。[16]
半塔芝麻油
来安县半塔麻油厂创建于五十年代初1950年,地处皖、苏两省四县商贸繁荣、交通发达的红色旅游基地半塔镇,该镇地处江淮分水岭的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适合芝麻生长。[16]
来安花红
“花红”学名“林檎”,是中国最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花红”果皮薄而肉脆,汁多渣少,生食酸甜爽口,满口生香。花红果子不仅好吃,而且还能开胃解暑,泡酒饮用可止泻、治痢疾,是人们健身防病的营养果品。据史书记载,花红自清朝嘉庆年间便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广泛种植,并作为贡品年年向朝廷纳贡,属于来安地方特产之一。[16]
主要景点
综述
来安县旅游资源丰富,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园、景华生态园、龙源风电场、皖东烈士陵园等景点,对外开放。
白鹭岛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白鹭岛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西北部13公里复兴林场境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90%,区内规划总面积4.2万亩,核心开发1.7万亩、其中水面2000亩。[17]
皖东烈士陵园
皖东烈士陵园位于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4年3月,由罗炳辉亲自负责在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上建造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纪念塔矗立在塔山之峰,高十米,为四棱台体。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枪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的雕像,塔的正面刻有陈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为张恺帆题词。塔的正前方有张云逸于1964年5月1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皖东烈士陵园是安徽省优秀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10万人次。2006年半塔保卫战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孔雀寺
孔雀寺位于来安县城西北约10公里练子山西南山脚。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废兴不已。乾隆曾赐银十万两扩建孔雀寺,当年寺院规模南至关门湖,北至山腰,南北四里许,设跑马堂,庙宇三重,僧侣数百。后又遭破坏,至民国初仅存五间正殿.厢房十二间,正门三间,老弱僧侣数人。解放初,寺院被毁,仅存民国七年(1918年),来安知事万琅所立“护林碑”一块,由县文物部门立于原址:1999年;经宗教管理部门核准,由南京栖霞寺高僧惠清长老主持复建,移址恢复孔雀寺。
石固山遗址
石固山遗址位于安徽省来安县新安镇北15公里处的舜山镇石固村,海拔166.7米,与对面的尖山构成县境北端门户。山呈圆台形,顶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山山腰有跑马道环绕。山势陡险,易守难攻。南宋绍兴时,居民曾在山上构筑墙垒,以御金兵。清咸丰年间,安庆棚民葛必泉、葛高培和刘万元率领的数千名义军曾踞守该山。山上的建筑后来全部毁于战火。[19]
著名人物
古代名人:
北魏
李崇、李平、李谐。
明代
吴亮、丁士美、张纲、常道、胡松、郝孔昭、王化振、赵礼、顾问、魏大用、周之冕、
清代
汤斌、周球、严治元、曹寅、伍斯瑸、王士杰、刘瓒、韩梦周、伍士超、戴宗沅、欧阳泉。
近代名人:
刘福连、王教成、王传友、余同杰、宋明武、陆元九、朱皖来、唐笑宜、武蕴藻、朱寿安、董彬、郭祥、刘恕、赵家俊、郑芳、赵孝庵、金启华、陆子修、李开亚、刘景龙、濮德祥、陈树良、曹玉模、林协、吕祖珩、史宗俊、唐后启、杨福宗、陈积中、杨金槐、朱焘、史正富、王唯、冯健、汪敏、陈帮萍、刘小妹。[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