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231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3-2-1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6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磨子桥
转载:作者不详
磨子桥——位于大英集老街的中心点。过去的大英集称之为耥埠街,因为街的形状是T字形,像晒谷场上的一种农具——耥埠而得名。磨子桥说是桥,实际上是一块古老的磨盘石,摆在T字形街的正中间,上面行人,下面过雨水。就是这块不起眼的磨盘石,被文人雅士称之为磨子桥,这一叫就是几百年。
大英原为大营,它和花旗营、黄牌营名称相似,都是战争时屯兵的地方,因为紧靠南京城,攻城必须先屯兵城池周边,故而得名大营,久而久之叫白了,就叫成大英,磨子桥实际上就是大英的代名词,一种抹不去的符号。
民国年间,滁河发大水,乡绅们合计想请六合县长到大英来查看灾情,邀请多次,不见成行。他们就出了一个妙招,说大英如何如何美,有水旱码头,其中就有磨子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县长大人闻听后,果真择日前往。到大英后,脚踩磨子桥上,还不断的问磨子桥在哪里。当然这只是一段戏说。
儿时的磨子桥记忆最深的是一种声音、一种味道。当你走到磨子桥附近时,第一声听到的就是铁匠铺铿锵的打铁声,同时也闻到了豆腐店制作豆腐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清香味。南北约三百米长的街市,一色的小瓦房,中间偶尔夹杂着几间茅草房,青石板路和磨子桥衔接平整。磨子桥西街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那就是吴家小木楼,称得上是鹤立鸡群。早晨,红木门板一溜打开,店面整齐敞亮,货柜上琳琅满目,二楼镂花窗棂显露出富贵,那一条条曲线优美的红木筋,给人一种典雅之美。吴家小木楼不知傲立了多少岁月,它呼应着磨子桥往日的繁华与辉煌。小木楼西对面就是妇孺皆知的老猪市了。顺着小木楼向东走来,各家店面锦旗林立,小小弹丸之地坐落着六家饭店、六家茶馆,这里有:马长林豆腐店、菜麻子面店、杜傻子红白案、林家水饺铺、许家馓子店、聂家煨鸡铺。磨子桥的名吃有:沈家狮子头、许胖子盐水鸭、史家鸡汤面、金回子六合牛脯、孙大圣油炸干、陈仕州卤野兔、时老三酥烧饼、金三马烤鸭、吴桂元面点。烧卖、锅贴、蟹黄包不在话下、应有尽有。站在磨子桥上原地转个圈,缕缕农香扑面而来,而乡下小孩只能是流口水的份了。
磨子桥向南有块开阔地,这里是说书人的地盘。不论逢背集,都聚集着很多的听书人。唐大头是六合人,说的是一口六合平话,幽默诙谐,不时逗的听书人捧腹大笑。书场南边,便是各类工匠店了,这里有金匠银匠、铁匠锡匠、木匠篾匠、箍桶匠染布匠。磨子桥的北街则是剃头匠、缝衣匠、弹花匠、皮匠的经营之地。民国时期,磨子桥的百年老店要数利民布莊了,该店的创始人就是商会会长甘太河与商人王有和。到了解放前夕,他们生意经营的异常红火,每天有六匹骡马往返东门浦口进出货。
说起茶馆,那是磨子桥的一种文化符号。六家茶馆从早到晚茶客满座,进茶馆多数是为了评事而来,每个茶馆都有大人先生坐堂,专门为四乡八邻评事。过去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有事就到磨子桥,谁家理亏谁供茶。这六家茶馆,像模像样的有四家,它们是:聂炳星茶馆、叶聋子茶馆、夏以先茶馆、林老太茶馆。这四家当中要数聂家盖招子,店堂大,摆设讲究,清一色的紫砂茶壶,专门用水车到广洋圩心拉水煮茶,更重要的是,他的茶馆有几位资深的老乡绅,为人正派,敢于直言,评事公道,但也有成天混在里面贺干么彩,喝二茶的小混混。评事范围大到起房盖屋,婚丧嫁娶,小到偷鸡摸狗,张家一根针,李家一根线都摆在桌面上谈。有句流传到现在的话:雷官集的腿,大英集的嘴。雷官人腿勤挑担子做生意,大英集人捧茶壶,喝茶聊天,从早到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间杂事鸡毛蒜皮,这正是清茶一杯,评论是非,海阔天空,不晚不归。所以又说磨子桥是嘴文化之地。
下棋也是磨子桥人的一大特色,上午做生意,下午在门口摆棋摊下棋。只要你在磨子桥随意一转,总能看到三五家门口摆着棋摊,下棋人安然自得,看后胡的能挣的面红耳赤,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磨子桥的佛教文化也是兴盛一时,北头有北庵,西头有西庵。西庵比北庵规模大,大殿坐北朝南,殿里供着八大金刚,两边设有数间厢房,庵里常年香火不断。有一个当家老尼,名号为惠云。每年二月二龙抬头,两庵更是热闹轰天,各种民间社火,如跳马脚、踩高跷、玩火龙、舞旱船,从北庵到西庵,途径磨子桥踩街几个来回,以此祈福风调雨顺,社稷平安。
说磨子桥就不能忘掉生在磨子桥长在磨子桥的名人佚事了。这里住着沈、彭、聂三大家族。有国大代表吴老爷,有大人先生沈少由,有大乡绅时二呆子,有和事佬詹八仙,有玩枪舞棒的沈团长,有唱白曲的彭正举、周天成,余立和,有会说水浒的聂春晖,有会唱京戏的王云龙,有会口技的小毛头,有装疯卖邪的林疯子,有儒雅商人沈庆华,还有会包狗头包的马大辫子……提起马大辫子,这个讽刺意味就大了,此人是个大秃顶,一根头发也没有,也不知是哪位文人给他起了绰号大辫子,而他自己竟然也认了。会武功的阮三爷赫赫有名,此人少年习武,练的一手好太极,并长短拳兼备。民国初年有个江洋大盗从六合逃窜至大英,六合巡捕随即追到此地,但惧此人功夫了得,身带凶器,巡捕不敢前往捉拿,并求到阮三爷门下,阮三爷二话没说,挺身应允,他来到了磨子桥旅店,先是观察一下地形,然后破门而入,三下五除二把匪徒拿下,当时在磨子桥传为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说到国大代表吴老爷,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吴家小木楼的主人,此人生于1894年,卒于1959年,名哲男。吴先生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后任民国政府参事室参事。世人记述此人乐善好施,为官在任,造福乡里,为修筑滁六路建功立业,留下美名至今。当时的滁六路规划是从水口经武集枣林直插烟陈的陈官渡过河至六合。经过政府多方筹措银饷,只够从滁县修到水口,修路搁浅了。吴老先生闻知此事后,亲赴乡里,运筹于滁县、六合、南京、历经两年,筹资上百万两,并在他的协调和要求之下,把线路重新划定从水口经姜玉山、十二里半、李桥直穿大英镇全境,经头桥到六合。这在滁六路公路修造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为路刚修好的第二年日本鬼子进中国,日本飞机按照老地图轰炸滁六公路,从水口、枣林炸起,炸弹一路排到大黄巷,陈官渡。而路线改了,日本人却不知道,从而使大英至头桥这段路毫发无损。
磨子桥的私立学校也是赫赫有名,民国初年,有仁人志士彭少阳、沈增寿,腾出家里的大杂院和厢房作为校舍,彭从池、彭加大、陈鹏、叶继武几位先生出资办学开课,他们既是创始人也是教书匠,他们一年的俸禄就是几斗大米,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这所私立小学走出去的学生有:北大的沈增朴,南大的聂春浦、王有才,东南大学的袁家英、姚一正等知名学者。
早年从磨子桥走出去的革命人士有:吴文早、韩如英、聂长江、周玲、周进等。他们都是北撤时期跟随革命队伍走出家门的热血青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磨子桥经历了多次街道修整,饱经沧桑的磨盘石已不见踪影,但磨子桥这个名字永远刻在大英人的心里。百年的磨子桥,你仍然见证着小镇的古往今来,你仍然默默地承载着大英人千百年来的乡愁与念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