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宜先“破一卷” 周 元 桂 书籍是记载和传承智慧的载体。读书,乃一个人对岁月的精神收藏。古之读书人,崇尚“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读书人大都重名节,讲骨气,满腔家国情怀,坚守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在科举制度的诱导下,读书人成了封建社会的弄潮人。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有效地穿越之后,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古今中外爱读书的人,都视阅读为**精神享受,乐此不疲。我的体会也如是:当你聚精会神地阅读时,书中文字便缓缓流淌出美妙的旋律,散发着油墨的馨香,仿佛字句粒粒皆晶甜。古代被称为“亚圣”的朱熹曾有言:“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说吾诚服也!古人还总结出人生有“五福”,即:“有兴趣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闻推心置腹之言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位首。先贤们对读书如此推崇备至,不无道理也! 当然,这种“福”感,是来自专心致志、出神入化式忘我究读。譬如,数学家陈景润曾拿着一本书边读边走撞上了一棵大树,还连声说“对不起”。别人觉得不可思议,而陈景润却不以为异,我行我素,独享其“福”矣!如此读书境界,谓之“深阅读”,又称经典阅读。深阅读是在“知”的层面上“精耕细作”,陈陈相因、层层进逼,直至通达知识原理深妙处恍悟而释然。深阅读和泛涉猎是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前者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视野朗瀚,而后者的视野则是一望无际的荒芜、寂寥、茫然。浅尝辄止,谓之浅阅读,因入得浅,便食而不知其味。此乃读者心浮气躁,意薄思浅所致也!有效的读书方法,因人而异。我的浅见是,先从“读破一卷”起步,使读书经验和阅历先“富”起来。然后扩大阅读面,以形成知识互联网,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读破一卷”,就是选取一本自己心仪的经典书籍,最好是古典名著如《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华文化集大成之作”(红学家们的共识),值得一“破”。入读经典时,万勿三心二意,要着意地反复究读,以升华认识。当领悟通透时,才谓之“读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时书时,将数学家耿克逊《近代代数理论》一书中20页的一篇文章,读了半个多月,终于“读破”了知识原理。我年轻时曾听老师说:“谈读不提《红楼梦》,诗书满腹是枉然”。我的初读书籍就选择的是《红楼梦》。谈不上“读破”,但获益匪浅。退休后,感到自己从事理科教学数十年,只见识了半个世界,求知欲让我涉猎起文史类书籍。一读感到别有洞天,使我思遐视阔,枝蔓相彰,深感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 不同层次的人读书的领悟程度各不相同。毛泽东谈“红楼”时居高临下地指出:书到第四回,就读出了“四大家族”,贾府的兴衰过程乃封建社会的缩影。鲁迅则从情理角度趣说:“贾府里焦大(老家奴)不爱林妹妹”。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一生读“红楼”无数遍,有着超精深的体悟。他在学术讲座上揭示《红楼梦》脉络层次时,从不同角度侃侃而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穿透力很强,精深得妙不可言,可谓把一卷“红楼”读破。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他在每次讲话中总是引经据典。关于《红楼梦》,他曾多此提及其宝贵的文化价值。可见读书对充实思想和深造修为,有着无形的助益! 如今,传统阅读已黯然失色,代之而起的是电子阅读。虚拟知识,被读众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但知识信息如水过沙地,不留痕迹。这对广大青少年文素底蕴的培养和智力开发,极为不利。此景象正日益氤氲弥漫,而读众(尤其是青少年)却认为,是赶上了高科技好时代,幸幸然自鸣得意。所憾者,他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此状,理智者皆有怅然若失感!都诚盼传统阅读风气,能凛凛然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