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175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2-6-7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本帖最后由 周元桂 于 2021-5-17 17:06 编辑
半塔:壮丽传奇的千古重镇
周 元 桂
半塔,位于来安东北境,距县城32公里,乃壮丽传奇的千年古镇。景特境幽、史迹斑斓,乃半塔山水人文之优势。半塔(集)古时叫白塔(集)集。白塔,曾为七层砖塔(禅意:七级浮屠),始建于三国孙(权)吴之赤乌元年(公元238年),这表明白塔集最迟出现在1800年之前。由于其时是全用(灰)砖砌成的“素坯”(不像砖木结构的宝塔那样浓漆重彩),“素”者“白”也,故称“白塔”。约在明朝末年,白塔被雷击毁上三层而成半(截)宝塔,“半塔”由之而得名。此乃半塔具有传奇色彩之一因。此外,古白塔集因有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曾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边防要塞,雄雄然独挡半壁风云,赫赫然成为古代国防重镇。这一史情更属浓墨重彩之传奇也。
半塔襟淮河而眺长江,隶属滁来而友牽堂邑(六合),傍盱眙而戚嘉山(明光),握天常而接通滁扬(州)。古白塔集控扼南北于滁泗通衢上,曾是烟火千家、店铺琳琅的商贸枢纽之地。俗有“逢集二、五、八,人海`淹’半塔”之说。农贾云集,贸融八方。
半塔自古民风淳朴,有着经过时间过滤,经过历史洗礼的独特风尚民情。此乃半塔人传承先辈之仁义礼孝之底蕴使然也!半塔人的性格,既有边塞人的铮直豪放,又有江南人的温和灵光。解放前夕,半塔老模范队员多,拥军支前事迹多、老党员多。胡服(刘少奇〉在干涸的官塘中开会,因入仁义之乡而亲亲然融入民意中,其情状,至今老人们尚记忆犹深,津津乐道。此乃半塔人特有的红色底蕴使然也。良好的文明积淀,铸就了老区民的粹然诚厚品素,容易与外地人结深厚谊缘。凡曾在半塔久居过的离塔之人,都对当初心安理得过的时光,难以忘怀。一旦回到那块热土,都会触景生情而难抑怦然心动;总要使劲地嗅着“第二故乡”散发出的境馨和奶香。
青山有幸埋英骨,白塔无惭耀史荣。国重级烈士陵园,是皖东人的名片,是安徽现代史的新闻发言人,是一时读不完的圣烈篇章。半塔,因其有曾为古要塞之资历,和易守难攻之天赋,以及塔山的势跋姿雄之颜值,同样是仰众和游人一睹为快的“情人”。
借问塔山是何面目?答曰:其形也,敦兀浑硕,似峦若岭。其势也,东看宛若盆景,西观峦顷坦旷,北睹盘根峭势,南望巍然壮观。其饰也,以龙潭河为玉带,以烈士湖为襟珮,以街肆店铺为璨珠,以墙畴为披甲,以烈士塔为峨冠,巍巍然落座在一幅青山绿水、碧野橙禾的风景画上。登临之,你会觉得有穿越时空之感在撩拨心弦。
进入陵园,就恍若看见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方毅等伟烈先贤们,正在指点江山,糞土当年万户侯的情景。抬头望,塔耸神兵像,气锐容苍,英武豪昂。二亭翼然,飞碧流丹;千松苍挺,悼魂留芳。碑凝功著,馆藏勋史。感众英杰杰,崇忠魂烈烈。古之兵戎地,今成众仰山。移眸北向,起伏丘峦镶碧野,绵延一望收。烈士湖之东北西三面的天然植被,几近原始,夺眸而令人心旷神怡。当你情不自禁地走下山时,大有回归自然之舒逸感,惊奇那久违了的朴真。
历史的回光,灿韵着今日半塔时空。塔、塔山、街景,共魅同豪;河、湖、畴野,交相辉映。星垂山峦峻,月涌龙潭流;园诱遐迩客,街列栉比楼;机收千亩黄,道织阡陌稠。鸟鸣天籁音,园茂蔬果香。山迎阵阵游人,校慧屆屆学子。君知否,对半塔别有感情者,当属有幸落座在塔山脚下的塔中的师生们,毕业或调离后的他们,每回故地,脚步都会贪婪地亲吻着那片土地,不禁对佳境之传奇式巨变,叹为观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