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正德 于 2021-7-14 08:17 编辑
2021年4月24日第五期探亭亭名编号: 本期探亭者:正德、李继山、张启胜、李文涛、周经纶、杨康、阚新兰、王树红、王世全
62、【舒亭】琅琊山公园大门内,野芳园南,六柱六面,攒顶飞檐。 63、【拥霞轩】琅琊山公园大门内,野芳园南,四面歇山十六柱,连廊通联野芳园。 64、【六面观鱼亭(无名暂定)】琅琊山公园大门内,野芳园南,过小石拱桥临池而建,六柱飞檐。 65、【靠山亭(无名暂定)】野芳园沿溪而上,过石拱桥,傍山临溪,隐于竹海之中,四柱攒顶方亭,三面通透,一面挡山立壁。 66、【听泉亭】醉翁潭东北岸高丘之上,四柱攒顶飞檐,有匾高挂,亦称有松亭,始建于明代,公元1982年重修,拾阶登临,可听流水潺潺之声。 67、【醉翁潭亭(无名暂定)】醉翁潭西岸,十六方柱,重檐歇山,周环林竹,临潭可观游鱼。 68、【醉翁亭】醉翁亭院内,华夏四大名亭之首,文化厚重,世人皆知,此不赘述。 69、【意在亭】醉翁亭院内,四柱四面,攒顶飞檐,亭前有曲水流觞,古风意趣盎然。有联匾,原名即曲水流觞。 70、【影香亭】醉翁亭院内,取明通判尹梦璧“寒流疏影”及清知州王赐魁“积翠清香”联句之意。亭居池中,周环石栏,四柱四面飞檐,有匾高悬,联书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 71、【古梅亭】醉翁亭院内,四面起脊歇山小轩,亭前有千年欧梅,传为欧阳修手植。 72、【怡亭】醉翁亭院内,砖构攒顶方亭,西开拱门,四面拱窗,南镶“怡亭”,东西各嵌“东阁迎曦”、“西山拱秀”。 73、【天外孑石亭】醉翁亭院内,四柱四面,攒顶飞檐,亭悬匾书“天外孑遗”,亭中立有“菱溪石”一,欧公有《菱溪石记》。 74、【六一亭】醉翁亭院北山腰,四面歇山飞檐,背山起壁,三面立柱通透,中有欧阳修公站立塑像,亭旁山石有刻。 75、【宝宋新斋】醉翁亭院内,斋轩古朴别致,左右各有角亭出檐,匾由原安徽省长王郁昭题书。斋中藏有碑刻,明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有撰《宝宋斋记》。 76、【解酲阁】醉翁亭西院,新建为双层板楼,前庭出山,匾题“解酲阁”,为醉翁醒酒憩息之所。又解酲阁原名“醉翁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年间,南太仆寺卿沈思孝将醉翁亭景区内的“醉翁楼”改名“解酲阁”,并撰写《解酲阁记》、刻碑记之。 77、【洗心亭】洗心亭位于醉翁亭醒园园门对面,中间隔着玻璃沼和琅琊古道。亭子小巧精美,上下内外都是砖瓦结构,不用一木。其外形就象一只展开羽翼的禽鸟,立于琅琊古道路边。其四角坐地,一面背山,三面有门,门额为弧券形。进门环视,亭内为四方形,深、阔皆为4 米多,面积约20平方米。抬头仰视,上顶为半球形穹窿,象一口倒扣的大锅。人立亭内,只见上圆下方,顿生天圆地方之感。头上青天,脚下大地,天地悠悠,万物与我同在,一腔豪气干云。[1]洗心,即悔过自新之意。洗心亭也许就是基于这种含义而修建的。游人从城里“ 山行六七里”走来,在此稍停片刻,擦擦汗、歇歇气、定定心,然后就可以精神饱满地登山游览了。 78、【依山亭】在琅琊古道旁,醉翁亭对面,依山新建,四柱四面,歇山起脊。 79、【时雨亭】位于醉翁亭园西依山高台之上,四柱四面,歇山起脊。为纪念有“小醉翁”之称的晚清杭州知府薛时雨而建。 80、【藤香亭(无名暂定)】位于【时雨亭】下,双亭联构,薛时雨著有《藤香馆诗删》、《藤香馆小品》,因而得名。 81、【扫叶亭(无名暂定)】位于【时雨亭】下,六柱四面歇山式小亭,与【时雨亭】、【藤香亭】成鼎足,薛时雨著有《扫叶山房丛钞》,取其“扫叶”而名之。 82、【聆溪亭(无名暂定)】在同乐园门西,琅琊溪南侧,六柱六面,朱漆青瓦,攒顶飞檐。 83、【观瀑亭】在同乐园内,背倚悬崖流瀑,筑台而建重檐八角,雕梁画栋,有廊西迴通【知鱼亭】。 84、【一泓亭】在同乐园内,观瀑亭东,四方歇山,旁有流瀑积水一泓,山水亭榭,浑然一体,自成佳趣。 85.【知鱼亭】在同乐园内,观瀑楼西,对悬崖流瀑,临深水清潭,潭有游鱼,坐亭而观,或相知也,故名之也欤? 86、【圆方亭(乾坤亭)(无名暂定)】位于琅琊古道与同乐园路交叉口,十六黄柱顶立两重,上重周圆攒顶,下重四檐四面,寓“天圆地方”意,古朴浑厚。 87、【迴峰亭】位于琅琊山“峰回路转”门洞东南路侧高台之上,两圆重檐,六柱攒顶,高挑俊秀。 88、【蔚然亭】位于琅琊山深秀湖北,面朝深秀湖,四方八柱歇山,造型古朴大方,取意于欧阳修《醉翁亭记》“蔚然深秀”也。 89、【湖心亭】位于琅琊山深秀湖之中,经穿湖玉带桥可行通其中,六柱六面,上有圆顶攒顶重檐,黄顶黄柱,白石雕栏,精致俊雅。 90、【深秀亭(无名暂定)】位于琅琊山深秀湖南,面朝深秀湖,与北岸“蔚然亭”隔湖相望,故取名【深秀亭】。四柱长亭中起瓦脊,朱漆青瓦。 91、【叠浪亭】位于琅琊山深秀湖南。深秀亭下有叠湖,亭立于下湖埂头,其南路侧有石刻“叠浪”二字,故名之。六柱六面,攒顶飞檐,横生野趣。 92、【颐性亭】位于琅琊山度假村院内,六柱六面,攒顶飞檐。前临鱼池,旁有颐性桥通连。 93、【山湖水榭】位于琅琊山深秀湖西,依山面湖,四面歇山盖顶,廊台宽阔,环境幽雅之至。 94、【德应楼】位于琅琊寺内,三层塔式楼,二楼悬挂铸铜钟一口,重3吨。钟楼对面,有高8米的汉白玉观世音像,四方信众多来撞钟许愿,以祈盛世平安祥和。
95、【三友亭】位于琅琊寺内,全石构筑,六柱六面。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南太仆寺少卿盛汝谦建三友亭于琅琊寺庶子泉旁。原亭侧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故为亭命名。另,时在滁州任职的太仆寺丞胡杰作《三友亭记》,同时自书于碑。该碑现存于琅琊寺大雄宝殿后壁。
96、【清风亭】位于琅琊寺后山,四面起壁方亭,拱顶门,六方对窗,白墙青瓦。
97、【环翠亭】位于琅琊山南天门阶梯半山道旁,全石构筑,六柱六面,攒顶飞檐。
98、【天门亭(无名暂定)】位于南天门顶南天门牌坊南侧,圆木六柱,六面攒顶飞檐,乱石铺阶,自然古朴。
99、【碧霞宫宫前亭(无名待定)】位于南天门碧霞宫南侧,长方廊轩,四面起脊歇山,环廊椅座。
100、【琅琊阁】位于琅琊山南天门最高处,在原会峰阁旧址新建,会峰阁原名“会峰亭”,始建于明朝,在抗日战争时被烧毁,于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并改名为“会峰阁”。会峰阁曾是琅琊山风景区内最高的建筑物,高24米,分上下五层。2015年11月,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今又重建琅琊阁,重栏画阁,气势雄伟,有滕王阁之概状,非亲睹而不可明之也。
101、【碧霞宫碑亭】位于琅琊山南天门碧霞宫内,缘宫壁构亭,重檐十六柱,亭中有立石碑一座,碑文漫浑不清。
102、【慕夕轩(无名暂定)】位于琅琊阁北,两层高轩,连廊筑构,西望群山连绵,乃品茶赏夕之佳处。
103、【会峰亭】位于琅琊阁西侧,四面重檐,亭顶起脊歇山,红柱林立,古朴大方。会峰亭后又名“会峰阁”,始建于明朝,在抗日战争时被烧毁,于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并改名为“会峰阁”。会峰阁曾是琅琊山风景区内最高的建筑物,高24米,分上下五层。2015年11月,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今琅琊阁在原会峰阁原址重建。同时,在琅琊阁西侧又重新建立一个“会峰亭”。
104、【观月亭】位于琅琊山茅草岭山顶道旁,八柱石亭,八面攒顶飞檐。
105、【回马亭】位于琅琊山茅草岭东回马涧上,六柱六面,攒顶飞檐,石亭俊雅,林壑尤美。
106、【听风亭】位于琅琊山茅草岭观月亭东,回马亭北。四方石柱,攒顶翘檐,全石构筑,古朴俊秀。
107、【双泉亭】位于琅琊山茅草岭听风亭东,琅琊山同乐园西北山上。形同听风亭,四方石柱,攒顶翘檐,全石构筑,因下有双泉而得名,泉名轶事待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