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临沂人“下南湖”的故事,时间要追溯到民国至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逃荒或躲避战乱,临沂人除北上“闯关东”外,也有人选择南下,民间称之为“下南湖”(洪泽湖及以南广大区域),最终在临沂正南方向约300公里处、一个叫做长山的低矮山岭上找到生机,带着“山东老侉”的吃苦与倔强精神,接连南下的临沂人在荒无人烟的山岭上垦荒种粮,养育子孙直至扎根异乡。
为了还原历史,并让更多的本地人了解临沂人“下南湖”的故事,在15日至17日,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带领5人小团队,首次组队北上临沂寻根,其中2人是出生在来安的临沂人后代。

李德新(左)与费县喜鹊窝村村民交流“临沂人下南湖”故事。
“生活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这句话用在临沂人“下南湖”事件中再合适不过。尽管“下南湖”多为逃荒或躲避战乱的无奈之举,但这却是参与者生活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后来者来说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的5名成员进村入户实地探访,寻根中也感受到了临沂人的热情。

今年104岁的王义龙老人正在与来安“亲人”交流当年“下南湖”情景。
15日至17日,安徽省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一行5人来到临沂,以进村入户的形式,在蒙阴、沂南等地开展“临沂人下南湖”采访调研,为临沂移民文化研究贡献宝贵历史资料。川流不息的汽车、挺拔成片的高楼……初次深入了解临沂的“来安人”对革命老区的印象也有了比较真实客观的认识。
“临沂是个革命老区,很多人都说这儿比较落后,但亲自探访后,临沂真有大都市的感觉,发展得很快。”来安县山东移民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说,车子沿京沪高速驶入临沂境内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挺拔成片的高楼,一切都是繁华都市的模样,这与他们想象中革命老区的形象“格格不入”。
在高速蒙阴站驶出后,来安一行5人直奔蒙阴街道里仁庄村。会员毕德明的外公王义龙生活在这里。王义龙老人,今年104岁,曾下过南湖,建国后重返临沂老家。在随后2天的入户调查采访中,李德新一行5人先后前往费县及沂南县等地多个乡村。
“临沂乡村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长山头的村落。”看到相对整齐的村居、平整的村村通公路和普及的太阳能、卫星电视等硬件设施后,移民研究会随行人员感慨生活在来安县长山头的临沂人后代为何不早点重返家乡,其中的缘由很难解释清楚,但今非昔比,临沂正在以更快的发展速度大步向前。
“下南湖”后代充当免费导游
对于来安县山东移民研究会一行5人来说,这次组团北上寻根之旅尚属首次,除了一个相对陌生的临沂地名,能够获取的信息实在不多,而家中老人曾经参与过“下南湖”的临沂人尹宝苍免费当导游,从蒙阴到沂南、从费县到临沂,3天的时间里,尹宝苍并没有怨言。
“我的爷爷和奶奶在上世纪30年代逃难南下,后来在安徽省来安县杨郢乡居住过8年时间。”尹宝苍是费县人,爷爷“下南湖”逃难时正值日军侵略临沂地区的时候,回忆起往事,尹宝苍依然清晰记得爷爷曾经生活过的杨郢乡“石界牌”和“塘窝子”两个地名。
在得知来安的“亲人”北上临沂寻根后,尹宝苍推掉了手中所有的工作,决定专心陪着他们,用行动回馈曾经帮助过家人的来安人。
老家蒙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宋尚明,也为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一行5人提供了很多帮助,虽然宋尚明的家人没有参与“下南湖”事件,但她却一直关注着临沂人“下南湖”及移民文化的研究,并在路程指引、联络人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
“临沂人真的很热情,这与生活在来安县长山头的临沂人及后代非常相似。”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表示。
热情是“来安人”和临沂人的名片
来安县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介绍,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沂人“下南湖”这段历史外,研究会成立的目的也在于两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对比。通过与采访对象交流发现,临沂人与生活在来安县长山头的临沂人后代有着相似的特点——热情。
在蒙阴县蒙阴街道里仁庄村探访曾经参与“下南湖”的104岁的老人王义龙时,王老爷子的家人拿出马扎和茶杯,搬出桌子并奉上葡萄等水果,热情招待从远方而来的“亲人”。这一幕也让记者回想起6月中旬,实地采访居住在来安县长山头的临沂人的好客之举,两者有着太多的相似。
“热情好客是两地临沂人最大的特点,也是相似之处。”李德新经常开着面包车在长山头入户采访,每当遇见下地干活的农民,他们都会打招呼,甚至开一些玩笑话,经过门口时,热情的村民甚至会招呼李德新进门喝杯水再走,不设防的大门对生活在长山头的村民整天开放,朴实的民风在里仁庄村同样也能看到。
“长山头的村民在说话和饮食习惯上与临沂地区同样有着惊人的相似。”李德新表示,虽然长山头的“临沂人”家乡话说得并不地道,但临沂人却能完全听懂,交流起来并无障碍,饮食上两地人都爱吃煎饼,只是长山头的“临沂人”已经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出现交融,“大米和煎饼同样重要。”
临沂石匠“下南湖”名气响当当
今年63岁的李万琴老人居住在费县费城街道喜鹊窝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山脚下且生活平静的小村子。1973年,正值壮年的李万琴在得知安徽省来安县缺少石匠,而且一天能挣至少3元钱后,他向生产队请了一个长假,一路南下至来安县杨郢乡,与他同行的还有另外2个老乡。由于人生地不熟,他和老乡租住在当地一户人家中,至今他都记得这户人家姓汤,本以为做好石匠的本职工作能赚到钱就行,没想到在3年租住生活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汤姓人家有一面容姣好的闺女,年龄与李万琴相当,在接触一段时间后,她竟然对李万琴心生好感。只可惜,在南下之前,家人早已为李万琴安排好婚事,虽然李万琴和汤家姑娘互生好感,但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3年后,李万琴和老乡重返家乡。1981年,李万琴再回来安县办事,路上巧遇汤家姑娘,她已经成为两个儿子的母亲。事后他才得知汤家姑娘确实相中了他,除了老实本分外,更看中了他的石匠手艺。
相关链接:
抢救记忆 还原历史
“临沂人下南湖”故事将图文展览
“摆在眼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临沂人下南湖’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件,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沂人下南湖’,需要做的还有太多。”来安县山东移民研究会发起人李德新坦言,“下南湖”并没有“闯关东”轰动全国的知名度,现在所做的进村入户,是为了抢救记忆,还原历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临沂人下南湖”故事将举行图文展览。
“‘临沂人下南湖’的故事,就像放电影时突然有一段胶片变得模糊不清,观众无法看清,只有经历者及其后代才能回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然而,摆在眼前的另一个问题是,越来越多生活在来安县长山头的临沂人,以及曾经参与“临沂人下南湖”又重返家乡的临沂人正在逐渐老去,如果不能进行抢救记录,南迁故事可能就会不完整,后代人的复述没有直接经历者的真实,因而抢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李德新告诉记者,去年他采访记录过一位生活在长山头年逾80的临沂人,就在1个月后重返长山头,却得到了这位老人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李德新庆幸自己为老人拍过照片并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还能够还原老人南迁的故事。
“等条件成熟,我们会举行‘临沂人下南湖’图文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通过进村入户的采访记录,李德新及会员掌握了大量的“临沂人下南湖”一手资料,他也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移民文化研究当中,为临沂移民文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文图 记者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