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经常有来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的问题做咨询可以解决吗?”“我都做了这么多次咨询了怎么还没好?”“心理咨询是不是真的能帮到我?”…… 许多来访者在走进咨询室后会有类似的感受,那就是:心理咨询根本没用,我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那么,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当然有用! 在《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中提到,有70% 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对自己有帮助,同时,79.11% 的受访者表示在朋友遇到心理困扰时,会推荐对方使用心理咨询。 也有研究表明: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工作同盟,对于改善心理状况有非常明显的作用。(Zhang, Y, & Meng, T)Eysenck的研究指出,心理咨询经过15次访谈所达到的疗效,如果是自发缓解的话,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达到(McNeilly&Howard,1991)。很多研究证实,专业且符合伦理的心理咨询可以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咨询的有效性不是“立竿见影”的。咨询的1-3次,咨询师需要首先了解来访者的困扰和个人背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逐步深入。每个人的困扰不一样,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自然不同,往往处理的困扰持续时间越长、问题越深刻,需要的咨询周期也就越长。 研究表明,心理咨询起到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合作关系。因此,选择一位让你觉得舒服、安全的咨询师,建立起信任的咨询关系,并在咨询当中,抱着协同工作的态度,是咨询能够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段良好的咨访关系,可以让来访有机会获得新的“关系”体验,在新的关系中体会到自己能够被他人理解与接纳,这种全新的体验有助于来访者形成新的认知。在这个行业有一句话,治愈你的不是技术,而是一段关系。 其次,心理咨询存在匹配性问题。 不同的来访面对的心理困扰各不相同,而每位咨询师的个人风格、受训背景、使用的技术也有所差异。有些人寻求心理咨询,愿意寻 找问题源头的方式改变,想要理解为什么出现心理困扰;有些人希望快速见效,不关心问题源头。 一个希望尽快改变现状的来访者,遇到一个重视从源头改善的咨询师,即使对方专业,也可能对心理咨询不满;一个愿意相互讨论交流,重视理解感受的咨询者,可能不喜欢一个一针见血,直接解决问题的咨询师。 最重要的一点,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没用,往往与个人期待有关。比如,经常有来访带着这样的问题寻找咨询师的帮助:“我孩子不想去上学,我该怎么劝TA去学校呢?”“我对象和我分手了,我该怎么挽回TA?” “我现在的工作压力很大,可是我又不敢辞职,你说我该怎么办?”…… 对于这类来访者来说,他们需要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但通常心理咨询师不会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理咨询是在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用专业术语来说叫作“助人自助”,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是让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发展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的目的聚焦于心理困扰,如果你需要心理咨询师直接帮你做决策,告诉你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心理咨询能够提供的。 那么,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解决哪些问题呢? 心理学会是这样总结的:心理咨询可以缓解情绪症状,改善人格,减少症状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在工作、学校、人际关系中的适应能力,使人更倾向于做出健康的人生选择,以及其他咨询关系中可提供的改变。 关于专业心理咨询的目的,具体地来讲,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探索家长的教育模式,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建立更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在亲密关系中,修复来访者可能经历过的创伤,理解来访者的关系模式,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在个人成长中,学会理解并接纳自我,正视自己的需求,拓展思维模式。 当来访尝试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以后,或许能够发现,心理困扰有所解决后,一开始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甚至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