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千载话包公 周 元 桂 包公(名拯)北宋庐州(今合肥)人,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清官。国人自古就有着“清官”情结,凡刚正贤能,不畏強势、能为民做主的有作为官员,都被百姓视为清官。如初唐的房玄龄、杜如晦,盛唐时的姚崇、宋璟;北宋的寇准、包拯,明代的况钟、海瑞,清初的于成龙、张英张廷玉父子等。但独包拯的清官大名如雷贯耳,其被民间演义出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包拯一生的任职依次为:知县(首任天长知县)、知州、户部判官、转运使(相当于财政厅长、三司户部副使(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继而任扬州、庐州、池州、江宁(今南京)知州,接着任开封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长)、御使中丞(相当于监察部长)、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军委副主席)。其中他任开封府尹,既时间短,又没有过震惊人的案例,且任开封府尹者很多(如欧阳修就是接替包拯之继任者),可是无论元杂剧,明代小说,还是后来的京括和现今的电视剧,一提包拯,往往讲他“倒坐南衙开封府”时如何如何,似乎包拯在这个位子上干了很多年。其实他任开封府尹,是从嘉祐元年腊月至嘉祐三年六月,仅一年半时间。包拯之所以以“开封府尹”而大著名,究其因有两点。 一是包拯为官经历,正处于宋仁宗时期,仁宗是少有的宽怀大度、温和开明的皇帝,大臣们向他进谏无惧无讳,有时甚至強言顶撞他,而这位皇帝也能恕而包容之。有一位谏议大臣向仁宗建言,仁宗不愿采纳,并转身离去,这位谏议官竞扯着仁宗衣(龙袍)角不让他走,仁宗竞改口允诺了;仁宗欲提拔宠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时任御使中丞(谏议官)的包拯,坚决反对,滔滔然数百言力阻,因激动竟将吐沫星溅到仁宗脸上,仁宗只好作罢,拭面而去。“仁帝阶下出能臣,各尽职守锦乾坤。”宋仁宗在位42年,国富民安,是北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而滋润出范仲淹、晏殊、包拯、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萃萃然之灿耀的众星。他们都乃德厚才高、举足轻重的贤能人物,各有名垂青史的亮点。包拯之所以主要亮点是开封府有胆识、善明断的清官形象,是因为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就是疾恶如仇、贤能廉正洁、刚正无畏、敢于直言而善为民做主的贤臣形象。包拯的性格和断案作风,恰恰符合这一标准,这可由他敢于将吐沫溅到皇帝脸上,以及由开封府尹升任御使中丞可知。可见,包拯被民间以清官形象而推崇敬仰、是百姓愿望所塑。这种清官形象,不断被演义得鲜明化、理想化。如在戏剧舞台上付于他黑脸月芽额、高大、庄肃、威严,凛凛然令人生畏。(其实,史载的真实包拯,是个文弱的白面书生)。还杜撰了“狸猫换太子”和审断不认前妻的陈世美等故事,以衬托包拯的“青天”形象。 到了南宋,宋高宗赵构虽偏安于半壁江山。但由于江南的不断开发,经济文化繁荣发达。京城临安(杭州),勾栏(说书场地)星罗棋佈。说书家纵横演义,极至善恶美丑。由于南宋从奷相秦桧始,之后的150年内奷相层出,致使百姓对清官情有独钟,推崇备至,包拯无疑是民间说唱赞诵的重点人物。致使其清官形象渐臻完美,乃至民间以“包青天”呼之,历明清而益灿。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所演义出的“包青天”形象,看似彰显着演义的泡沫,但史实证明,那只是舞台上“包装”之必须,其实质却毫不夸张。1973年,包公墓在安徽肥东县被发现,极为宝贵地现出包公对后世子孫的训言。训言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祖坟)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孫。”由这37字的家训可知,包公确乃名副其实的大清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