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命中注定”叫强迫性重复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是心理学上常见的一个现象,意指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不断重复我们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创伤或者创伤发生时的情境。 可能有一些人会说,谁想要重复体验痛苦呀,这人难道是傻子吗?但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无形的“犯傻”,那么,我们不断重复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1.那些体验是熟悉的,即便那是让人痛苦的体验,但是因为它熟悉,所以我们还是愿意不断重复它,因为熟悉可以带来安全感。尽管我们理智上知道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更舒服的体验,但是因为在成长中没有积累起相关的经验,所以不想去尝试。我们被限制在旧有模式中,不断重复痛苦。 2.人倾向于以自己的经验模式去评估和感受现在的环境。比如,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被父亲批评,他对爸爸非常恐惧,当他长大后,可能就会对权威产生类似对爸爸那样的恐惧。因此,当他面对领导时,就会非常紧张,生怕做错什么挨批评,可是越紧张就会越出错,最后,他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3.有时候一些负面的情绪会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满足。比如,一个儿童生了病,就会得到父母特别的照顾,他就学会了用自己受苦的方式吸引父母的关爱。也就是说受苦成了他自己的某种资本,可以吸引别人关爱他,或者他因自己受苦而感觉具有了某种特权。 4.有一部分人会把重复体验痛苦发生时的情景作为处理我们内心痛苦的一个方式。比如,经历过地震的孩子,有时会看到他们不断把积木搭成高楼,再推倒它,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将自己带回到以前的创伤情境,并在重复中缓解那些恐惧悲伤,并在重建中找回控制感。 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受到伤害——被有同样特质的人吸引——再次受到伤害…… 这,似乎是一种“命中注定”! 我们要怎样摆脱这种可怕的“命中注定”呢? 1.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多自我觉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来建立良性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2.学会自己爱自己,然后再让别人爱自己。如果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的异性父母相似的另一半,不要强迫对方改变,每个人都有做自己的意愿和权利,被迫改变会产生对抗心理,不如想办法让ta主动改变,或者是接纳ta本来的样子,如果不能接受,就寻找力量离开。 3.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深入自己的潜意识,改变潜意识,在和咨询师的健康的关系中,学会正确的相处方式,跳出强迫性重复的怪圈,开启新的征程。 命有定数,一个人的一生皆有定数,有些人注定会成功,有些人却常常会体现挫败。这是因为人生密码其实在童年早已被设定,有句话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对人的一生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是能够经过对自己童年的梳理,对关键的创伤性童年事件进行再理解,从而创造全新并且美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