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原生家庭的伤入侵你的婚姻 你人生中遭遇的第一个不幸的事情是来自哪里?这件事情,给你的婚姻又带来了多大的影响?面对这两个问题,大多数人会想到我们的原生家庭。因为我们人生的第一段关系就是在这里发生的,而这段关系的好坏,往往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决定了我们的一生是否幸福。就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所说的:“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面对这种遗传,我们有多少人在无意识中,接受并且都传递到自己新的家庭中,自己的孩子身上。 1.你不懂“爱”也不敢“爱” “你爱我吗?”这样的问题,经常出现在伴侣中间,问的人想确认,听的人想逃避,然后就是不断的确认,不断的逃避,就像进入死循环一样。问的人,为什么问,因为他害怕,面对这段婚姻没有安全感,只有通过不断的确认,他才会觉得安心。逃的人,为什么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爱对方,从小他就没有收获到爱,没有的东西他又如何给。 要知道,爱是一种储蓄,是后天习得的能力,一个人难以付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这样的婚姻,往往就是又一段不幸婚姻的开始,所以更多的人选择孤独一人,远离婚姻。 2.想要“爱”却总是把“爱”弄丢 也有不少人因为不想再面对自己争吵不断的原生家庭,选择早早就逃离那个家庭,进入一个她认为可以给她安全和爱的新家庭。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婚姻,希望从新的家庭,那个自己爱的人身上去找寻自己从小就缺乏的爱的能力。可是又有多少人带着期待进去新的婚姻,立志不重蹈覆辙自己父母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自觉中,活成了自己父母的复印版。 一直告诉自己,不要那样去争吵,抱怨,这样是错误的,然而从小父母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当自己情绪处于奔溃状态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自己会无意识的重复父母的处理方式:抱怨、指责、大吼大叫,摔东西等负面行为。甚至当自己的爱人,因为自己的这些行为,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受我们的掌控的时候,我们会转向控制自己的孩子。 向孩子抱怨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承受自己的糟糕情绪,换句话说,就是向孩子索求“爱”,可是明明最需要给孩子爱的是我们,或者说,我们父母给与孩子的爱,一定要多于孩子给与我们的。 当一个孩子从小被满满的爱包围的时候,他是幸福的,会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果不是,那么这个小孩就可能又重复你自己的人生模式: 这一生一直在寻找爱,因为孩童时期缺乏的情感,爱的渴望甚至可能会让他牺牲自己,顺从她人,只为得到她人的爱,而这种牺牲自己得来的爱,只是“缺陷的爱”自己的小孩,可能又会和自己一样,想尽办法寻求她人的认可,她人的爱,这样的一生会很累! 3.请“原谅自己”和“爱自己” 我们希望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希望是充满爱,而不是充满怨念、争吵的地方,家只有方寸之间,当它被怨填满,就没有空间放下爱了。不要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也不要让自己重走父母的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父母的那些糟糕情绪,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无法替他们消化掉,这需要他们自己解决。你与爱人的问题,工作上,生活中遇到的不好的事情产生的糟糕情绪,也请不要再让你的孩子来承担,这需要你自己消化掉。你需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就像之前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一样,最终原谅了自己的父母亲,也放过了自己,过好自己的小生活,与自己爱的人一起。 当我们一直记着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的时候,每想起一次就是再一次伤害自己,也不断在提醒自己,你活该这么做,这是命逃不了,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痛苦生活。但是,这其实是自己的选择。 心理学家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所以,现在的我们已经成年,更多的也步入了自己的婚姻,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可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让自己和孩子都懂得“爱”,也会“爱”。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的,就是让自己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让爱不再伤害,要看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不再让自己原生家庭的伤痛,代代遗传下去,而是从自己开始打破这种恶循环。 遗憾既然无法弥补,就让伤害就此止步吧,让你的爱,不再夹杂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