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安全感? 关于安全感,很多人持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凡事靠自己,不要依赖别人。这大概是最常见的有关安全感的误解吧。看似独立,实则用一种推开对方,让人远离真实关系的方式,构建了一种“我不需要亲密关系”的模式。那么安全感,真的能自己给自己吗? 对于成年人来说,安全感是“独立安全”和“成熟依赖”的共同结果。研究表明安全感确实可以自己创造,但大概率形成于亲密关系之中。 1978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将母亲和婴儿同时请到实验室,然后让家长离开,陌生人进入,观察婴儿的反应情况。比如,对于妈妈离开的反应、是否会探索新环境,是否愿意跟陌生人相处。当该环节结束,妈妈会重新回到婴儿身边,跟他打招呼并且进行安抚。通过实验,研究者观察到,婴儿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虽然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心烦意乱,但相信她会回来。能够积极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进行互动。 ②焦虑-矛盾型依恋:在母亲离开时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会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处于难以安抚的状态。 ③焦虑-回避型依恋:对和母亲分离或重聚几乎都没有情感反应,也很少去探索新事物,碰周围的玩具。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婴儿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④混乱型依恋:表现出混乱无序,无法归类的依恋行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依恋状态可以通过早期的父母-子女关系预测,进而预测个人与自己孩子互动的质量,那么,小时候没有安全依恋,长大后就一定会成长为没有安全感的人吗?答案是: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类人,虽然童年经历过不当养育,但成年后依然属于安全型依恋。研究认为,他们拥有了“获得的安全”。2011年,国外一所大学研究了“获得安全感”的预测因素: 1.经济和社会地位高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不必遭受伴随贫困而来的严重困难,因此更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积极的经历,从而克服童年曾遭遇的负性体验,在成年后变得安全。 2.有替代性的支持人物 如果儿童的父母无法提供一段安全的依恋关系,但存在一个能提供支持的、父母以外的成年人,有希望成为儿童克服与父母早年负性经历的一个重要媒介。研究表明,在孩童时期受到身体或性虐待的人,如果有接受到另一个没有虐待关系的成年人的密切照顾,就能够打破虐待的循环。 3.能够提供高度支持关系的人 一个能够提供高度支持关系的人,比拥有多个支持者更重要。尤其是情感上的支持将更有助于对方获得安全感。 4.年龄小 当父母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时,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早接触到能满足需要的替代性支持人物,越有可能改变他的内部关系模式。 5.参与心理治疗至少两年 治疗师可以充当一个替代性的支持角色。与治疗师建立的治疗同盟,在个人体验到安全、信任的关系中,会促使来访者培养更多积极的想法与感受。并且在长期的治疗当中,治疗师通过促进来访者反思的能力,帮助他重塑依恋的关系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研究中具有高反思能力的母亲,生下的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这表明对于有不良童年经历的人来说,良好的反思能力可能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安全感大多还是从依恋关系中得到的。而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具有高度支持的替代性人物(比如亲戚、朋友、伴侣、心理咨询师)。 当然,安全感也可以通过自我照顾来获得。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安全感有时是外在的,比如担心失业、生病等。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改善环境可以重新获得。有些安全感是内在的,例如家财万贯却感到内心空虚,这种不安全感来自内心。 安全感,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当你想提升自己内心的安全感,首先要问问自己,哪些事可以让你感到安全?可以试着将能够增加自己安全感的东西列成一个清单: 金钱。这是最能给到我安全感的东西,财务自由的感觉能够让我感到强大和安全。 独处。当我拒绝无意义的社交时,一个人静下来享受生活,我感到很安全。 拥抱。有的时候一个拥抱好像能够帮我完全放松下来。 柔软的毛绒物品。毛绒玩偶、柔软的毯子都增加了我的安全感; 属于自己的房间。我需要一个完全属于我的空间,来维系我的安全感和边界感。 另外,你需要熟悉自己的依恋关系模式,在亲密关系中,尝试培养信任和边界感。安全感,是从设定并尊重彼此的“边界”开始的。边界,可以是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健康关系中培养尊重的关键。 最后,也可以考虑伴侣关系咨询。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伴侣在亲密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咨询师的工作并不在于解决伴侣之间冲突的现实问题,而在于如何处理冲突——也就是说,你们吵什么不太重要,怎么吵才是咨询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咨询关系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新的视角来处理冲突。
培养安全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祝你可以给自己安全感,也能在亲密关系里安全地展现脆弱。 关于安全感,很多人持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凡事靠自己,不要依赖别人。这大概是最常见的有关安全感的误解吧。看似独立,实则用一种推开对方,让人远离真实关系的方式,构建了一种“我不需要亲密关系”的模式。那么安全感,真的能自己给自己吗? 对于成年人来说,安全感是“独立安全”和“成熟依赖”的共同结果。研究表明安全感确实可以自己创造,但大概率形成于亲密关系之中。 1978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将母亲和婴儿同时请到实验室,然后让家长离开,陌生人进入,观察婴儿的反应情况。比如,对于妈妈离开的反应、是否会探索新环境,是否愿意跟陌生人相处。当该环节结束,妈妈会重新回到婴儿身边,跟他打招呼并且进行安抚。通过实验,研究者观察到,婴儿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虽然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心烦意乱,但相信她会回来。能够积极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进行互动。 ②焦虑-矛盾型依恋:在母亲离开时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会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处于难以安抚的状态。 ③焦虑-回避型依恋:对和母亲分离或重聚几乎都没有情感反应,也很少去探索新事物,碰周围的玩具。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婴儿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④混乱型依恋:表现出混乱无序,无法归类的依恋行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依恋状态可以通过早期的父母-子女关系预测,进而预测个人与自己孩子互动的质量,那么,小时候没有安全依恋,长大后就一定会成长为没有安全感的人吗?答案是: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类人,虽然童年经历过不当养育,但成年后依然属于安全型依恋。研究认为,他们拥有了“获得的安全”。2011年,国外一所大学研究了“获得安全感”的预测因素: 1.经济和社会地位高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不必遭受伴随贫困而来的严重困难,因此更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积极的经历,从而克服童年曾遭遇的负性体验,在成年后变得安全。 2.有替代性的支持人物 如果儿童的父母无法提供一段安全的依恋关系,但存在一个能提供支持的、父母以外的成年人,有希望成为儿童克服与父母早年负性经历的一个重要媒介。研究表明,在孩童时期受到身体或性虐待的人,如果有接受到另一个没有虐待关系的成年人的密切照顾,就能够打破虐待的循环。 3.能够提供高度支持关系的人 一个能够提供高度支持关系的人,比拥有多个支持者更重要。尤其是情感上的支持将更有助于对方获得安全感。 4.年龄小 当父母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时,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早接触到能满足需要的替代性支持人物,越有可能改变他的内部关系模式。 5.参与心理治疗至少两年 治疗师可以充当一个替代性的支持角色。与治疗师建立的治疗同盟,在个人体验到安全、信任的关系中,会促使来访者培养更多积极的想法与感受。并且在长期的治疗当中,治疗师通过促进来访者反思的能力,帮助他重塑依恋的关系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研究中具有高反思能力的母亲,生下的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这表明对于有不良童年经历的人来说,良好的反思能力可能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安全感大多还是从依恋关系中得到的。而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具有高度支持的替代性人物(比如亲戚、朋友、伴侣、心理咨询师)。 当然,安全感也可以通过自我照顾来获得。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安全感有时是外在的,比如担心失业、生病等。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改善环境可以重新获得。有些安全感是内在的,例如家财万贯却感到内心空虚,这种不安全感来自内心。 安全感,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当你想提升自己内心的安全感,首先要问问自己,哪些事可以让你感到安全?可以试着将能够增加自己安全感的东西列成一个清单: 金钱。这是最能给到我安全感的东西,财务自由的感觉能够让我感到强大和安全。 独处。当我拒绝无意义的社交时,一个人静下来享受生活,我感到很安全。 拥抱。有的时候一个拥抱好像能够帮我完全放松下来。 柔软的毛绒物品。毛绒玩偶、柔软的毯子都增加了我的安全感; 属于自己的房间。我需要一个完全属于我的空间,来维系我的安全感和边界感。 另外,你需要熟悉自己的依恋关系模式,在亲密关系中,尝试培养信任和边界感。安全感,是从设定并尊重彼此的“边界”开始的。边界,可以是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健康关系中培养尊重的关键。 最后,也可以考虑伴侣关系咨询。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伴侣在亲密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咨询师的工作并不在于解决伴侣之间冲突的现实问题,而在于如何处理冲突——也就是说,你们吵什么不太重要,怎么吵才是咨询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咨询关系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新的视角来处理冲突。 培养安全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祝你可以给自己安全感,也能在亲密关系里安全地展现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