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青少年抑郁 日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谈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抑郁”似乎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系列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莫过于“青少年抑郁”。如何辨别青少年潜在抑郁的求救信号,应该成为每一位老师和家长的必修课。 抑郁障碍 在很多人眼中,抑郁只是“心情不好”,事实并非如此。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时间感觉到不开心、出现短暂的情绪低落,这些表现被称为抑郁情绪。 当显著的情绪低落持续了两周甚至更久,从心情不好变为了悲痛欲绝,对生活充满绝望,甚至实施自伤、自杀行为,正常的生活、工作都受到影响时,就成为了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常见表现 如果仅仅只是抑郁情绪,通过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自身的调节,是可以好转的。如果抑郁情绪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建议到专科医院就诊,因为有可能是出现了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常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上的显著低落 持续的心情不好,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觉得特别不开心,常说“活着没意思”“度日如年”等类似的话,常有早晨重夜间轻的特点。 2.对生活的兴趣减退 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做事提不起劲头,对以前的喜好也不再有兴趣,不愿意参加任何社交活动。 3.自我快感的缺失 个人在生活中体验不到快乐,即使做喜欢的事情也无愉快感,常说“高兴不起来”。 9条次要表现 1.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专心做事情。 2.反应迟钝,言语减少,语速减慢,语音变低。 3.自责内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给家庭增加了负担。 4.产生自杀想法,常说“死了算了”;有自伤、自杀等行为。 5.行为活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活动减少,不愿与人沟通。 6.焦虑不安,心烦、紧张、心慌、胸闷、出汗、尿频、坐立不安。 7.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总在凌晨三四点就醒来。 8.食欲下降,不愿进食,体重下降。 9.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冷热感、发麻感、胃胀等。 对于以上行为表现,如果孩子“主要表现出现2条,次要表现2条以上,且症状持续2周”,即有可能是出现抑郁障碍,家长一定要及时关注和干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好陪同孩子到专业医院就诊。 抑郁障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功能,严重的还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同时,求生的本能又会让孩子在绝望之际发出不同程度的“求救信号”,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对以下情况保持敏感和警惕: 1.情绪很差,很消沉,很低落,或者经常莫名其妙地突然生气。 2.常常感到内疚、自责,总是说自己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好,总觉得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错。 3.常常感到孤独、空虚,或者经常感到绝望,看起来很颓废。 4.经常对别人说自己想死、自己不想活了。(如果听到这样的话,千万不要当作玩笑,而要认真对待)。 5.有时候会对人说:“你们不用担心我,我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6.很可能会买一些自杀工具,如绳子、农药、刀等,或者经常到楼顶、河边等地察看。 7.写遗书,或者突然向身边的人道别、道谢。 8.突然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分配自己的财产。 如何提供帮助 1.积极倾听 允许孩子充分说出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并给予关心和理解,不可过于心急地纠正其行为。 2.自我快感的缺失 抑郁情绪就像是“情绪”感冒,和感冒一样,即使是抑郁障碍,也是可以治好的。 3.心理辅导 出现抑郁情绪时,可先建议其通过转移注意力、运动、放松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定期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必要时,建议陪同前往专业机构进行系统性治疗。 4.陪伴看护 对于出现抑郁情绪的儿童,家长要多关心、多理解、多陪伴;对于已经确诊抑郁障碍,尤其是出现自伤自杀迹象的,家长要时刻陪伴,注意孩子情绪状态的变化;对已经出现过自杀等严重危机行为的,更要24小时不离视线地看护,防止其再次做出伤害自身及他人的行为。 长期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影响,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只要正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师生家长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掌握抑郁症等常见异常表现,并学会及时求助。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