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教育咨询] 【罗老师教育智慧在线】——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溺爱孩子?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24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分享到:
发表于 2023-5-28 09: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溺爱孩子?
近来有部动画小短片《巨婴》在热播,很讽刺,很压抑,但也很真实。男主是个“巨婴”。赤裸着半身,大喊一句“妈”,然后,妈妈就帮他把衣服穿上。剃胡须也让妈妈动手。吃饭全靠妈妈喂,“巨婴”只负责打游戏。而爸爸呢,除了负责掏钱,好像屋内一切都与他无关。
不幸的是,有天爸爸遇上车祸,死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没多久,家里陷入窘境。妈妈不得已开始变卖家具,以维持“巨婴”的日常需求。这时“巨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VR产品,便大喊一句:“妈,给我买这个!”但这一次,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一刹那,画面突然跳到了十几年前。巨婴还不是巨婴,只是个小小孩。一看到电视里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声“妈妈”,然后,妈妈就绝对满足他。不管多贵,也不管是否合理。那时候的爸爸还是一样,从来都只负责掏钱。
可是,十几年一过,爸爸走了,但小小孩,还是“小小孩”。“巨婴”因为没买到VR新产品,便把遥控器一摔,表示非常生气。这时,妈妈哼起了童谣,希望依然能用这种方式安抚儿子情绪。但“巨婴”的反应可想而知。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送到儿子面前。“巨婴”一看,大喜,立刻拿去换钱找乐子。可没多久,肾换来的钱,也给败光了。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妈妈,却发现,妈妈早已咽气。他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能填肚子的东西。最终,“巨婴”不堪饥饿的折磨,扒开妈妈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这真个是脑洞大开的作品。它赤裸裸地呈现出一现象:溺爱,既毁孩子,也毁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溺爱”已是人人喊打的教育方式。问题在于,既然都知道溺爱不好,为什么还有很多父母对此趋之若鹜?一言蔽之:“溺爱”这玩意,它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长需要。
其实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父母在真实世界里如何对待孩子,基本上取决于“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如果一个妈妈的“内在小孩”是丰盛的,充满爱的,那她自然就会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给予。如果这个“内在小孩”是缺爱的,在某些方面相当匮乏,那她就会把这个“匮乏部分”,全然投射给真实世界的孩子。
举个例子。比如你小时候经常被虐待,被忽视,这种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内在的缺爱小孩”。后来,你当了妈妈。你看见孩子就有一种付出欲,恨不得什么都帮他完成,感觉怎么爱都不够——也就是所谓的“溺爱”。你会有一种强烈的牺牲感:天呐,我真是一个伟大的妈妈!其实呢,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缺爱小孩”罢了。
一位叫李雪的妈妈分享过她的童年经历。小时候,妈妈很溺爱她。当然,这是亲戚邻居说的,并非她的真实感受。因为那时,她每次想自己洗衣服,妈妈就来一句:“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还是我给你一起洗了吧。”一起去超市购物,她明明挑得差不多了,妈妈又一股脑塞给她一堆昂贵的零食。妈妈生病了,她试着关心,结果得到的回应是:“没事,学习第一,你看书去吧。”可要是她真看书去了,妈妈又会唠叨一句:“还真是个白眼狼。”后来李雪发现,其实妈妈内心极度缺爱,所以才会通过牺牲自己,来过度满足女儿。而这种一味地付出,也在间接地满足妈妈“内在的缺爱小孩”。至于孩子的真实体验?只有束缚,没有爱。
被溺爱的孩子,和不被爱的孩子,其实本质都一样——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我们觉得被溺爱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其实不然。它只是父母们的游戏——孤独的自我牺牲。孩子被这种“假爱”吞没后,会偏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成为“家庭吸血鬼”。比如文初的那个巨婴。其实任何孩子,都会天然地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独立。但他妈妈不希望他拥有这一点。妈妈意识层面可能会悲伤,但潜意识里声音就是:宝宝不能离开我,这样我就永远付出,永远享受伟大的牺牲感了!最终,孩子连基本的意志都没有形成,自然做事无定力,当吸血鬼也不知廉耻。
另一个是被溺爱控制,活成了“爱恨纠结体”。其实更多的人,都成为了这种。任何爱都是功利性的。溺爱就更别说了,它暗藏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孩子,按父母意愿行事。比如逼婚逼生,比如什么事都插一手。而孩子,大都选择服从——毕竟父母付出这么多,实在太内疚了。
这一点,妈宝男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口头禅是:“我妈养我多不容易啊!你就不能孝顺她一点吗?”其实呢,妈宝男内心非常痛苦。他既爱妈妈又恨妈妈。爱,大都源于愧疚。恨,是因为妈妈的控制,以及他渴望自由而不得。
心理学家曾奇峰也写过一个事。一个妈妈追着孩子喂饭。曾奇峰说:“孩子这么大,不用妈妈喂了。”“我孩子挑食,我不喂啊,真怕他饿坏了。”“放心,要是哪个物种连饿了都不知道吃东西,早灭绝了。”几经劝说,这妈妈决定试一试。果然,不到一个月,孩子不但能自己吃饭,还不挑食,什么都尝尝,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而这时,妈妈反而流露出一丝焦虑,总觉不妥。看,这就是在玩“自己满足自己”的牺牲游戏。沉浸在这种伟大的牺牲感里,自然无法看见孩子对独立意志的渴望。而父母想走出“自己满足自己”这个困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向外观察以及向内觉知。
向外观察: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想要什么样的成长体验?还是李雪那句话,“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向内觉知:拿自己的童年,与孩子的现在做比较,问自己:“我究竟是在满足谁?买一大堆玩具,倒底是我想要,还是孩子想要?”只有区分出这些,你才能真正看见一个孩子的所思所感。
而看见,是一切真爱的前提。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88 天

连续签到: 18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5-28 20:44:17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