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23-7-13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传统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2023年6月26日,滁州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赴全椒文化馆、全椒非遗保护中心,古韵非遗调研小分队,在指导老师胡涛和崔淑卿的带领下,参观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学习传承中国宝贵的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分队首先参观的是全椒民歌。全椒民歌是全椒县宝贵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传唱千百年而不息。它已经成为当今群众文化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为当地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20世纪70年代始,全椒县文化人经过近40年的努力,普查、搜集、挖掘、整理了109首全椒民歌,并将其编印成《全椒民歌集》。2014年,全椒民歌被确立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我们也在此欣赏到了优美的全椒民歌,感受到全椒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深入学习全椒非遗文化内涵,我们又继续参观了手狮灯。六镇“手狮灯”原由布扎制而成,长约2尺,艺人扛在肩上表演,一般由五人组成,一人引球,四人舞狮,常和龙灯、旱船等各班花灯一起在街头、村里、广场上表演,是以灯具欣赏和舞蹈、武术表演相结合的灯舞,具有灯具精美、舞蹈技巧难度大、节奏欢快等艺术特点,深受群众喜爱。讲解员带我们认真地讲解了手狮灯文化,通过讲解我们对非遗文化有了进一步更深的了解。
我们经过讲解员的介绍,继续参观了全椒最具代表的非遗文化—走太平。了解到“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檩《荆楚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从文献记载来看,“正月十六走太平”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共有的民俗。走太平相沿成习,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延及全椒周边邻县邻省,参加走太平的不仅有县内外人,而且外国人也纷至踏来游览。
接下来小分队继续跟从讲解员的步伐参观了八朵云。古老的民舞“八朵云”,是滁州市全椒县独有的集歌舞表演伴以打击乐和民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自宋代一直流传至今。其特点是演唱形式灵活多变,乡土气息浓厚,喜闻乐见,广为流传。“八朵云”象征着吉祥如意,象征着幸福安康,受到人们的衷心喜爱。人们代代相传,将这一优秀的古老民间艺术传承下来。
非遗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等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对全椒文化馆和非遗中心宝贵的历史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知道了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必将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