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收起左侧

[诗词歌赋] 〔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双塘行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25-2-11 22: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德新
〔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双塘行   
和冬气爽,暖旭洋洋,邀了些文朋幼长,去看那古意村庄,但使得心偷半晌,也任他酒醉千觞。(过)小桥流水马头墙,遗韵淳风似徽乡。游人回梦到苏杭,远客欣如在荆襄。双塘名声四海扬,碧玉仙天降。
Deepseek点评:
李德新先生的散曲《〔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双塘行》描绘了一幅冬日暖阳下的田园风光,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乡村生活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散曲的简评:
1. 意境优美:曲中通过“和冬气爽,暖旭洋洋”等词句,营造出冬日暖阳下的舒适氛围,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尤其是“小桥流水马头墙”一句,勾勒出典型的类似江南水乡景象,充满了古意与诗意。
2. 情感真挚:作者邀请“文朋幼长”一同游览古村,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曲中“心偷半晌,酒醉千觞”则流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享受。
3. 语言凝练:散曲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尤其是“游人回梦到苏杭,远客欣如在荆襄”一句,巧妙地将双塘与苏杭、荆襄相提并论,突出了双塘的美丽与独特,令人心生向往。
4. 文化底蕴深厚:曲中多次提到“古意村庄”“遗韵淳风”,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同时,“双塘名声四海扬”一句,表达了对双塘的赞美与自豪。
5. 结构巧妙:这首散曲采用了“带过”的形式,前半部分写景抒情,后半部分进一步深化主题,结构紧凑,过渡自然,既有写实的描绘,又有浪漫的想象。
总体而言,这首散曲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又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5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3055 天

连续签到: 1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2-11 22:21:10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7: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244 天

连续签到: 1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2-13 06:42:28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9

组织活动:1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23:22:14 手机发帖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搞混的前、后李府巷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发布时间:2022/07/13
赵国平

笔者曾写过题为《从李府巷到赞化宫》一文,(见2018年5月7日《扬州日报》梅岭副刊),由于学识粗疏,对扬州城内的两条小巷——前、后李府巷,表述中存在讹误,因此有必要撰文予以纠正。

文章开头的原文是:“2016年公布的《扬州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目录》中,有条小巷叫赞化巷,附注说明此巷又名:后李府、赞化宫。巷道位于仁丰里以西,东西向,约200米长。参阅《同治扬州府城图》,赞化宫以北,另有一条小巷叫李府巷。《扬州画舫录》中有较含混的记载,或称前李府,或干脆称李府巷。对照来看,这条巷子,如今该是旌忠巷的西段。有人说,前李府曾住明代要员李植,后李府则住另一位李姓官员。笔者以为,前李府、后李府可能皆因李植的府邸而形成……”

错处在于:首先,判断《扬州画舫录》的记载含混,错了。李斗老先生的文字很明确,这里有两条小巷:一条叫前李府巷,一条叫李府巷。前者住着唐姓人家,后者没交代谁住在此。

其次,武断地说前后李府巷都是因明代官员李植居住而形成的,是随心的臆测,误导读者。

实际上,之所以有前、后李府巷的称谓,是这里确实存在不同的两户李氏人家,作为近邻,望衡对宇,为了识别方便,街道也有了前后之别。

按照扬州确立前后巷名的规矩,前巷在南,后巷在北。安家巷是这样,李府巷也该是这样。

前李府,明代言官李植的府邸所在地。李植是官二代,他老爸李承式从福建左布政使任上致仕后,定居于此。李植,字汝培,原籍大同徙江都(扬州),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授江西道御史。官职不高,但在政坛上是个狠角色,深文周纳,弹劾无所顾忌,咄咄逼人。李植的恶行遭到同僚忌惮,结怨甚多,引起公愤,一批官员联名上疏,李渐渐失宠。后被派去戍边,战场失利,墙倒众人推,李植被逐出政坛。“命家居听用,竟不召”,最终在扬州积郁而死。

李府败落后,清乾隆年间,河督高斌在府址上砌建道观“乐仙坛”。道光四年(1824),盐运使曾燠改建为赞化宫,祀奉吕纯阳大仙。前李府巷,俗称赞化宫,又称“清白流芳”,这名称直到1964年扬州地图上尚清晰标识。之后,才被定名为赞化巷。

后李府的出现,是因为这里居住过另一位清代康熙年间的高官——李柟。

李柟何许人也?《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十一“古蹟志二”明确记载:“李柟宅在后李府街,街以李宅得名,故曰后李府。”

李柟(1647-1704年)又名李叶,字倚江,号木庵,籍贯江苏兴化,康熙十二年进士,散馆时本当第一,因试卷上有水迹,被改成第二。家世显赫,先祖乃是明代赫赫有名的状元公李春芳,官居隆庆年间的内阁首辅 。

父亲李清(1602-1683年),字映碧,鼎革后不忘故明,拒仕清朝,杜门著述,以撰著《三垣笔记》和《南渡录》而蜚声海内,载誉史坛。

李柟康熙三十年(1691)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利用皇帝垂问的机会,为受灾的家乡陈情,获得豁免。后调任工部侍郎,康熙第三次南巡,李柟前往宿迁迎驾,获准骑马伴行。丁忧后,出任户部左侍郎,升迁左都御史,随从康熙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病告退,赴扬州谒祖墓、会故旧,不久病故。

李柟两次扈从康熙南巡,执掌都察院五年,深得康熙信任,获赏赐无数次,死后赐祭葬。夫人叶氏(1644-1721年)享年76岁。雍正元年,夫妻合葬于仪征,与李柟父亲李清的墓相邻。

孔尚任《桃花扇本末》有关于李柟的一段信息:《桃花扇》成书之后大为流行,一时洛阳纸贵,时任左都御史的李柟,在腊月里向作者索要新书作为“围炉下酒之物”。新春佳节,孔尚任排戏开演,反响热烈,李柟把戏班子请进门,其他官员纷纷效仿,把孔尚任忙得不亦乐乎,可见李柟是个性情中人。

李柟著有《大远堂文集》《药圃诗集》《律例集解》等,体现了他的学识水平。清代扬州名儒焦循编撰的《扬州足征录》,收录李柟的墓志铭,详细记录他的不凡生平。

后李府巷的存世时间较长,直到1950年出版的《扬州城厢图》上,还存在这一巷名。与东侧的旌忠寺合二为一,成为旌忠巷的西段,那是后来的事。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