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4832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0-3-24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9 次 组织活动:1 次 签到天数: 3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晚清著名跨国诗人——来安孙点
正 德
孙点(公元1855年—公元1891年),字君异,号顽石,又号圣与,别号三梦词人,是晚清时期的文人。
孙点出生在来安北门的孙氏大家族, 弱冠后游历十余省,光绪八年(1882)前后入济南,任山东学政张百熙幕僚。其间遍览济南风物,积累了大量社会观察素材。他的代表作《历下志游》,堪为晚清济南的“浮世绘”。该书成于1882年,署名“游艺中原客师史氏”。全书八卷仅四万字,分正、外两编:正编四卷(疆域、名胜、城闉、习尚):系统梳理济南历史沿革、山水名胜(如大明湖“秋荷如绣,蛇不见蛙不鸣”)、街巷布局及婚丧节庆习俗。外编四卷(交游、丛芳、歌伎、香屑)中,记录16位友人、29名女闾(歌伎)、26位名伶,详述侑酒观剧等市井文化,保存了“白妞说书”等珍贵细节(后为《老残游记》名篇原型)。该书以精炼的文言,勾勒出济南繁华胜景,画面感极强。该书又以独特的社会史视角,突破传统方志框架,聚焦市井生活,(如芙蓉街衣庄、后宰门古董铺、山陕会馆、江南会馆等各省会馆分布),印证了济南作为商贸枢纽的繁荣并成为城市记忆载体,记载严更楼“铜壶滴漏”、汇泉寺“画槛珠帘”、泺源书院“鲁诸生向学”等今已不存的建筑,为城市变迁提供坐标。其史学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
光绪十三年(1885)8月,孙点回乡参加江宁乡试,没有考中,这次应举的失败,对孙点打击很大,使他曾一度沉湎于花柳歌巷中,并和苏州侍女圆淑(注:圆淑早年丧父,因生活所迫被卖在画坊)有过一段缠绵的爱情,但是这场恋爱从一开始便注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圆淑已按照母校的意愿,同无锡的一位男子定了婚约,最终是两情分离,天各一方。于是,孙点在乘船路过宜兴的时候,写下了《金缕曲·舟次阳羡,寄怀圆淑》作为他们两情相思无望的寄托,词中写道:
竟与卿卿别。睡昏沉、无端惊起,晓风残月。指点慧山刚在眼,触我胸怀郁结。且替尔、低声呜咽。妒此因缘真不耐,更何堪、已把佳期决。为击破,唾壶缺。 前宵欢会休重说。悄无眠、寻衾觅枕,冷都似铁。浪迹天涯归路远,独自怎生妥帖?况过了、小寒时节。香篆成灰华烛暗,坐孤舟、呕尽心头血。双鲤去,道饥渴。
(注:阳羡,宜兴。慧山,即无锡惠山,应晋代西域高僧慧照禅师而得名,圆淑被迫嫁往无锡,故触景生情。唾壶缺,化用《世说新语》王敦击壶典故,喻激愤难平意。双鲤去,借乐府诗“鲤鱼传书”意象,寄托相思无望之心情。)
仕途和爱情的双重打击,使孙点萌发了去东瀛发展的愿望。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3月,孙点由同日本朝野有着密切联系的王韬介绍,与浙江慈溪商人王惕斋一起乘船到了日本。但是,他这次在日本只住了3个多月,因为一直未能找到满意的差事而于同年7月前后回了中国。然后,在第二年的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1月,孙点又和黄吟梅一起,作为清政府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黎庶昌的随员再次到了日本。黎庶昌在使日期间与日本朝野文士交游广泛,诗酒唱酬,每逢上巳重九,更是要举行规模甚大的文酒宴集。孙点作为黎庶昌的一名随员,再加上又极善填词之事,得以参加这些诗酒之会,并和日本的名流交往,多有唱酬之作,在日本文坛学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期间,孙点创作了大量诗作(诗、词、散曲等),其代表作有:《沁园春·旅夜不眠》
小序:
旅夜不眠,中怀伊郁,倚沁园春,五叠前韵。茫茫前路,悠悠我生,即景伤怀,不能自已。录赠赏心,当同太息。
词曰:
坐忍楼中,读故人词,举浊酒杯。正鼍更欲断,鸡筹渐逼;雁声才过,蛩语连催。滴滴乡心,星星旅恨,都被今宵牵动来。归期误,算两边青眼,终夜长开。 扬眉何处庭阶,笑白也空耽倚马才。信贫原非病,名原非福;能为桃李,奚害舆台。当日王孙,也曾胯下,肯让淮阴千古哉。多情甚,只西楼明月,依旧追陪。
这首《沁园春·旅夜不眠》词,用典深沉情感跌宕,以“青眼”(阮籍典故)表故友情深,以韩信“胯下之辱”自喻困境。从“鼍更欲断,鸡筹渐逼”的孤寂,到“信贫原非病”的自我宽慰,展现晚清文人漂泊心态。孙点的这首词融合了个人漂泊之痛与对圆淑命运的共情,本为“自赎之作”,后因赠日本诗人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载体,这首词和《历下志游》被世人誉为“词史双璧”。
再看孙点的咏物诗《浪淘沙·题岐阜提灯》:
巧制夺天工,骨节玲珑,薄如蝉翼可禁风。宜向虾须帘外挂,小阁儿东。 图画有无中,芳草残丛,偶然绛蜡吐腥红。绝似上元灯影好,曼衍鱼龙。
( 注:岐阜提灯,日本岐阜提灯以薄纸竹骨闻名。)
该词咏物精微,以“蝉翼”“玲珑”喻灯骨轻薄精巧,呼应了日本依田学海《岐阜提灯记》中“皮如蝉翼,骨如银丝”的记载。末句“绝似上元灯影好,曼衍鱼龙”更是将日本提灯比作中国上元灯会,体现中日民俗交融和文化共鸣。这首诗传开后,当时著名诗家,有“真东京才子”之称的日本词坛首屈一指的森槐南步其韵而有词和之,词曰《卖花声·读孙君异题<岐阜提灯>词依韵和之》:
络纬织愁工。窗户玲珑。回廊西畔竹梢风。摇曳栖檐凉月影,铁马丁东。 秋在碧花中。零落幽丛。依稀流出一萤红。瞥见那人团扇底,小髻蟠龙。
(注:此词出自现存手稿《红叶馆唱和诗稿》残页。)
除了诗词作品和《历下志游》一书以外,孙点还曾于清光绪二年至三年(公元1876年—公元1877年)间著有《梨园声价录》一书,该书记录和品评了十余年间,他与上海等戏曲班子百余人的梨园生涯状况,正文后附有《梨园声价录续题词汇稿》,收序、跋、诗、文若干篇。但该书最终不知何因未能刊印。此外,孙点在旅日期间还曾为黎庶昌编订了《重九燕集编》(共3编),并为黎庶昌辑有《嘤鸣馆迭唱馀声集》,自己旅日期间与日本本土诗人的唱酬作品,也辑为《东游日本诗》,《东游日本诗》今已散佚,仅现存手稿《红叶馆唱和诗稿》残页和《全清词》辑录零星散曲,内容多写羁旅与跨文化观察。据不完全考证,在旅日期间,孙点共作有诗126首,现存107首和零句;词现存28阕、散曲一套10首、文2篇。孙点一生作品很多,遗憾的是留存完整的很少,多为断章残片,如《九回肠曲》 组词共12首,除《金缕曲》外,另有《水调歌头》等,也仅有《金缕曲》一首完整传世。尽管如此,孙点却奠定了他在清诗词特别是散曲界不可撼动的大家地位。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黎庶昌任满回国。这时孙点本可跟着黎庶昌归国,却未同行,而是在日本又待了三四个月,希望能留任日本。然而,新一任驻日公使李经方(李鸿章之子)却自带随员到日本就任。孙点见留任无望,才不得不回国。就在这年5月上旬的一天,他乘船从日本横滨港出发,开始了回国的旅程。但不知因为何故,12日夜,当孙点乘坐的船航行至远州滩(今属日本静冈县)时,他却遽然投身于大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37年的人生之旅。
孙点跳海去世的消息传回日本,其在日本诗友们悲哀不已。当年5月30日,中、日、朝数十位文人名流聚集在大清国驻日公使馆所在地的芝山红叶馆,祭奠孙点。当时的日本学界重野成斋(曾任日本修史馆馆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是日本近代史学奠基人),枢密院顾问官、副议长、著名学者、诗人副岛种臣(后曾任内务大臣),著名诗人长冈云海,著名学者、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三岛中洲,朝鲜日公使李鹤圭等当时均撰有祭文或挽词挽诗,以祭奠这位英年早逝的中国诗人。日本诗人重野安绎撰祭文赞曰“我君异氏,才思俊逸,词笔清新,一斗百篇,超然不群”,足见其跨国诗学的巨大影响力。
孙点一生困顿,却以敏锐观察力为晚清济南留下独一无二的社会切片,完成了一个边缘文人的不朽书写。《历下志游》既是一部方志,更是一卷市井风情画,其价值远超文学范畴,成为研究近代城市史、民俗学的关键文本。“半世飘萍凝作「忍楼」浊酒,千秋才思终成「西楼」明月。”,孙点以词为剑,刺穿了那个时代阴云。他借典抒怀,以“乡心”“旅恨”写漂泊之痛,更强作豁达,“以旷达掩悲愤”(日人森槐南评其作“后幅极旷达,却极悲郁”),出色地完成了历史的回响。他的“词史双璧”,是晚清文人精神困境的缩影。他的跨国经历与悲剧结局,亦折射出晚清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挣扎,其人其书其词其曲,值得被我们重新发掘与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