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来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灯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86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9-25 13: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秧歌灯


明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广大乡,是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琶、三弦和民间锣鼓。
  秧歌灯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唱转头不算本事高。”
  秧歌灯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以前均在广场演出,上场人数多则82人,少则32人,角色分为“主伞”、“鞑子”、“包头”。主伞为灯头,持串铃领舞;鞑子为男角,服饰为箭衣、马褂、圆顶卷边黑色帽,脑后垂长辫,脚穿短筒靴;包头为女角,身着彩色大衣襟褂子,脚穿彩鞋。主伞服饰与鞑子相同。其余男女表演者均手持纸扇和荸荠形彩灯。
  秧歌灯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中的队形有“串花阵”、“金龙盘柱”、“二龙戏水”、“剪子交股”和“叠罗汉”等;“小场子”的节目有“姜太公钓鱼”、“小放牛”、“对花名”、“看灯”、“卖杂货”等。无论是“大场子”还是“小场子”,都具有“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边唱边舞”的特点,故秧歌灯又叫“雨夹雪”。
  1957年1月,来安县排演的《秧歌灯》作为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节目,获得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1959年,该节目经过加工,又参加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并赴北京为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等16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演出。
  秧歌灯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秧歌灯的道具由串铃,“头伞”(也称万民伞)以及形如水乡特产的荸荠的红绿灯,外加折扇组成:其作用是串铃为全场跑阵表演的总指挥。“头伞”是紧随其后的领灯人。
  服装:男角(亦称鞑子)头戴翻沿帽,黑纠缎料制成,帽顶和穗为红色、缎料绣花清代装束,薄衣快靴。主伞:胸前佩大红彩球。女角(亦乐包头,明末清初均为男扮女装)。脑后梳一独辫,浅绿色大衣禁褂裤,短围腰、布鞋。伞用竹做成骨架,外蒙五彩伞衣,下沿缀五彩丝穗。
  手灯扎成椭荸荠形灯架,蒙红绿色灯衣,顶上有绿色花朵装饰。
  建国后推陈出新的秧歌灯,剔除了串铃,保留了“头伞”、“手灯”和折扇,演员的服装改为现代歌舞服装。
  2、秧歌灯的演唱形式及内容
  秧歌灯的内容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中的队形有“串花阵”、“金龙盘柱”、“二龙戏水”、“剪子交股”以及“叠罗汉”等。小场子的节目有“姜太公钩鱼”、“小放牛”、“对花名”、“看灯”、“卖杂货”等。小场子实际上是表演唱。演唱的曲调有“金垛子”、“九连环”、“鲜花调”、“八段锦”、“采莲”等民间小调。
  秧歌灯的唱词:一是“祈祷类”二是“说事类”三是“抒情类”。如说事类的歌词有“阳雀喳喳满天飞,小满处处秧歌声”。祈祷类的有:“秧歌一唱心花开,万粒归仓庆丰收”。抒情类有“十里水乡十里歌,万亩良田万担粮”。
  秧歌灯伴奏的乐器以锣鼓打击和丝弦伴奏为主,有笛子、二胡、四胡、琵琶、三弦等。
  不同的历史时期秧歌灯有不同的唱调,建国后的秧歌灯唱词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辉煌成果,农业大丰收的歌词。如“公社粮仓园又尖,社员堆谷上了天,扯把云彩擦擦汗,凑着太阳吸袋烟”等新歌颂词。以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类的歌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秧歌灯以喜悦欢快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其唱词充分反映和表达了广大水乡农民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愉悦心情“百花捧出秧歌灯,春风引来玩灯人,绿柳黄莺唱新歌,千家万户开秧门”。
  原生态的秧歌灯服饰、道具
  包头:淡绿色汉族大襟短便装,脑后梳一根独辫,头戴花。
  鞑子:缎绣清装,腰系绸带拖于腰两侧,脚穿黑色短靴,主伞胸前佩大红绸彩球。五鞑子服装可一色,亦可多色,除黄色皆可着。
  帽子:黑缎制成,帽顶及穗为大红色。
  扇子:即一般白纸折扇,扇面上一面绘“凤”,一面绘“龙”象征龙凤呈祥,扇轴系大红扇坐。
  手灯:灯为椭圆的荸荠灯形,灯衣为绿色,灯顶上有红色鲜花装饰,并间有水稻叶子。高度25厘米。直径20厘米。
  伞:用竹做成骨架,外蒙五彩伞衣,下端缀五彩丝穗
  改革后的秧歌灯服饰、道具
  1、服饰:一律为现代装,男角为白色舞衣;女角为粉红色彩衣。
  2、道具:手灯(为荸荠形灯笼)、彩扇。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86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9-25 13: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没有找到图片。

可惜呀,精华!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09: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秧歌灯又名“宝塔灯”产生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来安县南部圩区的三城、广大、相官、汊河、大英、汶山一带。是来安及江苏江浦一带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该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发展、繁荣于民间,加之舞步多姿,吟唱优美,曲牌丰富,配之于铿锵锣鼓,悠悠丝竹,其演唱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风俗民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秧歌灯的创意形式,来自于圩区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据《中华舞蹈志》安徽卷载:秧歌灯的表演多在庙会和广场上举行,表演形式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跑阵”,二是“花场”,三是“坐场”。

跑阵是集体群舞,由一人手持串铃领头,为全场指挥,其后一人举“万民伞”带队布阵,其余的人左手持灯,右手持扇随阵势的变化跑动。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最少为三十六人,每三人为一组,每组一男二女(女角为男扮),男角称“鞑子”,女角称“包头”。

花场也称“小场”。为分组表演的歌舞,每次演出都有多个花场,每一花场唱一首至数首秧歌小调,伴以舞蹈以及打浑插趣的表演,带有一定的戏剧性,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常唱的秧歌小调有《金跺子》、《风摆柳》、《剪剪花》、《八段锦》、《跌断桥》、《鲜花调》(即“茉莉花调”)等三十多个曲目。其中必唱的词目叫《唱纲鉴》。除依历史顺序唱出历代王朝兴废外,还要演唱当地发生的大事和为演出捐赠财物者的姓名和事迹。

坐场,多在夜晚表演,演唱小戏、折子戏。剧目有《断桥》、《武松杀嫂》、《宋江杀惜》等。秧歌灯的音乐由两部分组成,民间小调和锣鼓小调,多抒情、跳跃而欢乐,用来表现人物和事件,演唱形式为独唱、对唱、齐唱。在舞蹈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三弦、琵笆、扬琴等民乐。夹以锣鼓,别有一番水乡韵味。

秧歌灯在解放前,常遭取缔,几乎灭迹。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双百”文艺方针,使秧歌灯这朵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之花得以新生。1956年,来安县文教局曾派人到三城、广大一带走访老艺人,对原生态的秧歌灯进行挖掘、搜集、整理、排练。剔除了坐场,保留了跑阵和花场,使之成为一个极完整、艺术性较强的小歌舞。除在本县演出外,还于1957年元月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优秀节目奖。同年三月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挖掘整理奖。1958年10月,应省文化厅之邀,专程赴合肥,为以苏联为主的十六个国家的驻华使团演出,受到好评。来安秧歌灯的表演形式为安徽省文工团所借鉴。并成为保留节目,在全省演出推广,秧歌灯也从此走出来安,在省内外普及开来。

“百花捧出秧歌灯,春风迎来玩灯人,柳林黄莺唱新歌,千家万户开秧门”。秧歌灯这朵来源于民间的艺术之花,再度绽放光彩是粉碎了“四人帮”以后,文化艺术得以全面复兴,来安文化部门,再次组织相关专家骨干深入大英。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历经三个月的排练,1977年10月,参加滁县地区首届民间文艺调演。来安的秧歌灯荣获一等奖。并先后为中宣部、文化部,省、市大型会议,作专场演出。

1996年,滁州市电视台,举办了首届春节晚会,秧歌灯作为特邀节目参加演出,1998年,秧歌灯被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组全过程摄像,作为国庆50周年节目向全国播放,并把来安秧歌灯和凤阳花鼓灯并称为安徽省皖东民间歌舞“并蒂花”。

“秧歌灯”又名“宝塔灯”,流传于明末清初,来安县南部圩区的三城、广大、相官、汊河、张山一带,是来安县及江苏、江浦这一带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据来安县志载:明末清初,滁州之东,来安之南,方圆几十里,原是一片水乡泽国,人烟稀少,清政府为发展农耕,从徽州移民至三城、广大一带定居,并圈圩造田,就地耕种,以增税赋,由于圩区受长江内涝威协极大,每年夏季农田常被淹没,有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他们便祈祷神灵,以求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在民间做会及寺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