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90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4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9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长崎械斗事件,北洋水师在日本宣威始末
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者:环球007
大西洋上,一支并不庞大却装备精良的舰队,正在鼓浪向东。
金发碧眼的英国海军官兵驾驶着每艘军舰,舰桥上高高飘扬的,却并非大英帝国的海军旗,而是一面奇怪的新旗:黄色的对角交叉线贯穿绿底,旗帜中间是一条舞动的青龙。
这是大清帝国海军的首面军旗,它导引的这支舰队,就是西方军史宣称的中英联合舰队(Angelo-Chinese Squadron)或中欧联合海军(European Chinese Naval),被历史学界多称之为阿思本舰队(Osborn Fleet)。
这是大清国第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采用了完全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方式:所有舰艇均采购自英国,舰队官兵也都从英国海军中招募。英国朝野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为加强自己与大清国的\"友谊\",抗衡法国和俄国在远东越来越咄咄逼人的进取态势,英国人不仅同意这一单巨额的军火交易,而且不惜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其中的江苏号(Kiang-Soo)就采用了不少专利新技术,其最新式的引擎速率甚至达到普通引擎的7.5倍!
这是1863年,中国人从这一年开始重回大洋,在百废待兴的艰难中,兴建海军。尽管之后的海军历史充满了屡战屡败的屈辱,甚至被后世人为地贬抑并妖魔化,但那面明黄大旗上飞舞的青龙,那亮剑大洋的骨气,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屡败屡战的同时,大清海军的坚船利炮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阳刚瞬间......
长崎1886
8月15日,在日本历史上似乎总是屈辱的日子。1945年的这天,日本帝国终于向全世界低头,宣告无条件投降。而一个甲子前(1886年)的这一天,日本人同样将它作为国耻日记入了历史。
这一令日本人没齿不忘的耻辱,来自于正在长崎访问的北洋舰队。数百名中国水兵与日本警察相互械斗,双方都有严重的伤亡。这一事件,如同中日近代史上其它事件一样,在两国历史界出现了不同的结论乃至史料,甚至连事件的名称也出现了\"各自表述\":中国称为\"长崎兵捕互斗案\"(简称\"崎案\"),日本则称为\"长崎暴动\"、\"长崎清国水兵暴行\"。
根据日本人的记载,两天前(8月13日),日本方面邀请北洋官兵登岸\"血拼\",以期拉动长崎的GDP。一些水兵却\"血拼\"到了当地一家妓院\"丸山家\",酗酒之后与当地人发生冲突。闻讯赶来的日本警察并没有携带武器,中国水兵和警察发生冲突,2人被捕,其余的逃离了现场。随后,逃走的中国水兵召集了10-15名同伴,冲入警察局。当时,根据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的命令,水兵登岸一律不得携带武器,但其中有一名水兵在岸上购买了一把日本刀,在双方打斗过程中,这名水兵将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伤,他本人也受了轻伤并被捕,之后移交给大清国领事馆。
8月15日这天,北洋舰队放假一天,450名水兵上岸自由观光。上岸后的水兵们到处滋事,与警察发生冲突,有的将日本警察的帽子打落,有的辱骂日本警察,日本警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要抓捕肇事者,结果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械斗。日本警察全副武装上阵,长崎市民\"同仇敌忾\",群起攻击中国水兵,最后,中国方面\"致死五名,重伤六,轻伤三十八,无下落五。\"也有说中方\"死八名, 伤四十五\",日方\"死二人, 伤二十七人\" 。
根据中国方面的记载,这一事件虽然起因于妓院纠纷,但8月15日这天则完全是日本人\"有组织、有预谋\"的报复。前一天,日本人就在周边的乡镇遍传消息,召集拳师,暗藏利刃,并事先通知长崎闹市各商铺提前关门。待中国水兵上岸后,即陷入了长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仅受到警察、地痞的正面攻击,而且街道两边店铺内的人,或向北洋水兵扔石块,或从二楼泼开水,手无寸铁的北洋水兵伤亡惨重,事后验尸或验伤,其伤亡者几乎都是背后受伤。
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群情激愤。据未经核实的有关记载,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中国国内也是一片愤怒,北洋水师的外籍教官琅威理甚至建议立即对日宣战,武力解决。
日本史料记载,当李鸿章紧急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时,明确表示,如果日本方面不能妥善处理该事件,将电令在日本的北洋舰队\"自由开战\",这等于是发出了战争的威胁。
次年,这一事件甚至被东京的明进堂出版社编入了英语会话教材《英和独习会话篇》中,用英文问答的方式,将事件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中国方面,\"控诉\"北洋军队的暴行,以便向西方进行宣传。至今,我所接触的日本史书,多数依然定性为中国水兵的\"暴行\"。
这一事件中可以肯定的是:
一、事件导火线的确是北洋水兵嫖妓肇事,李鸿章也承认\"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但他也说:\"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
二,北洋舰队访问日本,固然有利用长崎船坞对大型军舰进行修理的客观因素(中国当时的船坞均无法容纳定远等巨舰),但的确有\"宣威\"日本的意图在内。当时中日之间已经因朝鲜和琉球问题而关系紧张,相互之间已经将对方看作第一假想敌。在琉球问题的刺激下,大清大力发展海军,北洋舰队迅速跻身世界八强,访问日本。后世一些研究者受制于某种类似自虐的史观,非要强调此次出访的\"和平意图\",非要把海军本身就该具备的威慑作用弄得似乎见不得人一般,毫无意义也毫无必要。
在宣威日本的动机下,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强大的北洋舰队又呆在人家大门口,即使没有直接将炮口对准长崎市区,日本人也会将这看作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这一事件在英国斡旋下,双方互相妥协,同意各自缉拿凶犯,相互赔偿伤亡者,但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在中国的坚船利炮下无奈妥协,耿耿于怀。中国威胁论立即成为日本主流民意,外交交涉完毕后一个月, 明治天皇就颁发赦令:\"立国之务在海防, 一日不可缓。\"并特别拨出私房钱(内帑)30万日元,给海军专用。日本上下掀起了建设海军的高潮,大清国最为强大的定远、镇远两舰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第一敌人,击沉定远、镇远两舰模型,成为日本孩子最热衷的游戏。
长崎事件,无论其间是非曲折,都是大清海军第一次\"以威压人\"。在这个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从所谓的\"以德服人\"进化到\"以威压人\",大清国终于摆脱了一点宋襄公心态,展现了可贵的狼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