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49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来安民间故事》——《永阳风物》之“序”
序
《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来安民间故事》经编纂者的艰苦努力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县宣传文化部门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做的一件实事,也是我县“五个一”工程所取得的一项成果。该书的面世填补了我县民间文学创作的空白,为安徽民间文学宝库增添了一枝瑰丽的奇葩。
来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始置建阳县,之后几易县名,至南唐升元二年定名来安县至今。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来安人民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战天斗地、劳作生息,使如今的来安成为美丽而富饶的家园。到了现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来安曾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安人民创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正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和铸造着来安儿女,同时为民间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书所收集的近130篇民间故事,文字简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反映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过程中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本书还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来安的风土人情,名优土特产,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这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家乡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介绍来安、宣传来安、提高来安的知名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
本书故事作者大多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他们对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原则——“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把握还不够,有些故事过分追求“原汁原味”,缺少“适当加工”,但是瑕不掩瑜,这仍是一本好书。因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朱明龙
2002年8月
《安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卷·来安民间故事》——《永阳风物》之“寺巷传说”
寺 巷 传 说
来安中心街旁有一条街叫“寺巷”。听其名人们一定会想到巷内可能有一座寺庙,然而现在此处既无寺也无庙。据说,从前“寺巷”内确实有一座寺庙,也是城中唯一的一座寺院。寺院大约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占地面积约有800多平方米,前后三进,分前堂、中堂、后堂,两边厢房对称,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的寺院,名为“醒悟寺”。门前有两口大井,供寺院僧侣和百姓们饮用。当时的“醒悟寺”能和舜山的“尊胜禅院”媲美。前堂塑有各类菩萨,中堂有檀木雕成的一尊观音大士像,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去朝拜,香火十分兴旺。
相传院内的主持醒悟大师,来自杭州天竺寺。他自幼出家,年方十八时,已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本应是天竺寺的方丈主持继承人,却有一段人世情缘未了。十八岁那年,他到杭城书院传经,归途中路遇“莲花庵”中的道姑妙云,她正是豆蔻年华,一身秀气,两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相互论语,才气相当,互吐情丝,丝丝入扣,叹惜相见恨晚。从此两人经常幽会,互织情网,一日不料被双方的方丈和师太发现,二人一个被关进醒悟堂,一个被关进醒悟房。至此一对情人天隔一方,虽年复一年,两人却难断情丝,终不能醒悟。天竺寺的老方丈见自己心爱的弟子,终不醒悟,十分痛心,为挽救弟子,他决定云游四方,寻找醒悟药。一日,他来到江北的一个瘟城(现在的来安)见四野茫茫,城中人丁稀少,原来此处疫病猖獗,人畜难存。老方丈见此情此景,动了恻隐之心,要在城中建一座寺院感动上苍,拯救众生。不到一年光景,寺院建成,他想到了心爱的弟子,决定把寺院起名叫“醒悟寺”。这也是他给弟子找的最好良药。于是,他把弟子安顿在“醒悟寺”当主持,赐名醒悟大师。由于醒悟大师博学多才,寺院香火鼎盛,小城也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四省八县的百姓云集该城,来了就安家落户,后来人们来了就安,干脆把该城叫做来安吧。来落户的人大多都沿“醒悟寺”建宅,逐渐形成一条青石路面的长巷。人们就把此处称为寺巷。凡来来安的人都要到寺巷“醒悟寺”去烧香拜佛,祈求保佑。
据说,妙云道姑也来到了来安,被她的师太安顿在舜歌山莲花庵内闭门静心。
光阴似箭,人类已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现在的寺巷已不见当年的面貌,而是一条融美食、商业为一体的繁荣街道了。
(搜集整理 黄传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