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1285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9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2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姓大约有2.4万个,但是,现在常用的姓只有4000多个。昨天,滁州市文史爱好协会会员吕志仁通过本报滁州新闻热线找到记者,几年来他一直研究姓氏文化,让记者吃惊的是,他告诉记者,滁州人的姓氏,在历史中至少消亡了几千个以上。 常用字都能当姓氏?
吕志仁告诉记者,根据他研究查阅的资料,中科院曾经用两年的时间调查完成了一份《中国姓氏统计》,调查的范围非常广,人群数近3亿,基本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这次调查中,找到的常用姓氏大约有4100个。但是,根据调查,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氏达2.4万个。也就是说,有约两万个姓氏已经消亡了。而这两万个姓氏中,就包含着大量极少的、罕见的姓氏。“在这4000多个常用姓氏里,除了东方、欧阳等两个字的复姓,还有少数三姓的,绝大部分都是单字的姓。”吕志仁做了个比较,他说,目前常用的汉字也不过是3000—4000个左右,而常用姓也是4000多个,从道理上说,几乎所有的常用字都能当姓氏。或者说,大部分常用字都能在姓氏中找到。“但是,还是有些姓确实属于生僻字,一般人不见得认识,甚至有些姓在字典里都找不到。”他说,他认识一些在户籍部门工作的人,他们为了一些奇怪的姓,常常要去翻《康熙字典》!
一些冷僻姓不存在
吕志仁表示,这些冷僻姓虽然记录在案,但是并不代表它们确实存在。“也就是说,好多冷僻姓氏其实已经消失了。”
比如,统计调查的方法会导致一些误认。在调查中,有的小姓只有一个人甚至两个人存在,这就很不可信,也许是口音的差异导致记录错误。吕志仁举例说,“亿”这个姓是个罕见姓,非常难找,但是专家在做调查时却发现,在有的地区居然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姓‘亿’的身份证数据存在。他们很兴奋,立刻赶到当地调查,结果却发现这些姓亿的村民说,他们其实姓“倪”不是“亿”。在当地方言中,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结果就被弄混了,导致身份证上均为“亿”。
还有一些情况会造成误差,比如在少数民族,一个人如果叫扎扎马,不清楚的人统计时会以为他姓“扎”,其实并非如此,也许他姓“扎扎”,也许就姓“扎扎马”。因此,真正冷僻的姓氏到底存在多少是很难统计的。
姓氏少了2万多
吕志仁告诉记者,历史上中国人的姓氏曾多达2.4万个,但是目前只有4000多个尚存,大量的姓氏都消失了。放在滁州这个小范围内,消失的姓也至少在几千个以上。这些姓氏消亡,一部分是跟人口迁移和人口融合有关。
他表示,滁州靠近南京,南京历史上是南北人口大融合之处,因此,复杂的人口构成,导致这一地区历史上消亡、变迁的姓氏,至少在几千个左右,滁州作为距离南京相当近的城市,也在南京的“辐射圈”内,人口流动也随之波动。但是滁州本地究竟有多少“土生土长”的姓氏消失,这就不得而知了。
“滁”姓并不是来自滁州
□本报记者姚媛媛
采访中,吕志仁告诉记者,滁州的“滁”字也是一个姓,很多滁州人认为滁这个姓理所当然起源于滁州,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滁这个姓起源于山西,和滁州无关。”
他告诉记者,“滁”,在古代是指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而并非滁州市,黎城县当地因有古滁水而得名,今天叫浊漳河。
古代“滁”这个地方位于太行山腹地,山多川少,境内有名山称滁山,今天叫广志山。由于古滁邑既是古代该地区最早见到日出的地方,又是最早培养和种植黎米的地方,因此又叫作“黎”,演变到现在是黎城县。
“古滁邑的‘滁’和滁州的‘滁’是两码事。”吕志仁说,古滁邑,也就是黎城县到现在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而滁州在古代原称摩陀岭、南谯州,到晋朝时期称作琅琊山,隋朝时才改称为“滁州”的,比山西的古滁邑之称晚了1280多年。
至于“滁”这个姓氏历史更加悠久,在尧帝的孙子大由的后裔子孙中,在殷商晚期就有以先祖封邑的古称为姓氏的人,称滁氏,在五代十国的战乱期间有一部分迁到今天的琅琊山地区,指水为滁,这才成为现在的“滁州”。
他表示,“滁”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衍生出了涂氏、徐氏、黎氏、潞氏、路氏、陆氏等诸多姓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