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秋梧桐 于 2010-6-5 05:36 编辑
词说清照【下篇】 -
-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晚年的的李清照正如文天祥的诗句般困苦,她的文学创作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古人在创作上讲究“诗言志,歌永言”。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假若我们撇开《漱玉词》,读读李清照的诗,我们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诗里是另一个李清照! -
1133年高宗派人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并序》】。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她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她忧国忧民。 -
李清照面对家乡沦陷,赵明诚病死,所集文物失散殆尽,膝下无子女,再婚受骗。她被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孤独的世界。她的孤独、思乡、怀旧和家国沦陷之感融合在一起。这在她后期的词中得到全面的表现,在诗作中也有所反映。
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旧时。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李清照倾尽毕生所学完成了丈夫遗愿——《金石录》。此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更加的孤苦无依。她没有孩子,没有亲人,国事忧心,家事难提。这时她遇见了一个孙姓朋友的十岁小女孩,见孩子聪明伶俐就有意将毕生才学传授给她。谁知这孩子竟然回她:“才藻非女子事!”【故事出自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陆游在为这个小女孩写的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顿时倍感凄凉,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生在千年前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她的孤独和悲哀。她超越了她生活的时代,所以她百年孤独千年孤独。
最后挑一句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词“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送给天堂里的赵李夫妇,愿他们生生世世爱不休! PS:有疏漏,因为篇幅的关系,因为详略的关系,有些事有取舍。
有考据不足的情况,因为水平的局限。
有错误,因为有的东西史说不一,专家学者也在争论不休。 另本文引用多位文学和史学家的观点,恕不能一一列举,一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