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直击经济:尴尬的中国经济“中产阶级”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40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7-25 2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 (26.78 KB)
2 小时前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11.1%,CPI同比增长2.6%,其中6月份CPI涨2.9%。在这些貌似无“二次探底”之忧的漂亮数据背后,是二季度中国经济明显下滑的不争事实。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亦表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
经济增速的放缓,与从去年底开始的结构调整造成工业增加值的下滑,以及今年上半年的楼市调控都有直接关系,但这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承受的代价。
相比中国能否承受经济放缓之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已到了必须力求质量的时候了。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中国经济当务之急。
做出来的漂亮宏观经济数据数据遮遮掩掩 维稳意图明显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短期内貌似无“二次探底”之忧。但统计局似乎仍在刻意回避经济正在放缓的明显信号。同时,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仍能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对于年初设定的8%的年度增长目标而言,也为下半年进一步紧缩甚至加息留下了政策伸缩余地。
统计局的宏观数据公布机制,充满了不合常识的吊诡奇怪。今天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11.9%。而7月本该是公布二季度经济数据的正常周期,但统计局却直接给出整个上半年——一个GDP增长依然维持在两位数的漂亮数字,其良苦用心令人“心碎”,维稳心态跃然纸上。而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3%的数据还是经道·琼斯通讯社记者的追问才对外公布。
但哪怕稍微运用点小学水平的加减运算方法,就会发现这种数据完全没必要遮遮掩掩。把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的数字和上半年同比增长11.1%相加减,就清楚明白的说明:如果二季度经济数据不是明显下滑了1.6个百分点,何以6个月的平均数字会拖累稀释3个月的平均数字?至于紧跟着的6月GDP数据,估计还得自己辛苦点,拿支笔加减乘除算算才能知道。
而有些不太漂亮的数据,在正式的报告中干脆藏于角落乃至难觅踪影。这些“被低调”的数据,统计局本着“你不问我就不说”的态度藏着掖着。比如同样在记者的提问下,外界才知道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比一季度下降了3.7个百分点。本来这体现的是前一阶段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抑制产能过剩的效果,增速下降完全可以不用大惊小怪,如此遮遮掩掩,令人不解。
经济放缓事实可以大声说出来这些忽而“被强调”,忽而“被低调”的数据公布方式,证明中国经济放缓已是不必怀疑的事实。其实,国家统计局的半年报与其在那里大玩捉迷藏的游戏,刻意挑选出一些振奋人心的“高调”数据加以披露,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中国经济正在政府主动调控的背景下有序放缓,而且放缓尚在可控之中。否则,难免向市场传递出错误的信号,让市场误以为中国政府对当前的经济增速并不满意,以致产生对二次刺激的幻想。
事实上,自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八”的目标之后,除了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2007年甚至达到了“恐怖”的14.2%。即使在最困难的2009年,也仍然保持了9.1%的增长。这种依靠投资和出口的超负荷增长确实需要放慢一下脚步,而主动的放缓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衰退或者崩盘。也许,政府需要敢于公布一些“低调”的数据来彰显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并打消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持续超负荷增长的预期。
经济数据放缓不可怕,“软着陆”更不失为一种控制经济泡沫风险的有效结果。趁着经济增速放缓的“天赐良机”,各方应该重新考虑担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早已期待已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任。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工业增加值的回落,显示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效果
温总理: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准备好了吗?中国能承受经济放缓之痛吗?目前看来,虽然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谨防回落过快的担忧也不能不考虑。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但这是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之上的。曾经绊倒东南亚等其它高速发展中国家的灾难是否会降临中国,值得警惕。虽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仍维持在强劲增长区域内,但在政府投资和出口贸易之外,大多数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认为,经济发展轨道的控制越来越难了,过去的发展模式已难以维系。
国内工人工资上涨,人口红利必将退场。在国外经济复苏势头过于缓慢,国内越来越难找到有价值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双重制约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是确保经济放缓的过程能稳步而可控的。其他国家的案例已经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永远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的速度最终都会走到尽头。现在有国外经济学者估计当前的高增长最多还能持续10年。中国经济要懂得面对日韩、台湾及新加坡都曾经历过的相似放缓周期。
中国能再现“高增长低通胀”繁荣吗?而今尽管各方对下半年GDP增速回落已达成共识,但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动力趋弱,仍让人对下半年经济增速是否下滑过快产生忧虑。从数据对比来看,二季度GDP的明显下滑主要受的影响,源自因结构调整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大幅下滑。根据经济增速的滞后效应,预计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GDP增长会下跌至9.1%的个位数,四季度为8.5%,下半年平均为8.8%,全年为9.7%。高开低走态势明显。
因此未来中央的政策基调面临的多重两难分别表现在:宏观调控、房地产、人民币汇率、收入分配、经济转型以及资源价格改革。这也意味着政策定位将从“全面刺激”转向“稳定增长”。温家宝总理此前也不无忧虑地指出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问题增多,称中国不仅要大力解决那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的紧迫性问题,而这些还必须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但工业增加值的骤然回落,已经显示政府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初见效果。正如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言:“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有利于防止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有利于加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同时,我们也不可回避,宏观经济也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这决定,在调结构与保增长及严厉调控与持续宽松之间,考验政府尺度拿捏的经济决策水平。


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6%,其中6月同比上涨2.9%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5.0%
6月我国进出口值25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9.2%




中国经济仍在掌控范围之内经济减速是因为楼市调控吗?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在时间上,与4月中旬中央开始对房地产市场展开严厉的宏观调控非常吻合。由于房地产行业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与楼市调控有莫大关系。
但经济明显放缓其实在2009年末刺激方案开始退出时,就已经显示出明显苗头。将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解读为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才是看待经济放缓的正确态度。从温总理对“二季度经济发展速度回落是调控结果”的解读来看,中央政府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控经济实现有节制的减速。
同时,放缓的经济增速似乎也抑制了通胀的急剧攀升:CPI涨幅从5月份的3.1%下降至报告中的2.9%,亦表明了这个时期经济放缓所能体现的正面价值。照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下半年外部需求恐怕有渐趋疲软的趋势,贸易顺差或将有所下降。暂停收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声音并未撤出决策层的考虑范围,中国经济在紧与松、宽与严之间的犹豫徘徊,让人们对经济活动趋势难以形成一个更准确的印象。
经济增长减速其实不可怕不过,仔细分析上半年GDP、CPI、PPI等各项数据走势,概括起来基本符合一点:经济增长速度虽略有放缓,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公平来说,考虑到上半年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和同比数据,10.3%的经济增速还是比较理想的。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经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楼市深度调控的双重压力之下,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还能保持在两位数,且通胀压力和信贷规模的控制基本是按照中央年初设定的目标运行,从而大大增加了下半年中央经济调控工作的可回旋余地。
正因为如此,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并不需要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而这也大致靠拢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与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西班牙、希腊等欧美各国相比,中国经济还是其强劲的一面。略微放缓的经济增速,也是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在此情况下,如果不受大的经济动荡冲击,中央政府不妨按照既定方针,在下半年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调。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在于对GDP上下走势的过多纠结。只要能良性的消化掉楼市调控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减速其实不可怕。


6月,全国房价同比上涨11.4%,涨幅环比缩小1%
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034亿,同比少增9270亿
希腊民众就削减福利上街抗议,与警察发生冲突




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经济增长到了该讲质量的时候了如果从事经济决策的各方能取得经济调结构比“保八”更重要的共识,那么只要开展调结构的举措,就必然会导致经济增幅放缓的结果,应该不会如原先预想的那么不可接收。中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到了2007年末,GDP增速达到了“恐怖”的14.2%,A股指数更是冲到6600余点的历史最高位,经济调结构的历史重任本来在那时候就应该及时启动。
但从2007年秋发生在美国的次级按揭住房贷款危机,和随后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经济决策部门不得不屈服现实,将2009年全年经济工作集中围绕“保八”运作。4万亿政府投资规模的释放,是在各种现实压力的“围堵”下,将万般不可能变成难以可能的可能。
但随即到来的信贷扩张、楼市泡沫、通胀上涨的经济副作用已表明,中国经济继续维持02~07年那种以出口贸易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可以说,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矫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现在已经嫌晚,但只要开始做了,就还能及时补救中国经济。
GDP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现代《经济学》教材对危机有一个“泡沫的自我实现”的解读。指人们会受增长预期的暗示增加投资,而增加的投资对增长的推动会强化人们对增长预期实现的认同,从而更进一步追加投资,推动泡沫的增长。中国的GDP“保八”忧郁症,与“泡沫的自我实现”何其相似乃尔。
不可否认,如果GDP下降得太过猛烈,的确有可能引发诸如大面积失业等诸多问题,但那种“GDP增幅保持在8%左右是一个维持各方平衡的数据”的论调实在荒诞可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任何论证能清楚无误的表明,中国经济在1个百分点的增减会导致几百上千万个就业岗位的增加或消失。只要GDP崇拜症和“保八”忧郁症还在,渴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数据无疑痴人说梦。
经济增长何必只争朝夕?中国经济在下一阶段增速下行是必然的,坦然面对并力求改善增长质量总好过粉饰数字渲染“风和日丽、万事太平”。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要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就必须承认经济增长实际的高低快慢,是多少就是多少。这种说法绝对不是在宣扬经济增长速度越低越好,恰恰是在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的比较中,决策层如果能鼓起勇气放弃速度力求质量,中国经济不仅能继续增长,更能实现“国富民富”的最优结局。


1月21日,统计局发布数据,称2009年保八成功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称增长放缓不足惧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再次面临上行压力



本期结语
下半年乃至今后的中国,是寻求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还是政府实施进一步财政刺激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始?经济增长的放缓是摆在当前中国必然抉择的一道兴衰分水岭。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