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来安草民 于 2010-12-31 19:31 编辑
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要查阅来安《县志》上关于孔雀寺的相关内容,来到位于青龙街巷口的来安图书馆,进馆后目睹图书馆现在的变化,开启了记忆中关于来安图书馆的一些往事。 小时候我家住在鼓楼口,那时候图书馆在当时的文化馆内,是文化馆的一个部门,记得当时的图书馆很小,连阅览室一起只有3间平房的大小。当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每年放暑假的时候文化馆周围的孩子总会聚在一起到处玩耍,图书馆自然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们喜爱看的小人书,那时借书是要手续的,书自然不会随意的借出。我们总是叽叽喳喳胡闹,馆长终于忍受不了我们对其他读者的影响,可能主要也是考虑引导我们读书过有意义暑假吧,给我们的孩子头发放一定的数量的图书,我们从“头”处领书,限在阅览室看,看完后集中交与“孩子头”到“借书处”再换新书。那时候的小人书有样板戏、和弘扬当时时代精神的内容为主,还有越战题材的如《六号公路大捷》等。 随时间的推移,我上了中学,来安图书馆的读者不断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提倡文艺百花齐放,以前缺乏的精神“食粮”一下得以释放,在当时文化信息吸收渠道较少的情况下,电影院、图书馆成了热闹的文化阵地,原来的图书馆也搬到了当时文化馆的展览厅位置。这是我个人所见到的来安图书馆最具人气的时候,用熙熙攘攘来形容觉得也不过分,当时一本好的图书根本不会在书架上停留,阅览室通常是满满当当的,好像晚上也在开放,星期天稍去迟一点根本不会有座位,就连我们下午放学到那里都会有许多人。我也在那个时候阅读了我人生中读书最多的课外图书,包括文艺方面的很多名著,《少年文艺》、《读者》、《奥秘》等各种杂志期刊还有《小说月报》《十月》文学期刊等。记得一个下午,当时风靡全国的一个李燕杰著名讲演---《塑造美的心灵》就是第一次在图书馆和管理员门一起聆听的。 再后来由于学习紧张和学校已有图书馆等方面的原因,来安图书馆去得开始渐少。但我还一直保持着没事去来安图书馆转转的习惯,到现在说不定还能找出当年蓝色封皮的《借书证》来 。在每年初的时候,图书馆总会处理一批过期杂志,包括《读者》、《青年文摘》《无线电》等,我总会赶去淘回一些需要的东西。 来安图书馆后来正式在今天的地址上新建,我也走上工作岗位,紧张的工作和同图书馆一样的作息时间,使我到图书馆的次数更少了,少的原因恐怕是我个人没有了这方面的追求,上班后有了工资,自己在市面上的书店看到心仪的书自己买一些。再后来,由于文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来安图书馆我更少光顾了,偶尔去一下看到要么是休闲的老人要么上进是孩子居多的读者群,我自感觉这已不是我常来的地方了。 进入了2000年以后,我买了电脑,后开始上网,直到现在网络已成为我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我所需要知道的东西现在只需轻点鼠标,一般都能解决,我个人读书一般限于专业性质,个人从05年进入一个完全陌生行业开始自己主要靠从网络吸取知识,到现在已成“砖家”了。我现在很少买书,更谈不上再去图书馆了,平时订了一份专业报纸,没事的时候在单位看看《扬子晚报》、《滁州报》之类的报纸。 我感谢来安图书馆,它给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给了我少年时所需要的知识积累,正是当年我阅读的大量图书和学校的知识形成了我今天知识的基础。不可否认,来安图书馆为繁荣来安的文化生活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 今天的图书馆还在执行着它应有的功能,但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图书馆更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县级图书馆作用更应该适应时宜,当今社会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已进入无纸的电子信息时代,以文学、休闲类书籍为主的图书馆已显落伍,现在的报纸、杂志阅览室只对部分特定的读者群有一定的吸引力,至少我身边的人对图书馆已经没有需求的概念(可能我身边的人都不是做学问的吧)。电子文献阅览室是图书馆进步的标志,虽然它的存在一些人有争议,但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走电子信息化道路是必然之路,我们不能视网络为“野兽”,绝对不上网、不能熟练掌握电脑使用的孩子一定不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安图书馆的“电子文献阅览室”引导未成年人绿色上网上网又加以严格管理是非常好的做法。作为我县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要是政府部门少吃几顿饭就可以完全免费放开电子文献阅览室,让更多的人免费上网,以部分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功能,在来城毕竟还有很多家庭没有上网条件。 我希望中的来安图书馆,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能完善现有业务,增加新的功能,如果不是机密的材料,县各机关的各种文件,专门的来安历史史料收集,记录来安有价值的发展历程新闻,都可以系统的复制过来,供来安市民查阅,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