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论坛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收起左侧

泰山景点文化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06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1-27 13: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为中国山岳风景的代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观。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金带”。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南天门在山东泰安县泰山上十八盘之尽处,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山于此为最危耸,上即绝顶。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元中统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可观日出而名。相传在峰巅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称秦观峰、越观峰。峰西侧为唐宋封禅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设坛祭天。《岱史》载,明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16片,刻宋真宗祀泰山后土之文。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峰侧被雨水冲出玉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有人于峰侧凿石,得玉匣2个,闭封玉检金绳,有宋真宗登封玉册,共17简,尺寸与《封禅仪》所载相同,巡抚阿里衮将其献于朝廷。峰顶旧有迎旭亭,民国年间建泰山气象站。1984年在东侧依崖而筑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峰北有巨石横出,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石长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为30度。上有“绝妙”、“船石岩”、“醉石”及明人题名等刻。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的壮丽场面,亦可晴览山色、阴观云海。李兴祖诗:“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峰周围有臧克家“与天地永大”、方毅“雄峙东海”、刘海粟“云海”、陈毅“泰岳高耸万山丛”等新刻。峰东为东天门,双石如门。又东为伏虎门,峡口陡险。下为鹰愁涧,水东北流,入洗鹤湾。涧东岸北崖古洞深敞,名清静石屋,元初女道冠孙清静曾在此修真。此处川林僻旷,尘迹罕至,俗呼仙人场。其北为空明山,中穴通明,午时日光穿照。
      日观峰石刻遍布,如“俯察万类”、“目尽长空”等。峰东侧有观日长廊,全长30余米。亭廊相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峰北有巨石长长横出,斜刺青天,俗称探海石。登石可朝观日出,暮赏彩云。此石今已成为泰山的重要标志。
        碧霞寺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公元1009年)。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铁瓦覆盖,是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碧霞寺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为今名。明代曾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扩建的基础上,又增建歌舞楼及东西两神门阁,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时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电击,改正殿为铜顶。该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外院有歌舞楼、东西两神门阁、左右钟鼓楼等,歌舞楼下有一火池,人称“宝藏库”,是香客焚表进香之地;山门内供奉青龙、白虎、赵公明、刘挺四尊铜质铸像;院内东西两侧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启五年(1625)泰山灵佑宫铜碑一座。两碑高达五米,与大殿铜顶上下相映,宏伟壮观。主体建筑碧霞元君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殿顶由360垅铜瓦组成,以“象周天之数”,雕梁画栋,气度不凡,内供碧霞元君鎏金铜像,悬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别御书的“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殿之东西各建配殿三间,铁瓦覆顶,分别奉送子与眼光娘娘铜质铸像。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和碧霞祠同样是泰山景点的还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五松亭又名憩客亭,位于中天门北,因亭前有五大夫松而得名。此亭南近云步桥,北邻朝阳洞,创建无考,明、清重建。原为3间,1956年扩为5间,1978年又翻 修屋顶。亭面阔16.1米,进深6.05米,通高5.75米,建在四层条石垒砌的石基上, 台基高10.4米。亭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檐柱为方形石柱,内柱为圆 形木柱,卷棚歇山顶,前后两面每间均装四隔扇门。亭两端也各开一门,装隔扇门四扉。亭东北有房屋3间,面阔8.65米,进深5.14米,通高5.3米,三柱五檩五架梁前廊式,重梁起架,单脊仰瓦硬山顶,装四隔扇门,次间开窗。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 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 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 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 “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 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 《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 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斗母宫是泰山景区中最为幽静的所在。斗母宫古名“龙泉观”,它临溪而建,分为北、中、南3院,山门面西。钟鼓二楼直接建于宫门两旁并与山门连在一起,来到斗母宫,北看天门依然高挂,遥遥不可及;南望来路,一些低峰矮山却尽在脚下了。
  斗母宫分前、中、后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门,精雕石狮蹲列门下。门侧分列钟、鼓楼。院内正殿原祀斗母神,俗称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萨铜像。东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均毁于1966年,今为文物展室。前院,北有僧房,东南有寄云楼,均辟为茶室。院中有清光绪年间赵尔萃建天然池,蓄龙泉水灌田。池北为南山门。后院有正殿、配殿及禅房,东有听泉山房及龙泉亭,供游人小憩赏景。亭下涧内有“三潭叠瀑”如龙飞舞,名飞龙涧。游人立于潭间,流水声似丝竹奏鸣。西山门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龙翘首,俗称卧龙槐。宫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肤寸升云”及“虫二”诸刻,与山色辉映。“虫二”字谜即“风月”二字拆去边框,意为风月无边,景色秀丽。宫北有高老桥,传古代黄老道徒高氏创建。桥北道西是人祖庙,原祀秦始皇,清代改为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国后改为小学。

        红门宫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与历城及长清两县境内的泰山南麓王母池西北。为攀登泰山之起点,因西北悬崖上有两块红门,形似门扉而得名。创建年代无考。宫前建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三重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问,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另有过亭和更衣亭各三间;西院正殿三间,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殿南有合云亭,殿右有且止亭。两院间高阁名曰“飞云阁”,阁下为拱门,登山通道穿行其间。整个宫内冬青滴翠,牡丹艳丽,红绿掩映,古意盎然;举首远望,泰安风光尽收眼底,每日晨曦辉映半山,景色极为壮丽,被称之为泰山“红门晓日”胜景。
泰山关帝庙又称关帝祠、山西会馆,位于泰山岱宗坊北,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曾多次整修。庙依山层层叠起,错落有致,红墙青瓦,掩映在绿林丛中。主要建筑有山门、戏台、拜棚、正殿、过厅、东西厢房等。正殿中原祀关羽像,已毁。院中有汉柏一株,树冠覆荫60余平方米,堪称一绝。
王母池庙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也称王母庙,位于泰山南麓红门宫东南。 创建年代无考.位于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则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王母池临溪而建,殿庑亭阁,参差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红墙黑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 山门上嵌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题匾。门内为池,周环石栏,中架拱桥。池东立《泰山凿泉记碑》,叙述冯玉祥于1932年在此凿朝阳泉的经过。池西洞内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内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 沿阶而上至正殿,内祀明代铜铸王母坐像。殿两侧为耳房,前有配殿。东殿匾书 “观澜亭”、“咽石山房”;西殿是药王殿,原祀孙思邈,今为泰山文物展室。 后院台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吕祖殿。殿内原供明代彩塑吕洞宾、李铁拐、何仙姑及吕祖弟子柳树精、苗庆、焦成广、济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称名塑。1946年,陈毅登泰山时指示拨款加护玻璃罩,1966年像毁,1986年重塑。殿东有蓬莱阁与殿相连。殿前有悦仙亭。 庙前原有飞鸾泉,1956年改建为喷水池。池南有朝阳泉,系冯玉祥为解泰城居民饮水之难而凿。 庙东临中溪绝涧,《山海经》称“环水”。旧时跨涧为王母筑梳洗楼,故俗称梳洗河,今柱础尚存。溪中有虬在湾。《水经注》称:“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 ”湾南有八仙桥。桥南有“将军石”、“源清流洁”、“水不在深”诸刻。明代李养正诗:“携磕踏秋遍,瑶池景更幽。水澄清似玉,松老曲如虬。乍冷依山足,高眠枕石头。忽闻青鸟唳,仿佛到昆丘。”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现存明正德十六年《重开山记碑》记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道光年间(1821-1850)建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建国后多次修缮。1984年将后院辟为“冯玉祥在泰山”陈列室。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
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
  普照寺为岱阳唯一的四方丛林,明洪武年间泰安府僧纲司设于此。建国后,游人很多,进香者来往不断。“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宗教活动

岱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称东狱庙或泰山行宫。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 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创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唐开元十三年(725)进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据《重修泰岳庙记碑》所载,时有“殿、寝、堂、阖、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筑被毁,元时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庙内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清代再次修缮。岱 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 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 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 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 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 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五岳独尊,雄镇天下”!!!!!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2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1-1-27 20: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是户外强者。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1-1-27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05年去过,不错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06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岳独尊,唯我泰山,中华之象征!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1-28 17: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实话,不咋地,还是喜欢黄山的秀美,庐山也不错
请广大网友文明跟帖,不可以发布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上网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