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075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0-5-18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4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
本帖最后由 东南西北 于 2011-3-27 22:14 编辑
陆元九(1920— ),惯性导航、自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惯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控制技术特别是在惯性技术的发展和运载火箭的惯性制导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生于安徽滁县,祖籍来安。其父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员。陆元九从小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在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和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学习。当时,正值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华北、并爆发了战争。日本侵略者的狂轰烂炸激起了陆元九抗日救国的热情,他参加了南京市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并立志要学习航空。1937年考入了已由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就任该校航空系助教。在任教期间,陆元九利用学校的良好条件,边工作边学习,从而掌握了更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1945年,陆元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航空工程系进一步深造,并于1949年获博士学位。陆元九在美国学习的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际。当时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惯性技术已在航空和地地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则尚处于萌芽阶段。陆元九的导师、著名惯性技术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C.S.Draper博士力主将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即依靠控制技术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为此设立了仪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陆元九是该学位的第一位获得者。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时,陆元九和其他许多科学家一样,未能立即回到自己的祖国而滞留海外。他先后被聘任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后来又在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Scientific Laboratory,Ford Motor Co.)任研究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陆元九的努力钻研,其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动态测量仪器及设备、涡轮发动机自动控制和自寻最优点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年6月陆元九满怀建设祖国的抱负从大洋彼岸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当时正值组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之际,他先后担任该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和付所长。主持开展了飞行器自动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惯性器件及测试设备研制;稳定系统研究;惯性制导系统研究;液压、气动执行机构和红外光学敏感技术研究等。
1964年他的主要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上册)》一书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陆元九详细阐述了浮子式积分陀螺及其应用原理。《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一书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5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陆元九和许多其他科学家一样蒙受了不白之冤。迫使他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著作手稿也散失殆尽。1978年陆元九重新工作,并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陆元九一贯倡导“科研工作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的发展”并在型号工作中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 为了研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惯性仪表,陆元九极力主张改善试验条件和设施,以便在地面进行充分的试验,模清误差规律,分离出可供补偿的误差系数,提高惯性器件的使用精度和可靠性。他的一系列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并编入了“航天部惯性器件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后来由他主持编制的“2000年前惯性技术专业发展纲要”。
陆元九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他就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陆元九积极倡导科研单位培养研究生。还在1962年他就开始培养研究生,在控制器件研究所期间仍担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由于他的推动,控制器件研究所是航天部科研单位最早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5年以后陆元九还为航天部科研单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精力。陆元九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一种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精神。陆元九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多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
1989年由他主编的《惯性器件》一书出版。是一部三十多年来航天惯性技术研制工作的经验总结。
由于陆元九在惯性导航和自动控制方面的卓越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得到了同行专家的称赞以及广大科研人员的爱戴。他先后被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和国际宇航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