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5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11-6-19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3]偶尔看看II
|
个人觉得天长人、定远人、凤阳人在外地都有“双重认同心态” 天长人喜欢称自己是扬州人或者南京人、但是正式场合又说自己是滁州人,定远人喜欢说自己是淮南人或者是滁州人,凤阳人喜欢说自己是蚌埠人或者滁州人,而滁州人、来安人、全椒人都说自己是滁州人,但是偶尔有时候会讲自己是南京人·····这种复杂的多重认同心态其实多多少少的就反映了滁州地区的认同感差异。滁州建州一千多年以来,一直管辖滁州、来安、全椒三地,所以三地的集体认同度最高,联系度,习俗,历史··都是最接近最亲密的。天长、定远、凤阳、明光都是解放后才划给滁州管辖的,而且很长时间是滁县地区管辖的,不直属滁州市区···
至于天长,是六合、江都、高邮三地划出边区在唐朝组合起来的,所以天长的方言、习俗很接近扬州,而且天长划给滁州也不过是解放后的事情有不少的滁州人看不惯天长人“小富即得”的样子,有点反感天长人,天长人自身由于每次进城不便,(滁天路的来安段相当糟糕),加上天长的经济重心主要在秦栏和铜城两镇,这两镇均在滁扬边境,天长人进扬州反而十分方便,加上天长是安徽东边的“飞地”,深入江苏腹地,不少的江苏的交通都要经过天长,所以天长人的心理认同不难理解怎样了。 凤阳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凤阳府,皖北的核心城市,就连民国时期的地图标注安徽的地名的时候,只标注3个(芜湖 怀宁 凤阳),蚌埠作为安徽的第一个省辖市,成立之初就是从凤阳划出一部分成立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凤阳和蚌埠的距离那么近了,蚌埠的崛起,就意味着当年的凤阳府风光不再了,长时期以来,凤阳自身交通不便,距离滁州市区十分之远(130公里以上),凤阳自身属于中原文化圈,与滁州的江淮文化圈显得差异很大,无论是在民风、方言、习俗、历史···这些上边,都和滁州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至于定远,身为“皖东第一大县”(人口第一、面积第一),地处皖东、皖北、皖中的连接点,区位十分特殊,定远自身民风比较彪悍,讲两种方言(中原话和江淮话),定远身为滁城的“北门户”,长期以来,滁州的南移发展,使得滁北一带日趋没落,北关破旧,老城区越来越衰败,定远到滁州的距离也不算近,再加上交通落后,进城不便,定远和滁州的关系也是有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定远自身经济落后,长期以来都是滁州的“老大难”,负面新闻也比较多(陈兆丰、ZF大楼等等),滁州人自身对定远其实没有多少的好感,定远自身与淮南靠拢,淮南受省府扶持,老资源城市,加上淮南和蚌埠一样,市区框架狭窄,所以,有不少的定远人产生了“双重认同心态”,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光是滁县、来安、定远、盱眙四个地方的边境划出来在民国时候组合起来的(和天长的情况比较像),明光自身的经济很落后,与其县级市的地位有点“名不符实”,明光人自身的认同感更加复杂,琢磨不清。 滁州、来安、全椒三地的情况,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滁州市区没有建置,最早的时候,滁州市区从属于全椒县,全椒是滁州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东晋时候从全椒县划地置南谯州(也就是今天的滁州市区),全椒被纳入南谯州管辖。后来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至此,滁州的名字正式诞生。至于来安,西汉时期曾经有过“建阳县”的建置,但是后来县域荒废了,到了唐朝,从滁州的东部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了新的县--“永阳县”(今天的来安县),继续归滁州管辖。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永阳县更名“来安县”,至此,滁州的三县状况正式形成,此后一千多年,除了明代前期,滁州被南京纳入以外,没有做过任何的改变。1912年,民国实行“直管县”制度,滁州被废,拆成了滁县、来安县、全椒县三县·····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三地的彼此的认同度那样的高,那样的亲密了。
个人十分赞成“大滁州”的方案,因为不仅仅是历史、人文、亲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来安和全椒长期作为滁州的“卫星城”,受滁州的辐射最为明显,彼此间的距离十分接近(全滁和滁来的距离大约为20公里),来安拥有宁洛高速、汊河新区,全椒拥有合宁高速、合宁铁路,滁州拥有京沪线、京沪高速铁路、蚌宁高速,并且明年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铁滁州段在南腰铺,紧邻滁全边线,所以合城化不可避免,三地合城才是滁州未来的最有利的出路。滁州目前南移的力度加大了,和全椒的对接日趋火热,未来全椒很有可能首先被纳入到市区里来。而来安方面,众所周知,滁州的主城区被京沪线给阻断在了京沪铁路以西,滁东长期落后于主城,开发的还不够,所以和来安的对接显得要比和全椒的对接略微滞后了,个人认为,滁州很有必要在滁东建立一个立交桥,方便滁东人民,同时也是为了突破琅琊山和京沪线“夹击”滁城的尴尬,实现更好的与来安的对接,对来安有利,也是对滁州未来的发展平添更多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