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来安人氏 于 2011-11-5 17:08 编辑
皖东来安----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地方,那是我的家乡,没有惊世绝俗的风景古迹,但是却有让我们在外游子和家乡人敝帚自珍的山山水水。这里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地方,方言既有北方的侉,也有南方的蛮,饮食既有北方的粗制,也有南方的细做,小城小地方,不指望吸引别人的过多关注眼光,只要我们来安人自己眷恋就行。 风土人情方面也很普通,但是普通中也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习俗,来安人有自己的处世观,有自己的价值观,家长里短,琐碎的生活,当我们在家的时候没有感觉,离开家来到外地,时常想家的时候,一些细枝末节的生活细节就会慢慢的浮现心头,一阵暖意,一阵怀恋。 要说风俗习惯的最好的汇总就是在春节临近的时候,年味最浓,家乡味也最浓。现代社会,城市里很难看到真正的本土风土人情,只有把眼光放到农村,那里永远是传统习俗的保留地。 每年秋末冬初的时候,地里的萝卜,芥菜大量出园,这两样蔬菜是来安人早晚饭桌上很常见的家常小菜,萝卜要切成条状用粗盐腌出水分,再用套被用的粗棉线串成一串晾在冬日懒暖的阳光里,待到水分半干的时候再一个一个捋下来拌上辣椒面、胡椒粉封在坛子里,吃得时候抓一把切碎,浇上麻油,也有直接拿一根就着馒头吃的,又脆又香。小时候发音不标准,老是把萝卜干说成磨干,被父亲笑学了好长时间。 还有就是芥菜,又叫雪滴红(实为雪里蕻,来安发音雪滴红),一大捆一大捆的往家搬,洗干净放在盐水里腌制,也有把青菜放在一起腌的,家里人口多的,都是一缸一缸的腌,最后压上一块压菜石,这个石头要用山上石头,以前有人用了一块带着水泥的石头压菜,结果一缸菜全烂了,有的人家的石头用了好几代了,成了”传家宝”,搬家也舍不得丢。 关于腌菜还有种说法,有的人不能沾手腌菜,一接触腌菜用的盐水,菜就会坏、臭,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是,腌菜跟人体的磁场有关,同样的原料、时间、地点,不同的人腌出来的菜口味就是不一样。 芥菜腌制好,是炒着吃的,加上千张、辣椒、生姜,炒好后就和萝卜干一样,陪伴了来安人渡过了数不清的早晚饭,白米稀饭,腌菜,这就是简单平凡的生活,也只有这样平凡的生活才会一次又一次让经受挫折,失意的游子眷恋。 天越来越冷了,到了杀猪的时候了,在农村一般是几家在一起杀猪,很是热闹,杀好后的猪肉,主妇们细心的分好一刀一刀的,心里盘算着:这刀带给妈家,那刀给老婆婆,上回欠谁谁一个人情,还他一刀肉,开过年大儿子回来要带刀肉走…….。分好后穿好绳,喘着呼哧呼哧的粗气,拎回家同样是放在缸里用盐码上,到了一定时候瞅个晴天起缸,在外面风干几天后就拎回来挂在锅屋梁下墙上晾,一些串门的都会下意识的看看主人家挂的肉,看看这家人富不富裕。 杀猪剩下的下水杂碎,猪血之类,主妇们都会烧上一大锅,请帮忙的人,还有亲戚们来一起吃,这个大家都知道有个方言词叫“打猪胖子”也有的地方叫“打猪幌子”、“吃猪血子”的,在一起吃饭图的就是热闹。 腌完大件的猪肉,主妇们盘算着该腌些鸡鸭了,到时候就会喊些邻居姐妹们帮忙,在水井旁铺天盖地的放满了大盆小盆的,烧水、杀鸡、腿毛,清理、码盐,这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叽叽喳喳的东长西短,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闲。 咸货准备好了后,闲一段时间就要准备年货了,炮仗、新衣服、烟酒糖茶等等,一年也就这段时间是拉动经济的大好时光。在农村听到谁家的拖拉机响,都会跑过去问是不是上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会喊一声:带我一个!然后回家拿钱带上化肥袋子,纵身跳上拖拉机。往往一家两口上街置办年货,都会捎带上一拖拉机的人,还有自带小板凳加塞的。 农历遇到一、五、八是来安县城约定俗成的逢集日子,最晚的逢集是腊月二十八,又叫光蛋集,因为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集了,最迟置办年货的也就是在这天了,到逢集的时候青龙街农贸市场一带挤得是水泄不通,到处是讨价还价声,还有熟人见面打招呼声,这个时候也是年味最浓的时候。 买完了一切要买的,一车人又原路返回,因为了了一桩心事,一路上有说有笑的瞎侃,特别妇女们又能说,要是一帮女人中有个大老爷们,那就更热闹了,几个人叽叽喳喳的拿他开涮,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往他身上安,说的最后大老爷们只能嘿嘿陪笑,明知道说不过她们,有的脾气燥的回两句,那就坏了,妇女们一起上阵帮腔:再叫!再叫把你踢下去! 说说笑笑到家后,把东西归置好,炮仗要收到碗橱或五斗橱顶上,省得小孩没到过年就偷偷放完了,炒米糖瓜籽之类少少的抓点出来吃,要留到过年来人再吃…….!无不体现农村主妇的节俭细水长流的生活。也有马大哈到家后一拍大腿:哦喉!门对子没买! 以前主妇会称散装的白糖、蜜枣、冰糖之类的回来自己包装好拜年时用,准备好一根蜡烛,一根钢锯条,从批发部要的外面印刷有红色喜子的包装袋,装好糖在封口处把钢锯条放在中间一对折,再在蜡烛火苗上一燎,再倒过来看看个漏,就成功了。主妇们一边忙一边还嘱咐旁边的小孩:别装多了,一斤装八两! 到了腊月底二十九、三十的时候,主妇就开始忙着炸菜了,肉皮、肉圆、藕夹、花生、虾片,一样一样的下锅,这时候也是小孩最馋的时候,眼巴巴的看着母亲挤肉圆放在锅里,冒出好看的油花,时不时的在放菜的脸盆中拈一两个吃,这时母亲一般会教导孩子三十的时候不要乱说话,三十晚上讲错话不好。 忙忙弄弄就到了三十那天了,来安还有个风俗年前要上坟,也是一个家族团聚的时候,这时候都会聚在老家的亲戚家中,上午第一件事就是帖门对子,主妇一早就用开水和好面粉打浆糊,让家里的男人和小孩贴门对子,有过来串门的人时不时的打趣道:你家这么早就贴好门对子,个是怕人来要账啊! 贴好对联后家族的男人们就带着孩子到坟山上坟,烧纸的时候不停的教孩子念叨:老祖宗回家过年!主妇们则在家准备中午的年饭,来安有的地方中午饭算过年,有的晚饭算过年,但是一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是最温情热闹的,小孩不停的站起来陪酒,主妇们不停的劝酒劝菜,一年也就这一回。 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先是祭祖,有的烧纸,有的烧香,家家都会烧好一条烧香鱼,放到十五再吃,年年有余! 初一一大早就开始拜年了! 来安拜年有老三样,白糖、蜜枣、冰糖,再配上其它像桂圆、奶粉、花生糖,酒之类的,有人家今年有办喜事的,让小夫妻俩到姑舅姨娘家拜年时必须配上一条糕,并且姑舅姨娘让自家小孩到他家拜年时必须再将糕再带回来,来安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礼节叫糕来糕去,即高高兴兴来高高兴兴的回去。 新婚夫妇第一年拜年叫省亲,来安还有个很有意思的风俗,就是省亲的夫妇到人家吃饭的时候,饭碗里要留点菜,酒杯里要留点酒,意思是这次没吃完下次还要来!一般出门的时候母亲会千叮咛万嘱咐交待千万不要忘了,不然是对人家不礼貌,会说咱家没家教!有的外地媳妇或者女婿喝酒喝着喝着就忘了这件事,最后一口酒一干而净,主人家又不好明说,只能开酒再添,女婿当是又给他上酒,再一干而净,不知不觉又喝了大半瓶,桌上其他亲戚只有暗暗偷笑,到最后外地女婿只能说一句话:你们来安人太热情了! 来安拜年就是这家吃到那家,拜年的东西这家拎到那家,有时候家里姨娘姑舅亲戚多的,小孩出去拜年前都是父母在家配好东西拎走的,有拎东西到人家拜年的也有上自己家拜年的,最后转了一圈打开一看,就是当初自己家配好的原封不动转回来了。 到外婆或奶奶家拜年一般是一个家族的聚会,大人们打麻将打牌,大小孩在一起“炸鸡”,推牌九,小小孩在一起就是玩那种擦炮,什么缺德的玩法都有,有塞在雪里面的、有扣在杯子下的、有塞在酒瓶里的,有扔在人旁边的……! 就这样闹哄哄的一个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年后都会感叹,过年没意思,但是每年到年底的时候想的还是回家过年,回来安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