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沙快雪 于 2020-2-21 18:34 编辑
少年懵懂二三事 文/龙沙快雪 清晨醒来,总爱思考一些东西。很多文字的灵感都在这个时段形成。今晨如故,脑中突然跳出幼年时期的几件说来可笑而又有趣的事,便随手写来,让渐行渐远的往事溶入新时代的网络,给新生活添加一杯旧年陈酿。让它与我伴着夏日的风情,带着醉人的醇香,去迎接又一轮新的太阳。 一、奇妙的耳音机,使我神魂颠倒。 大约五六岁时,我到祖母居住的村庄去玩,在一位姓陈的表叔家里看到几个大人小孩在争着往耳朵上戴一样东西,并且乐不可支的又说又笑,十分好奇。记不清是哪一位大人,终于把那个东西戴到我的耳朵上,顿时奇迹发生了,只听那东西里传来十分美妙悦耳的声音,后来回忆,当时听到的是戏剧录音,因为那声音里伴奏的管弦和着板鼓的声音至今犹在耳边。 这是我来到人间第一次听到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的仙乐。真把我乐得手舞之足蹈之,以至多日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记得在听的过程中,音乐嘎然停止,有人讲话。大人们说:做“报告”了。这“报告”二字是我在幼小的脑海中记下的最早也最时尚的术语。当时不知“报告”为何物,但从此就知道,耳音机里讲话就叫“报告”。 后来我长到十几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耳音机。那是我自己配置的,整日捣鼓,爬树上房架天线,把两根竹杆分别捆在树头和房屋山墙尖上,两杆之间拉一根铁丝,再从拉好的铁丝上接一根铁丝下延伸到室内,接到耳音机二级管元件上,再接上一根地线,然后把耳机与元件连接。就这样一个简易的耳音机便制作完成。我每天享受着天外来音,高兴的不亦乐乎。如遇天气变化打雷,便急忙将耳机天线断开,以防雷电击坏我这个宝贝。 此事虽过去半个世纪,人类已进入了数码时代,但儿时对无线电的初恋之情,依然是陈酿芬芳,思之有趣。每想此事,心头总闪过一丝快意。 二、诱人的口琴,让我寤寐思服。 大概也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我的一位姓杨的表哥来我家串门,带来一只口琴,并卖弄的在我眼前吹来吹去。那琴璜因气流震动而发出的金属特质声,真让我大饱了耳福。记得我向母亲要求,母亲说,这是你表哥在学堂里买的,你以后上学了再说。 我生性温顺,不会缠人,只好作罢。但母亲所说的“学堂”二字,我却幼稚的把它理解为“雪塘”,以至有一天见下了一场大雪,便兴致勃勃地约上小伙伴到被厚雪覆盖堤岸的水塘边去寻找口琴。因为母亲说口琴是在“雪塘”里买的,那雪塘里幸许就有。现在想来,简直幼稚的可爱,但也不乏想象力。 直到我近二十岁,才有了属于我自己的口琴。那是一位十八岁的上海姑娘下放到我所在的生产小队时,教我吹会口后买的。口琴上刻有大海红日图案和林彪题字“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这位姑娘多才多艺,长的十二分的洋气,身高1,68米。她不但有娇好的面容,妙曼的身材和傲人的三围。还能熟练的弹凤凰琴,吹口琴。她与我相处的十分投缘,田间劳作形影不离,下工以后时时相聚。我俩还常常男女混合游泳,引得农友们往往放下手中农活,驻足塘边围观。在常人眼里我俩关系肯定那个,且街谈巷议,沸沸扬扬,乡人尽知。但我们却相处大方自然而自信,不避闲言,不做越轨之事,表现出极强的自制力。而这种自制力来源于我的理智和做人的道德休养。我总认为人家是桑海宁,阿啦勿配。人家仙女终归要回天庭,我不能重蹈董永覆辙。 我和这位姑娘情趣相投,每天相处的十分快乐。主要活动是没完没了的谈心,一道出游,交换小说,评论书本,切磋琴艺,互写书信。尽管天天在一起,还得时有鱼雁相通。并有一位小姑娘自愿当通信员,每天奔走,乐此不疲。这种习惯几呼一直保持到我1987年转业回到家乡。即使在“九·一三事件”部队进入一级战备期间,我还在团指挥所1836,3高地从通信员手中接到她寄自上海XX路XXX号的来信。当时在战友中公开传阅,大家为信中隽秀文字所透出的吴侬软语而倾倒,也为紧张的战备气氛融入一份快乐。无庸讳言,我与她确有一生不了情。
这段文字显的拖拉,也似觉跑题。但情感闸门既开,难以自己,尚祈网友鉴凉,权当一盘杂烩。此事就此打住。有道是无三不成文,以上赘述两条,尚差一项。请各位看官耐住性子往下看。 三、冒充通文理,多年自家自误。 记得刚上两年学的时侯,有一天到我姑父家吃酒,为他庆祝四十岁生日。进门堂屋正中悬挂一块字画匾,上书“来远悦近”四个大字。背景画有竹子和两只不知名的鸟。两侧悬挂一幅寿联,上联是“论百岁尚差花甲子”,下联是“问八旬已度半春秋”。寿联不难理解,一看便知主人在过四十岁生日。但那块匾书文字,我却自以为是的认为,匾上画的那两只鸟虽然离人很远,但它悦耳的叫声听起来却很近。 这种误识多年来一直印记在我的脑海中,未曾下意识的考证过。直到一九七五年部队搞批林批孔时,我发现一本由中华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0级工农兵学员编写的《〈伦语〉批注》。我如获至宝,如饥思渴地深钻细研。(因为我很小就听家父谈《论语》,他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父亲是读了不少书的,他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有几位很有学问的老师,有的还是清末秀才。那时我常想《论语》肯定是部了不起的书,只是从未见过。)在认真阅读过程中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叶公问孔子怎么管理政事。孔子说,要使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感到高兴,使不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来投奔你。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犯了一个多年来自以为是的错误,殊觉可笑。此类事不胜枚举,多是后来“学,然后知不足”。 (往事依稀记犹深,真情永远未侵尘。当年口琴今还在,只是难见教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