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沙快雪 于 2012-11-5 05:58 编辑
上次我在<透过镜头看椒陵(之一)>发过一组全椒襄河景观带照片,给网友们传送了一些信息。今天发的主要内容是我亲手拍摄的吴敬梓纪念馆的部分照片。先把该馆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一、景区概况
吴敬梓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夏,为纪念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吴敬梓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原址在县城荷花塘畔平顶山上。有纪念厅七间,两庑十余间,围以花墙青瓦。1964年闭馆,1966年改作它用。1984年10月8日易址重建,1985年底竣工,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文人纪念馆。
沿襄河出红栏桥迤逦向西,右手绿水涟漪的是舟门涧、古代全椒的护城河。现涧已疏宽,改名“新襄河”。过河上敬梓桥,一带高丘上,青堂瓦舍,粉墙掩映,殿阁参差,便是吴敬梓纪念馆。隔河遥对,是吴敬梓的故居“探花第”故址。高丘的西北方是一个古校场,吴敬梓叔祖吴勖倡建的北极阁遗址。南面隔襄河即是吴敬梓少年时读书登临的尊经阁——触眼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场所,和融铸在《儒林外史》许多章节里的风土景物。在这里建馆,确能发思古之幽情,更深刻理解作家和他的作品。
二、建筑风格
吴敬梓纪念馆是三厅四庑两回廊的仿明清风格的古典式建筑。层台高叠之上,几十根米红廓柱拔地撑起雄伟的大殿,拼花护栏环绕出曲折的回廊,飞檐斗拱,景窗深幽。整个纪念馆建筑结构气势庄严、古朴、典雅,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设门厅、过厅、正厅、展厅四部分,依山峦体势分三个层次,高低落差7米。门厅上方镶嵌石额馆名一方,为原全椒县委书记、安徽省省长王郁昭所书。门厅两侧,置巨大鼓形旗杆石四方,旗杆石为“探花第”遗物。
三、内部陈列
入门厅,只见矗立在第二层平台的过厅中间,是一块直立的碑,正面刻的是鲁迅手书:“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碑阴镌刻吴敬梓生平。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康熙四十年(1701),生于清初最为知名的科举世家。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丧父,二十九岁丧妻,三十三岁移家南京。三十六岁谢却安徽巡抚赵国麟博学鸿词荐,绝意功名。约用十年之功,以绝大才情创作出举世名作《儒林外史》。乾隆十九年(1754)冬与朋友饮酒纵谈,夜归扬州后土祠寓所,痰涌猝逝,平生辄爱诵“禅智风光好坟田”,竟一语成谶。时年五十又四。身后萧条,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资以棺殓,葬在南京清凉山麓,一说葬于南京凤台门外花田。
正厅前草坪中央,塑吴敬梓着长衫立铜像一尊,高约十多米,长须,挺立,微睨,中年模样。与正厅坐像,俱为浙江美院叶庆文教授塑。参依吴敬梓裔孙吴炽棨形象为创作所本。若无所思而有所思。我们想象的吴敬梓,大约总免不了从《儒林外史》中几个人物来揣测,但这里的他,不是王冕冲淡恬远,也不是杜少卿的潇洒倜傥。他年近“天命”,历经冷暖浮沉而块垒难平;他“暖足”归来,正稍事喘息而又将远程跋涉;他看世态太深,所以严肃的表情中不无沉重和悲哀。
立像后面,悬康南海女弟子萧娴先生“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联的大厅,便是纪念馆的正厅。迎面为吴敬梓全身端坐雕像。手执书卷。上方悬梁匾额为王蘧常“名重儒林”、沙孟海“惊才旷逸”与乡人所书“天独予文”三方。“天独予文”为吴敬梓《移家赋》中的句子,是作者“天生我才”之李太白式的狂放与自信,不失为吴敬梓个性与价值的极佳注脚。
正厅两侧悬挂一批文化名人字画,何香凝的岁寒三友,臧克家的即题赋诗,老舍的手书鲁迅句,范曾、程十发的吴敬梓造像,李苦禅父子的范进中举图等。还有刘海粟、林散之、费新我、萧娴、王遐举、赖少其、李百忍等人的书法作品,郭绍虞、周谷城、商承祚、黄苗子等人的题词。范、程的吴敬梓造像都不约而同地画吴敬梓着明代便服,戴平民的斗笠,画家的见解值得玩味。正厅还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有卧闲草堂本、群玉斋本、齐省堂本,一直到最新出版的各家出版社本等数十上百种版本。还有英、俄、越、日、法、德、韩等外文版本,足见是当之无愧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这里展出的吴敬梓手书“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是迄今发现的吴敬梓传世的唯一手迹。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为其别号),于乾隆五年(1740)被诬,遣戍边塞军台效力。是年四月,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其作《出塞图》,图中卢见曾骑马,前后随行两人为弟子夏襄宸、棋友汪履之。画心纵159.6厘米,横83.8厘米。题字绫圈纵207.1厘米,横104.5厘米。在出塞图上题诗的皆一时名士,如郑板桥、程梦星、江昱、李葂、钱陈群等。题有二十余首。吴敬梓题诗位于绫圈右下端。诗曰:
玉门关外狼烟直,毳帐穹庐特角立。
鸣镝声中欲断魂,健儿何处吹羌笛。
使君衔命出云中,万里龙堆广漠风。
夕阳塞映明驼紫,霜花晓衬罽袍红。
顾陆丹青工藻绘,不画凌烟画边塞。
他日携从塞外归,图中宜带风沙态。
披图指点到穷发,转使精神同发越。
李陵台畔抚残碑,明妃冢上看明月。
天恩三载许君还,江南三度繁花殷,
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
书法丰神,参合王赵,极及高逸秀拔,弥足珍贵。题诗为全椒籍文史大家丘良任先生在故宫博物院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曾轰动当时。
西庑引人注目的还有一批反映吴敬梓家世情况的碑刻。其中西墅草堂碑刻两块,正反两面蝇头小楷,内容是吴敬梓高祖吴沛撰书的《题神六秘说》、《作法六秘说》,诗《观获》四首。吴沛一生专攻儒业,却以秀才终老。他把自己毕生揣摩八股文的经验归结为十二个字,每个字下面都有一段解说,就是“题神六秘”、“作法六秘”。例如在“翻”字下解说是:翻者,洗众案之说也。圣贤立言之意,有可在此不妨亦在彼者。依样说去,便觉嘈哕。我却就中另辟出一意,极新色,极异味,任前说后说,不能雷同此一说,如堂宇重开,莫不希讶。阅者虽出庸中,亦能一见称异。
概言之,都是说八股文的审题、布局、谋篇、立意、体势的。吴沛以此十二字教子,五个儿子中除老二遵父命任家政外,四子皆成进士,时人称“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吴敬梓曾祖吴国对是清顺治年间探花,与名士王渔洋、纳兰性德交好。赠渔洋有“如此青天如此月,两人须问大江秋”的警句。工书,兼右军、松雪之长。在襄河边建探花第、赐书楼。名其园为“遗园”,取遗世而独立。这里展出的“薖园”石刻,是吴国对的草书诗碑。《拜侯》一首残句有“红颊绽时银烛烂,翠眉低处玉山颓”,手书诗有“一秋好雨多高菊,野老开门自卖花”,并无头巾气。两代人留下两种内容不同的碑刻十分有趣。吴沛“七战皆北”,却把八股文作法勒诸于石,吴国对八股文的探花,刻在石上的却是“红颊”、“翠眉”。真叫人想起“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又想出来”。“功名富贵无凭据”,真正看破的,还是吴敬梓。
东庑展出的是研究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专著、论文。从天目山樵到当代何满子、何泽翰、李汉秋、陈美林、孟醒仁等人的著作,还有散见于报刊上的论文的复印件。此外,吴敬梓纪念馆还仿古代全椒建“先贤祠”之习俗,另辟出一室,名之为“先贤堂”,将全椒先贤(含个别旅居全椒,有重大影响的)予以绘像图解方式展示于室内,汉有刘平、宋有张洎,明有憨山、戚贤,清有吴山尊、金兆燕、薛时雨等等,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汉即已置县的这块土地,是淮南著名的山水古邑,文化名邦。吴敬梓生于斯,也印证了古语“人杰地灵”。
站在正厅外的台坪上,随铜像吴敬梓的目光方向望去,仿佛古老的探花第边,拖板桥旁,就是雍正十一年(1733)的襄河码头。二月的一天,吴敬梓带着续弦的妻子和十五岁的儿子吴烺登上小船,怀着“逝将去汝”的心情离开全椒。而今全椒人却耗资百万,建成吴敬梓纪念馆,“慎勿学吴敬梓”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作家终于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崇敬。鹤归云外,应不恋桥边红叶、巷口乌衣,魂兮归来!(来源:吴敬梓纪念馆)
|